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衣服明明早就洗好了,偏偏要拖到第二天才晒,导致出门上班火急火燎的,心情也变得很暴躁;
最近,网上有一句被广泛传播的话,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那就是:一定要尽早解决生活中那些让你不舒服的小事。
不知道你会不会跟我一样,仿佛得了一种做不了小事的“病”,比如:
衣服明明早就洗好了,偏偏要拖到第二天才晒,导致出门上班火急火燎的,心情也变得很暴躁;
网上买了不合适的衣服想要退换,又觉得好麻烦,于是一直放在那里,直到超过售后有效期,变成闲置品;
早就想清理乱糟糟的电脑桌面,却觉得文件分类很费时间,结果总是因为工作时找不到资料,而浪费更多的时间……
简单来说就是:明明一件件小事堆积如山,心里觉得烦躁不安,却觉得这些事没有特别紧急,还能拖一拖;但下定决心去做了,就会发现处理这些琐事其实很简单,而且做完之后内心还会感受到一种稳稳的平静感。
比如,晒个衣服只用花5分钟,约快递上门取件只需要几秒钟,清理电脑桌面也只需要10分钟……
学者Anne Helen Petersen在《躺不平的千禧一代》这本中,将这种现象定义为“庶务瘫痪(errand paralysis)”:永远无法起身去做待办列表里的小事。
一般来说,这些小事的特点是:
很琐碎,不特别紧急也不是非常重要;
做了没什么太大的成就感,但你又必须得做;
并且它们并不难做,真正行动起来其实你可以很快做好。
重点是,它几乎与你的“生活重心”无关,对你的大目标也没有显著帮助(比如工作赚钱、处理人际关系等),但完成这些事情后,你会感觉缠绕内心的藤蔓被剪掉了,变得轻松不少。
有的人还会在处理完琐事后觉得干劲满满,连带着把之前拖延的“大事”(如年度体检、保养新车等)一并处理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抵触解决那些不舒服的小事?
如何克服“小事拖延”的心理,体验到“想做什么就立刻去做”的爽感?
今天,壹心理就来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小事
好像永远无法完成
大部分成年人的一天,通常由以下这些事情组成(以下为估算时间):
工作:9个小时
睡觉:7.5个小时
吃饭:2个小时(含做饭时间)
洗澡、洗漱:45分钟
一天24个小时,减掉以上的时间,大约剩下5个小时。
这5个小时看起来很充足,能够好好看两部电影、阅读一本书、带宠物出去遛弯……
但为什么我们经常觉得:好像什么都没做,一天就过完了?
因为在这5个小时里,我们可能有2~3个小时需要处理生活中的琐碎小事。
比如,叠衣服、下楼买瓶酱油、线上缴纳水电费、清理排水口的头发、回复信息……
这些小事看起来特别简单,几乎不用动脑就能处理,但仍会让我们烦躁。
因为处理不好,似乎就会给波澜不惊的生活增添令人讨厌的意外:
看到乱糟糟的衣柜,就觉得很心累;
没有酱油,红烧排骨会没那么可口;
不缴水电费,手机会一直收到信息提示;
没及时回复别人的信息,可能会让对方生气……
于是一件事情还没做完,又来了一件事情,随着脑子里的待办事项积压得越来越多,“自我效能感”就会越来越低,让我们再也没有动力去做未完成的事情。
在学者Anne Helen Petersen看来,这种现象尤为常见:
“不断上升的经济压力和越来越发达的信息技术,正在侵蚀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千禧一代的人,他们对生活琐事束手无策,重心完全放在工作和实现个人目标上,却不知道如何去寄东西、找时间看牙”。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小事看似简单,但一直堆积不做,依旧会导致不良的心理状态。
因为未解决的琐事会占据大脑的“内存”,导致注意力分散、决策疲劳。
也会让人陷入“连这么点小事都处理不好”的自责情绪里,导致内心出现越来越多的内耗情绪。
就像用久了的电池,即使一天充几次电,电量也会很快耗完。
为什么我们会抵触处理琐事?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们抵触处理小事的背后,其实隐藏了更深层的认知与情绪冲突:
1.琐事=高投入、低回报的“亏本买卖”
麻省理工学院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发现:当任务的心理成本超过收益的50%时,90%的人会选择拖延。
也就是说,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琐事“不值得”花费那么多时间去做。
以“约快递员上门退货”为例。
很多人觉得,自己的时间很宝贵,而约快递员退货需要协调时间、整理货物、应对可能的意外(如快递员未按照约定时间上门)。
这会导致沟通成本和体力成本上升,最终收回的退款可能只有十几块,觉得“还不如放一旁,说不定以后有用”。
这种预期成本被高估,实际收益被低估的“认知偏差”,会让大脑自动将琐事标记为“不值得做”。
2.想象中的困难太大:未做先累的“心理过山车”
过年前一个月,我想带我的猫去宠物店洗澡,但一想到要提前和宠物店预约时间,还要把不听话的猫安抚好再送去宠物店,就觉得很麻烦。
于是反复纠结后,我决定缓缓,等过年的前两周再预约。
结果一拖就是大半个月,直到过年前三天,我才决定和宠物店预约时间,结果被告知位置已经满了。
为了让我的猫能舒舒服服过个新年,我连续找了六家宠物店才约到一个位置,最后开了一个小时的车过去,花费了更多时间、精力和金钱。
在送猫去洗澡的路上,我陷入了自责:如果提前一个月预约,就不用跑那么远了。因为楼下就有两家宠物店,步行几分钟就能到。
心理研究表明:拖延者往往在“想象任务”阶段就容易提前消耗情绪资源。
“根据认知资源模型,当个体在任务阶段过度关注任务的负面方面时,会消耗大量的认知资源。这种资源的过度消耗,会进一步降低任务执行的效率和意愿。”
拿“我送猫去洗澡”这件事为例,我认为“送猫去洗澡的过程很麻烦”,无形中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其实执行后发现并没有那么麻烦。因为最终我将猫装入猫包的过程,只花费了不到10分钟,但脑海里已经把抓猫的混乱现场演练了半小时。
而且猫洗完澡后,我将干净的它从宠物店抱出来的一瞬间,心情也特别美好。
但在洗猫之前,我完全忽略了它洗完澡以后的快乐,反而将注意力放在一堆自己想象的困难上。
△洗完澡的猫猫
3.掉进完美主义的陷阱
对于完美主义者而言,这就更好解释了。因为TA们总是希望在处理这些小事时,能够做到尽善尽美。
比如,整理衣柜时,可能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收纳盒而放弃;打扫房间时,可能会因为觉得工具不够好用而拖延……
这种对完美的执着,反而让我们陷入了拖延的泥沼。
然而,过度追求完美其实更耗费心力。
心理学实验显示:95%完成度的任务带来的焦虑感,反而高于50%完成度。
所以,有一句“杀死拖延症”的话很流行:
“如果你想干一件事,就先去干,哪怕做得很烂,哪怕一点都不完美。一个粗糙的开始,胜过完美的犹豫。”
如何克服“小事拖延”的心理?
这4个方法,非常值得我们收藏:
1.重建认知,重新定义小事的价值
琐碎的小事虽然有些烦人,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因为在细碎的小事中,才能感受到我们有在好好生活。
比如:
每次在打扫完卫生的房间里,才能感觉到真正的“神清气爽”;
早点去医院治疗已经烂掉的牙齿,才能舒舒服服地吃任何想吃的美食;
虽然下楼买酱油有点麻烦,但做一道好吃的红烧排骨,能更好地滋养自己的胃和心情……
重新定义小事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活在当下,增加更多美好的体验。
小事或许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点滴,构成了生活的全貌,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温度和质感。
2.分解任务,化繁为简
豆瓣用户@momo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一件件看起来困难的小事制作成表格,并附上解决办法和想法。
比如在无所事事时,看一些可执行的知识、阅读一篇长文章、算一下最近生活支出的账……
她发现,把日常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小事”可视化后,焦虑得到了缓解,这样能更直观地发现自己担忧的点,并且写下来后发现,事情也没自己想的那么糟糕和困难。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将一件看起来复杂的小事,分解成几个简单的步骤,这样会让任务看起来更容易完成。
比如,将“清理电脑桌面”拆解为:
1. 删除所有后缀为.tmp的文件(2分钟)
2. 把图片拖进“2025照片”文件夹(3分钟)
3. 剩余文档按修改日期排序(5分钟)
△请忽略我的丑字
如果你是MBTI中的“J人”,可以再根据习惯或按优先级分类(紧急事务、普通事务)、按场景分类(工作、家务)……
3.设置“小事清算日”
每天或每周固定留出1小时,专门处理拖延的琐事,并养成习惯。
我们可以利用手机上的APP工具来完成。比如,用手机设置事项提醒,在社群或社交平台打卡,用外部监督倒逼自己的行动等。
4.绑定“多巴胺触发器”:将厌恶变成期待
如果对一些小事实在抵触,可以尝试为它们设计“即时奖励”。
比如,晒衣服时,听最爱的播客(仅限执行任务时播放);安装完书架后,点一杯喜欢喝的奶茶……
设计奖励机制,可以让我们在完成任务后获得一种即时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增加我们处理小事的动力。
当你的大脑习惯为它们释放多巴胺后,琐事就会变成“获得期待的必经之路”,从而让自己享受其中。
写在最后
无尽的小事确实繁琐,可繁琐的背后,往往暗藏着惊喜。
毕竟每解决一件小事,都是在为人生解锁新的可能性——
可能是超强的动手能力;
可能是维系一段重要关系的能力;
也可能是获得不再惧怕困难的勇气……
那些曾让你皱眉的琐事,本质上是一场心理博弈。
当你选择直面它们,便是在告诉自己:“我有能力主宰自己的生命,无需他人多言。”
从今日起,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培养“顺手就做”的执行力,在一次次解决只为自己而来的小事中,感受到“不糊弄的爱”,体会到本自具足的自在。幸福是一种能力,相信你终会拥有。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文献:[1]安妮·海伦·彼得森 Anne Helen Peterse.《躺不平的千禧一代》格致出版社[2]简·博克、莱诺拉·袁,《拖延心理学》[3]momo,《超有用的“尽快解决不舒服的小事”清单》,每日豆瓣来源:身体焕新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