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2日晚间,爱博医疗同时交出了2024年年报与2025年一季报两份成绩单:前者营收、净利润双增,隐形眼镜业务实现扭亏为盈;后者却出现净利润同比下滑10.05%的“急刹车”。
4月22日晚间,爱博医疗同时交出了2024年年报与2025年一季报两份成绩单:前者营收、净利润双增,隐形眼镜业务实现扭亏为盈;后者却出现净利润同比下滑10.05%的“急刹车”。
4月23日,公司股价大跌20%,收盘报85.98元/股,创2025年内新低。
这家以人工晶状体和角膜塑形镜闻名的眼科器械公司,正站在医疗与消费业务转型的十字路口,而市场对其“医疗基因”与“消费野心”的平衡能力,正投以审视的目光。
增长与失速并存:隐形眼镜成新引擎,带不动利润马车
2024年,爱博医疗以48%的营收增速(14.1亿元)和27.7%的净利润增速(3.88亿元)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核心产品人工晶状体、角膜塑形镜的销量增长仍是基本盘,但真正拉动增长的“黑马”是视力保健中的隐形眼镜业务,销量同比增长241.11%,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1.84%,首次贡献超三成营收。
这个被年轻人称为“美瞳”的赛道,确实给爱博医疗镀上了消费品的金光。并购天眼医药后,公司彩片产品线快速铺开,日抛、月抛、季抛产品矩阵覆盖主流需求,电商渠道销售额翻着跟头上涨。
但靓丽数据背后,该业务2024年毛利率仅26.18%,较人工晶状体(89.16%)、角膜塑形镜(85.68%)等传统产品低几十个百分点。就像直播间里“九块九包邮”的爆款,销量冲天却赚不到真金白银。
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5%至3.57亿元,净利润却同比下滑10.05%至9256万元。
集采、消费化与成本之困
营收高增而利润承压原因何在?
公司在一季报中谈到:2024年5月起,人工晶状体国家集采政策陆续落地实施,受此影响,终端医院手术量减少,手术价格下降,人工晶状体出厂价格也出现下滑,直接导致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手术业务收入和毛利的增速放缓。
人工晶状体集采的持续影响首当其冲:尽管销量增长,但集采后价格下降直接拖累毛利率。更关键的是,隐形眼镜业务的快速放量——这一消费属性更强的产品毛利率显著低于医疗产品,叠加产能扩张初期单位成本偏高,进一步挤压整体利润空间。
《财中社》发现,公司的另一隐患来自存货。
报告期内,人工晶状体销售量同比增长44.93%,生产量同比增长57.13%,期末库存同比增长76.01%(因型号多、新产品储备及集采需求);角膜塑形镜销售量同比增长2.40%,库存量同比增长162.27%(数量少,主为试戴片,因型号及客户增多备库);隐形眼镜的生产量、销售量、期末库存分别同比增长239.79%、254.67%、152.10%(新增长点,产能增加+市场开拓,库存主为直销备库)。
据《财中社》上市公司研究院统计,截至2024年末,公司存货大幅攀升,存货净增加9128万元,增长50%,固定资产较上年期末增加3.46亿元。
到了2025年一季度,存货继续攀升至2.9亿元,同比增长38%。细看存货结构,在产品和库存商品占比超过60%,或许表明渠道动销可能不及预期,特别是隐形眼镜这类快消属性产品,流行周期短、迭代速度快,库存积压犹如定时炸弹。
尽管一季度存货周转率0.45次与2024年同期持平,但公司正在推进隐形眼镜产能扩建(计划年产2.52亿片),若未来需求不及预期,存货攀升可能引发减值风险。此外,海外业务虽被寄予厚望,但医疗器械注册周期漫长,短期内难成增长引擎。
消费化能否撑起第二曲线?
爱博医疗的转型逻辑清晰——通过隐形眼镜等消费级产品对冲集采风险,但这一战略面临双重考验。
一是消费市场的“红海”竞争:隐形眼镜赛道已有强生、库博等国际巨头,国内厂商多以低价抢占市场,公司虽计划通过硅水凝胶产品(自研产品处于临床试验后期)走高端路线,但技术迭代与消费者认知培养需要时间。
二是医疗与消费的基因冲突:医疗业务依赖研发与渠道壁垒,而消费业务更重营销与成本控制,二者在管理模式和资源分配上的矛盾已初现端倪——一季度公司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分别增长11%和29%,显示公司尚未找到效率平衡点。
短期看,隐形眼镜业务撑起了增长叙事;长期看,如何避免“医疗失守、消费未立”的窘境,才是真正的考验。对于投资者而言,2025年硅水凝胶产品的市场反馈、产能释放后的成本曲线,以及海外业务的实质性突破,将是观测这家公司转型成败的关键坐标。
来源:财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