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摸清上海生物多样性“家底”,上海自2023年底起在全市范围推进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4月23日,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晏波在上海广播主办的《民生访谈》中带来了好消息:“目前我们已经发现了一批新纪录和新物种,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选择‘落户’申城。”
东方网记者柏可林4月23日报道:为了摸清上海生物多样性“家底”,上海自2023年底起在全市范围推进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4月23日,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晏波在上海广播主办的《民生访谈》中带来了好消息:“目前我们已经发现了一批新纪录和新物种,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选择‘落户’申城。”
上海发现一批新纪录新物种
晏波介绍,在发现的一批新纪录和新物种中,包括1个新物种、149个新记录,新物种为上海膝角隐翅虫,新记录包括大型真菌10种、高等植物17种、昆虫122种。
此次调查还发现了一些新的苔藓植物,如天目疣鳞苔、东方疣鳞苔。苔藓植物是环境质量的晴雨表,是环境监测的指示植物。叶片上仅有一层细胞组成,它们能在上海安家落户,说明咱们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了。
除此之外,今年2月份在嘉定区娄塘河段,调查人员发现了小口鳔鮈,最多5到6厘米。这是上海首次记录到这种对水质极度敏感的小型鱼类,它的现身是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成效的活体见证,标志着上海水域生态正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野生动物回归市区
另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是,野生动物正逐步回归城区。在长宁区外环林带里,红外相机拍到了“拖家带口”的红脚田鸡,这种鸟平时很害羞,体长约二十多公分,专挑芦苇荡深处安家。现在它们能在市区里繁殖,说明城市的小微湿地质量提升,生态廊道为野生动物迁徙提供了便利。
随着这些动物朋友们加入“都市圈”,市民们对自然的向往也越来越热烈。2022年起,市林业总站联合复旦大学的专家组织市民一起开展了“貉口普查”,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1000多名志愿者主动参与到普查工作中来,为调查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数据。目前上海共有超过300个点位发现貉,数量约为3000-5000只。
晏波表示,三年的连续监测和社区管理见证了貉种群从局部密度过高到趋于稳定的积极变化,“改变的关键来源于我们的日常举手之劳,也就是‘减少投喂,规范垃圾管理’,这也告诉我们野生动物同样需要自然的生存方式。”
濒危物种种群复兴
濒危物种正在种群复兴,晏波介绍,崇明东滩保护区的小天鹅种群从本世纪初最低谷的十几只,现在恢复到近三千只了。这些“白衣仙子”能回来,多亏了崇明东滩持续开展互花米草治理和鸟类栖息地修复项目,说明上海的生态基地在持续提升,通过长达十年的生态修复,长江口重现了“万鸟翔集”的生态盛景。
同样处于濒危状态的江豚,在2021年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作为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江豚是旗舰物种。所幸的是,近几年江豚在长江上海段被频繁观测到。晏波介绍,根据2025年最新调查数据,每月都能记录到江豚出没的轨迹,说明长江中下游生境好了,食物也丰富了,水生态系统正在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转变。也说明长江大保护的措施得力,排污口溯源治理、禁渔退捕、岸线整治等一系列举措有了明显成效。
无独有偶,晏波还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蕨举例。这种对水质要求严苛的珍稀植物曾在20世纪90年代因水体富营养化大幅减少,现在在崇明、青浦等五个区重现身影,说明上海乡村地区的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让这些娇贵的植物重新获得生存空间。
守护生物多样性是一场永不停歇的生态接力,需要各方面携手同行。晏波表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市民加入进来,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发现者、记录者、守护者:“从观鸟识虫的日常体验中感受这座城市的生态脉动,共同见证上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来源:书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