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0日,中国园林博物馆邀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园林博物馆艺术顾问王其钧与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主任吴晓敏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以王其钧教授的新书《游园入梦——宛自天成的中国园林》《图说园林 解读中国园林的美与巧》为纽带,与观众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园林文化对
2025年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
4月20日,中国园林博物馆邀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园林博物馆艺术顾问王其钧与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主任吴晓敏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以王其钧教授的新书《游园入梦——宛自天成的中国园林》《图说园林 解读中国园林的美与巧》为纽带,与观众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园林文化对话。从纸上墨香到足下园径,从经典文献到沉浸体验,全景展现中国园林“以自然为魂、写意为骨、诗情为韵、文心为脉”的艺术表达,探寻中华文明独特的诗意栖居智慧。
此次活动由中国园林博物馆与机械工业出版社联合策划,为中国建筑学会专项科普活动。
世界读书日
王其钧教授系统梳理从秦汉上林苑到清代颐和园的千年演进史。中国园林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邃哲思与审美理想,从秦汉的皇家囿苑到明清的文人雅筑,一石一水间尽显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清代皇家园林集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之大成,规模宏大,兼具“小园嵌套”的空间层次,被视为中国园林最高峰,成为18世纪世界园林的典范。中国园林的发展是文化、技术与材料的结合,一树一景处处彰显中华民族的造园智慧。
吴晓敏教授从其提出的清代皇家园林“同源重构”造园方法论出发,分享了清代皇家园林以江南园林为源、结合北京承德在地文化,多次进行异地重构的若干案例。她通过详述中国古典园林史中昆仑神话和一池三山的蓬莱神话两大神话系统如何贯穿于中国几千年来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造园活动之中,梳理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一脉相承的若干文化脉络,从园林史的角度分析了传统苑囿在宏观布局、中观设计、微观细节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园林之魂:
意境与文化的传承
谈及中国园林的意境,王其钧教授认为其核心在于“诗画入园”与文人精神的寄托。园林是绘画与建筑的结合,追求中国化的意境,即“模山范水”、“移天缩地” 的 “卧游”模式。苏州园林的借景手法、扬州个园四季假山的隐喻,无不体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哲学。
吴晓敏教授补充道,园林既是生活载体,也是精神家园,从宏观布局的“一池三山”到微观布局 “因地制宜”“诗画入园”“计白当黑” 的智慧,均贯穿了千年园林文化基因。
// 世界读书日
科技赋能:
园林文化的当代焕新
两位教授还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对园林保护与传播的意义。吴晓敏教授团队通过数字复原,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已消逝的园林盛景;数字化技术为园林研究开辟了新路径,例如通过数字复原圆明园四十景图,能将二维图档和绘画转化为三维数字空间,不但能揭示大量传统图像中难以显示的细节,更能进一步提供多重视角和转化为更多二维文本图像。王其钧教授则提出,未来可结合文旅与文创,将园林艺术融入立体书、数字绘画等载体,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中国园林是地域文化、文人精神与造园技艺的综合表达,既承载传统文人的审美理想,又随时代发展不断被新的技术(如数字化)赋予新的诠释方式,但其核心的文化底蕴始终一脉相承。
以园林
见天地、见历史、见自己
王其钧教授感慨:“中国园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与传承。”吴晓敏教授呼吁公众走进园林,感受其跨越时空的魅力。此次活动不仅为观众打开了了解中国园林的窗口,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两位园博馆的园林小讲师咏读《园冶》《兰亭集序》经典篇章,展现新生代的文化传承力量。
△观众提问、盖章打卡等互动环节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