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癌症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40.5%,而肿瘤术后复发和转移一直是横亘在治愈之路上的“拦路虎”,更是导致治疗失败的核心原因之一。临床数据揭示了一个严峻现实:许多转移性疾病往往在手术或全身治疗后,于影像学长期“看似正常”的表象下悄然潜伏——那些以“微小残留病灶(
我国癌症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40.5%,而肿瘤术后复发和转移一直是横亘在治愈之路上的“拦路虎”,更是导致治疗失败的核心原因之一。临床数据揭示了一个严峻现实:许多转移性疾病往往在手术或全身治疗后,于影像学长期“看似正常”的表象下悄然潜伏——那些以“微小残留病灶(MRD)”形式隐匿的癌细胞,正是引发复发的罪魁祸首。
因此,利用MRD动态监测精准识别,并结合个体化精准治疗,及时清除这些“潜伏者”,将为更多患者筑起生命的“防护墙”,对预防癌症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癌症为何会复发/转移?
在癌症治疗的战场上,“肿瘤消失”往往只是阶段性胜利。即便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完全缓解,体内仍可能存在少量癌细胞(通常
(一)癌细胞擅长“休眠”及“隐藏”
癌细胞极其狡猾且能隐藏较长时间,约20%~45%的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可能会在成功治疗数年~数十年后复发。此外,初期抗癌治疗后,部分癌细胞可能处于“休眠状态”,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目前的影像学检查很难发现这些“休眠”的癌细胞。一旦人体免疫力降低或免疫功能紊乱时,这些幼年癌细胞,会从休眠状态复苏,从而造成癌症的复发或转移。
此外,肿瘤休眠并非终末期肿瘤发生的唯一现象,它也可以适用于临床诊断前存在的隐匿性肿瘤(原发性休眠),以及/或者治疗后遗留的微小残留病灶(MRD)(转移性休眠)。临床上无法检测到的微小残留病灶(MRD)可以在无症状状态下潜伏数年甚至数十年。
(二)常规治疗未能完全清除体内的癌细胞
放化疗仅能杀死局部成年的癌细胞,但对部分低分化的幼年癌细胞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此外,手术治疗仅能切除已成形的肿瘤原发病灶,对于部分病理或影像学检查无法发现的“微转移”癌细胞或高危淋巴结,可能无法完全切除或清扫干净,从而埋下隐患,日后也可能形成转移灶。下图以乳腺癌为例,简述癌症转移的过程:逃离原发性肿瘤并进行局部侵袭、血管内渗入并在血液循环中存活、血管外渗和转移性种植(详见下图)。
▲图源“Nature”,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注:
①图a: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逸出并局部侵袭周围组织。图中乳腺癌被描绘为原发性肿瘤。
②图b:转移性肿瘤细胞侵入血液循环并存活。该过程可通过血液系统和淋巴系统进行。
③图c:肿瘤细胞从血液循环中外渗并转移到远处。
(三)免疫力低下
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包括胸腺、扁桃体、淋巴、脾脏、肠道和骨髓的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NK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组成(详见下图)。它保护机体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害、消灭癌细胞,并维持正常的身体功能。
(四)癌症的复发风险依然存在
对于癌症患者而言,虽然通过各种治疗手段,将体内现存的癌细胞“消灭”了,但如果治疗后未能及时去除致癌的高危因素,也会导致癌症卷土重来。比如,与戒烟的幸存者相比,维持中~重度吸烟习惯者,其肺癌的复发风险增加>7倍!因此,建议肺癌患者在治疗完成后,要积极戒烟,以免功亏一篑。
二、MRD为何是复发的“隐形杀手”?
微小残留病灶(MRD)指癌症治疗后,体内残留的少量癌细胞(通常
研究发现,MRD阳性患者的复发风险显著高于阴性者。例如,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若MRD阳性,复发率可达60%以上;实体瘤(如结直肠癌、肺癌)中,MRD阳性与术后转移风险直接相关。
而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是一种用于检测癌症患者体内经过治疗后,残留的少量癌细胞或肿瘤相关异常细胞、分子等的技术手段,主要用作预后指标。也就是说,治疗后微小残留病灶(MRD)的存在与否,可以提供一些有关治疗后长期结果的有用信息,具体取决于所给予的治疗。
三、消灭MRD的“组合拳”:从被动监测到主动清零
识别和评估MRD不仅能揭示其生物学行为特征,更能在诊断后的关键节点实现个体化风险分层,为临床干预提供精准依据。若想通过消除微小残留病灶(MRD)预防肿瘤的晚期复发、迈向临床治愈,需依托全身性治疗干预,常见的干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一)靶向治疗:精准狙击突变靶点
1、小分子靶向药:如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使用伊马替尼,可降低MRD阳性率,从而降低复发/转移风险。
2、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如DS-8201(靶向HER2)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可穿透组织屏障,消灭隐藏的MRD病灶。
(二)免疫治疗:激活体内“清道夫”
1、PD-1/PD-L1抑制剂:通过解除肿瘤对免疫细胞的抑制,唤醒T细胞识别并清除MRD。
2、CAR-T细胞疗法:针对血液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B细胞淋巴瘤),靶向BCMA、CD19等抗原的CAR-T细胞可实现MRD深度清零,部分患者持续无病生存超5年。
(三)癌症疫苗:定制化“防复发盾牌”
如通过提取患者树突状细胞(DC),体外负载肿瘤抗原后,回输DC细胞疫苗,可诱导特异性T细胞清除MRD。
四、小编寄语
MRD监测宛如癌症治疗中的“气象预警系统”,帮助医生提前预判“风暴(复发)”的动向;而针对MRD的各类治疗手段,则是驱散阴霾的“精准人工干预”。对患者而言,深入理解MRD的医学价值并积极配合监测,恰似为健康筑牢“双重防护盾”——既能通过早期预警规避复发风险,又能借助精准治疗清除潜在隐患。正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权威论断:“No MRD,No recurrence(没有微小残留,就没有复发)”。在精准医疗蓬勃发展的今天,这一科学理念正逐步转化为临床实践中的生存希望。
五、参考资料
[1]Riggio,et al."The lingering mysteries of metastatic recurrence in breast cancer."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124.1 (2021): 13-26.
[2]Cescon,et al."Therapeutic targeting of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to prevent late recurrence in hormone-receptor positive breast cancer: challenges and new approaches." Frontiers in Oncology 11 (2022): 667397.
来源:全球肿瘤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