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创”到“无痕” NOSES手术正重塑结直肠肿瘤外科的诊疗格局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3 16:24 1

摘要:结直肠肿瘤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的诞生与发展,是微创外科迈向“无痕化”的重要里程碑。自2010年王锡山教授团队在国内率先突破技术瓶颈以来,这一术式不仅实现了从腹腔镜辅助切口到自然腔道取标本的跨越,更以“无痕”理念重塑了结直肠肿瘤手术的范式。

结直肠肿瘤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的诞生与发展,是微创外科迈向“无痕化”的重要里程碑。自2010年王锡山教授团队在国内率先突破技术瓶颈以来,这一术式不仅实现了从腹腔镜辅助切口到自然腔道取标本的跨越,更以“无痕”理念重塑了结直肠肿瘤手术的范式。

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太原教授发表了题为“结直肠肿瘤NOSES手术现状与展望——从微创到无痕的革新之路”的精彩演讲,全面而深刻地剖析了NOSES手术的发展历程、当前状况及其前瞻性的发展方向。现将这份满载洞见的报告精髓汇总如下,供各位读者参阅。

李太原 教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病医院副院长、普外科党总支书记、大外科主任、普外科主任、保健医保部常务副部长,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博士生导师,江西省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肛肠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第二届委员会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机器人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结直肠肛门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机器人外科学组副主任委员;江西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第二届机器人与腹腔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江西省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江西省整合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国际NOSES联盟、中国NOSES联盟成员、江西省NOSES联盟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委员、实验外科委员等。主持9项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2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 5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45.042(2022年)。编著四部书籍,其中主编1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4项、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牵头制定发表中国专家共识1部,参加中国专家共识制定9部。曾获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最美医生”等荣誉称号。

一、破茧成蝶:NOSES手术的崛起之路

NOSES是由我国学者王锡山教授首先提出的外科学概念,在我国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后,现已进入了成熟阶段。

在我国,NOSES手术的探索始于2007年。2009年李太原教授就已开展5例NOSES-IF法并于2010年发表在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当时,国内外可能也有少数团队较早开展NOSES手术,但并未见报道。2010年,国内学者王锡山教授团队率先开展腹腔镜无辅助切口经肛门拖出标本的直肠癌根治术,并于2013年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发表研究成果。这些突破标志着NOSES技术从“微创”迈向“无痕”,通过自然腔道(如肛门、阴道)完成标本取出,避免了传统手术的辅助切口,显著提升了患者术后美观度与生活质量。

随后,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2017年,以基础理论、技术体系建立为标志,王锡山教授牵头制定首部《结直肠肿瘤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专家共识》,明确了NOSES的命名、分类及操作标准,奠定了国际化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英文版指南及多国语言版本(如韩文、俄文、法文)相继发布,推动技术走向全球。至2019年,《专家共识》累计被引超过100次,国际共识文件被引达149次,形成了标准化的手术范式。

NOSES理论体系建立-专著

近年来,NOSES手术已进入普及与推广应用阶段。国内以“点-线-面”模式覆盖重庆、广东、上海等20余省市,通过学术会议、手术直播及多中心临床研究加速技术推广。多项研究数据显示,NOSES在肿瘤根治性、术后并发症控制及患者康复速度方面表现优异,逐步成为结直肠肿瘤手术的重要选择。

二、砥砺前行:NOSES手术的现状与破局之道

当前,NOSES技术已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全球多项研究证实其安全性与有效性。2019版专家共识及国际指南的引用量持续增长,进一步巩固了其学术地位。然而,技术推广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手术对术者的腹腔镜操作能力及自然腔道解剖经验要求极高,学习曲线长,导致基层医院普及率不足。其次,现有器械在自然腔道操作中存在局限性,例如灵活性不足或视野受限,亟需专用工具的创新。

适应症范围狭窄是另一大瓶颈。目前NOSES主要适用于肿瘤较小、位置适宜的患者,对于对于肿瘤大,肥胖,分期较晚或局部进展期的患者仍需谨慎选择。此外,经阴道取标本等术式因涉及伦理与心理接受度问题,部分患者和医生持保留态度。术后并发症如感染、吻合口瘘等风险虽低,仍需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降低。

三、擘画未来:NOSES手术的战略蓝图与创新实践

为突破当前局限,未来需从技术推广、科研创新、患者教育及政策支持多维度发力。技术培训方面,将建立分级体系:初级医师通过虚拟现实模拟器掌握基础技能,高级医师结合动物实验与临床导师制提升实操能力。同时,加强国际协作,与海外学术组织联合开展技术交流,构建全球培训网络。

科研领域需聚焦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拓展适应症范围至局部进展期肿瘤,并通过医工结合开发新型吻合器械。例如,可降解材料或磁吻合技术有望简化肠道重建步骤,降低吻合口瘘风险。此外,整合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优化术中操作精准度,探索支架法肠转流术等创新术式。

患者教育是技术推广的关键一环。计划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科普宣传,解析NOSES的优势与适应症,减少患者对经自然腔道取标本的疑虑。同步建立全国性手术数据库,制定统一的质量评估标准,实现从术前规划到术后随访的全流程监控。

政策层面,需推动医保覆盖与手术收费标准化,提升技术可及性。联合多学科专家制定行业操作规范,确保手术安全性与同质化,为技术普及提供制度保障。

展望未来,NOSES手术将将朝着智能化与个体化方向迈进。一方面,人工智能与影像组学的深度融合,将促进精准适应症筛选,并在术中提供实时导航,提升手术精准度。另一方面,可降解材料及磁吻合技术的应用,将简化肠道重建流程,有效减少吻合口漏的风险。同时,放化疗与免疫治疗的进步,将使更多局部晚期患者具备接受NOSES手术的条件。此外,基因检测技术的引入,有望推动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在循证医学层面,大样本研究将不断强化NOSES手术的证据基础,推动其被纳入国际诊疗指南。而全球协作网络的构建也将成为大势所趋,通过跨国学术平台共享数据资源,加速技术迭代与经验交流,共同推动结直肠肿瘤手术的全面革新。

直肠3D打印

综上,从“微创”到“无痕”,NOSES手术正重塑结直肠肿瘤外科的诊疗格局。技术的成熟与推广不仅依赖外科医生的精湛技艺,更需跨学科协作、政策支持与患者信任。唯有凝聚多方力量,方能突破技术边界,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愿景。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