高关税下美国农产品正在失去中国市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3 12:30 2

摘要: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作为美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之一,特别是在大豆、乳清等农产品上中国一直是美国的头号客户。2024年中国进口的大豆占到美国大豆出口约50%份额,乳清占出口总量的40%。而随着中美关税争端的爆发,高企的关税成本让原本价格更有优势的美国农产品正在

中美关税争端的爆发让美国农产业很受伤。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作为美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之一,特别是在大豆、乳清等农产品上中国一直是美国的头号客户。2024年中国进口的大豆占到美国大豆出口约50%份额,乳清占出口总量的40%。而随着中美关税争端的爆发,高企的关税成本让原本价格更有优势的美国农产品正在逐步失去中国市场。

饲料乳清市场份额将被抢食

“短期内美国乳清已经在涨价,如果长期维持高关税,可能后续美国乳清生意就没法做了。”在国内经营乳原料进口贸易的北京润发商贸销售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乳清是脱胎乳经提取酪蛋白以制造干酪或干酪素后留下的溶液,一般而言,中低蛋白乳清多用于饲料等领域,高蛋白乳清和脱盐乳清等多用于营养品和婴幼儿配方奶粉。由于国内消费者没有吃奶酪的习惯,因此原制奶酪生产规模较小,国内使用的乳清粉主要依赖于进口,美国也是主要的来源国之一。

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1-2月中国共进口乳清类11.7万吨,同比增加35.4%;进口额1.3亿美元,同比增加34.5%,其中来自美国的乳清占比达41.9%。2024年中国共进口乳清类66.1万吨,进口额8.1亿美元,其中44.7%来自美国,欧盟和白俄罗斯占比分别为33.9%和8.7%。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进口美国乳清主要用于饲料用途,虽然东欧和南美部分国家也有饲料用乳清销售,而且市场价格也与美国乳清接近,但由于美国乳清成本低、供应稳定,配套服务较好,因此美国乳清在中国的市占率一直居高不下。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美国作为奶酪生产大国,拥有较为丰富的乳清资源,因此大量用于生产中低端产品出口,而欧盟等乳清出口国则多以高端产品为主。

但中美关税争端后,高关税让美国乳清的优势将被高价格所吞噬。记者询价发现,近期国内乳清现货价格出现了一轮上涨,维持在8000元到9000元/吨左右。据上述销售人员介绍,目前国内乳清市场价格已经算是高位运行,但到今年5月13日之后,美国乳清完税后的成本价格会高达1.3万元,还比目前售价高很多。(根据中国海关总署规定,4月10日12时前启运且在4月10日12时至5月13日24时进口的在途货物不在此次加征关税范围。)

荷斯坦乳业分析师豆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虽然来源国不同,但饲料用乳清的售价在国内差距并不大,而且乳清本身生产并没有门槛,属于奶酪的副产品,只要市场有需求,美国乳清可以被其他国家的乳清所替代。

乳业在线行业分析团队也向第一财经回应称,据其调查,目前来自欧盟的乳清大多是食品级和用于婴配粉生产级,暂时无法替代美国低端乳清产品。但南美阿根廷、乌拉圭、以及东欧的白俄、俄罗斯、波兰、土耳其等国乳清价格优惠,短期内可以提供一定补充。与此同时,目前国内正在发展原制奶酪产业,这一变化也有利于加速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实现部分乳清国产替代。

记者了解到,乳清粉在国内养殖业主要用于猪和牛的断奶料,短期的价格波动对于整体养殖业的饲料成本影响并不大。

而中美关税争端也引起了美国国内奶农的关注,美国国家牛奶生产商联盟(National Milk Producers Federation)在日前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正在密切关注事件的后续变化。

Rabobank的乳制品全球行业策略师Mary Ledman则在官网发文称,中国是美国乳清产品最大的买家,在2019年类似的贸易争端中,中国对美国乳清产品征收25%的关税,美国对中国的干乳清和渗透液出口下降了55%,国内价格下降了35%以上。此次贸易冲突加剧可能会导致乳清贸易的转变,欧洲、大洋洲和南美洲有潜在的出口机会。

巴西大豆加速抢走美国大豆市场

相比于美国乳清产品面临被替代的危机,美国大豆正在遭遇被替代的局面。

中国一直是国际大豆的主要买家,美国也是中国进口大豆的主要来源国之一,但在上一轮中美贸易冲突之后,中国采取了更多元的大豆进口策略,巴西成为国内大豆的主要来源国,进一步降低了美国大豆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2024年中国进口大豆总量约为1.05亿吨,其中进口2213万吨美国大豆,同比降低5.7%;同期进口7465万吨巴西大豆,同比增长6.7%,这意味着美国大豆在中国大豆进口占比从前几年的34%左右下降到21%,而巴西大豆占比提升至71%。此外,2024年,中国还从阿根廷进口大豆410万吨,比2023年同比增长了110%。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大豆分析师傅真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2018年上一轮中美贸易纷争时,中国就已经在调整大豆的进口结构,因此目前中国对美国大豆的依赖度已经大幅下降,就算没有美国大豆,巴西大豆也已经可以替代。

傅真真表示,巴西大豆产业近年来快速成长,相比于配套、服务、技术都较为成熟的美国大豆产业,巴西大豆产业虽然在仓储、物流、运输等方面略显不足(内陆运输能力较弱,成本较高),但在产品质量、供应能力和市场价格上与美国大豆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而且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巴西的大豆产业发展潜力也非常巨大。

据外媒报道,近日,中国进口商从巴西采购了超过240万吨大豆回国。而多家上市公司在近期投资者沟通中也表示,中美关税争端对大豆的影响,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不大。

在4月15日举行的股东大会上,金龙鱼(300999.SZ)管理层回应称:近几年公司从美国进口大豆的比例持续降低,从南美进口的比例持续增加。预计2025年,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和乌拉圭等南美国家的大豆产量将超过2.3亿吨,是中国每年预计进口需求量1.05亿吨的两倍多,所以预计本轮对美国农产品的关税反制措施对公司影响不大。

卓创监测数据显示,4月以来国内大豆价格先涨后跌,近期小幅回落,涨价的原因主要与2024年10月大豆集中上市以来,价格触及2020年一季度以来低点,引起市场看好后市行情;加上清明节后现货市场供应不及3月,因此带动了价格上涨。其中虽然有中美关税争端带动产区看涨心态的因素,但随着价格走高,下游处于需求淡季对高价无力支撑,价格出现回落。

在卓创分析师看来,关税事件对国内大豆市场影响非常有限,据农业农村部4月数据显示,2024/25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量预计为9460万吨,较3月预测一致。大豆后市进口量变动有限,整体市场价格仍在合理区间运行。

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的“淡定”也与近年来国内不断推动的“大豆振兴计划”和饲用豆粕减量替代工作有关。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饲用豆粕的使用比例从2020年的17.7%降至13%。2024年前10个月,全国饲料企业用于饲料生产的玉米、大麦、高粱等谷物下降5.5%、豆粕下降8%,谷物、豆粕在饲料中的占比分别为54.4%、12.9%,同比分别下降1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中美关税争端后,美国大豆从业者则感到焦虑。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Caleb Ragland在近日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农民依赖于贸易,美国生产的大豆中约50%用于出口,中国进口的大豆比所有其他外国客户的总和还要多。

美国大豆协会官网也在4月9日发出声明,称新一轮贸易战将再次对美国大豆行业造成影响,包括对美国大豆产业的信誉、作为供应商的可靠性、贸易关系的稳定性等长期影响都很难用言语形容,因此也敦促美国政府与中国达成新的贸易协议,保护美国大豆所依赖的市场。

傅真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全球大豆贸易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美国大豆种植业也大多按需规划种植规模,一旦失去了中国市场,美国巨大的大豆产能难以寻找新客户消化。如果目前关税争端长期持续,美国大豆种植业将面临沉重的打击,特别是一些美国农场主本身就依赖于贷款等金融服务,如果无法及时回款,则不得不面临破产等尴尬的局面。

来源:第一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