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八届腹膜后肿瘤大会于2025年2月21~23日在四川成都召开。本届大会以“开启腹膜后肿瘤研究新时代,共同探讨腹膜后肿瘤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为主题,汇聚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腹膜后肿瘤的基础研究、诊断策略、手术创新及多学科综合治疗(MDT)等核心议题展开深
编者按:第八届腹膜后肿瘤大会于2025年2月21~23日在四川成都召开。本届大会以“开启腹膜后肿瘤研究新时代,共同探讨腹膜后肿瘤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为主题,汇聚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腹膜后肿瘤的基础研究、诊断策略、手术创新及多学科综合治疗(MDT)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依荷芭丽·迟教授,就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和嗜铬细胞瘤(PPGL)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解读。
依荷芭丽·迟 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毕业于巴黎第十一大学医学院,曾在 Henri-Modor 医院、La Pitié-Salpêtrière 医院和 Gustave-Roussy 肿瘤中心担任外籍专科医生。
学术任职:
医促会中国神经内分泌肿瘤学协会(CNETS)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 评审专家会;中国癌症基金会科普与健康传播全国协作组 专家会;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 理事;《慢性病与转化医学(英文)杂志》编委,《肝癌电子杂志》编委等。作为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执笔撰写者国内多本书籍神经内分泌肿瘤部分, 包括:《临床肿瘤学》《肿瘤内科手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指南202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指南2022》《中国肺和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共识(2021)》及《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共识》和《中国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指南》等多部指南共识编写工作。作为共同主编参编中国首部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书籍《神进内分泌肿瘤 MDT 诊治策略与实践》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答疑百科》。一、疾病本质与分子分型——遗传驱动的临床异质性
1. 疾病概述:起源与分类
PPGL起源于神经嵴细胞,属于神经型神经内分泌肿瘤,包括肾上腺内的嗜铬细胞瘤(PCC)和肾上腺外的副神经节瘤(PGL),还可分为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和副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PPGL是一种罕见肿瘤,年发病率约为2~8例/百万人,发病高峰在30~50岁。
2.分子分型:遗传特征决定治疗与预后
40%的PPGL具有遗传性,PPGL根据遗传特征分为三个亚型,不同亚型的遗传性不同(图1):
假性缺氧驱动型(Cluster 1):占PPGL的10%~20%,其中遗传率约为25%~100%,由VHL、SDHx(如SDHB、SDHD)等基因突变引起,导致缺氧诱导因子(HIF)通路持续激活。此亚型肿瘤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转移风险高达50%,复发率显著升高。激酶信号通路改变型(Cluster 2):占PPGL的50%~60%,遗传率约20%,由RET、NF1、HRAS等基因突变驱动,激活MAPK/mTOR通路。此类肿瘤以分泌肾上腺素为主,分化程度高,恶性潜能低,预后较好。Wnt通路改变型(Cluster 3):均为散发病例,与CSDE1、MAML3基因变异导致的Wnt及Hedgehog信号通路激活相关,临床表现为侵袭性强且易转移。图1. 不同的PPGL分子亚型具有相应突变基因及不同的遗传学特征
3.遗传学研究的临床意义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225例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中,59例(26.2%)存在胚系突变,其中54.2%(32例)为致病性/可疑致病性突变,以MEN1、PALB2、VHL最常见。迟教授强调:临床中要重视遗传相关基因筛查。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体系——功能性与非功能性肿瘤的精准鉴别
1.临床表现的双重特征
功能性PPGL:占60%~70%,因过量分泌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引发典型三联征——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及大汗淋漓。严重者可并发心血管危象,包括Takotsubo心肌病(占比10%)、高血压脑病或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导致多器官衰竭;非功能性PPGL:占30%~40%,以缓慢生长的肿块压迫周围组织为主要表现。例如,头颈部肿瘤可压迫迷走神经或颈动脉,导致声嘶、吞咽困难;胸腹部肿瘤压迫气管、食管或肠管,引发呼吸困难、吞咽障碍或不全性肠梗阻。2.诊断流程:多维度整合提升精准性
(一)定性诊断
生物标志物检测甲氧基肾上腺素及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血浆游离或尿液甲氧基肾上腺素(MNs)、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浓度检测是PPGL的首选定性诊断试验。血浆MNs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优于尿液MNs。
嗜铬粒蛋白A(CgA):可作为MNs正常的PPGL患者的替代标志物,用于手术的随访。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有助于鉴别PPGL是否转移。
其他代谢产物:血或尿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及其他代谢产物,如3-甲氧基酪胺(3-MT)、高香草酸和香草扁桃酸等,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二)功能影像诊断
根据不同的遗传亚型和生化特征,选择相应的功能影像检查。例如,假性缺氧型中与TCA循环相关的PPGL可选择68Ga - DOTATATE PET/CT;假性缺氧性型VHL/EPAS1相关的PPGL可选择18F - DOPA PET/CT / 68Ga - DOTATATE PET/CT;Wnt通路型可选择的功能影像检查暂无定论;激酶信号转导型可选择18F - DOPA PET/CT。
三、治疗与随访——分层干预与终身管理的整合策略
1. 分层治疗策略:从手术到靶向治疗的全周期管理
(一)局部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是PPGL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手术风险较高,需要精准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技巧。放射治疗:包括伽马刀、射波刀等,可用于治疗局部复发或转移的肿瘤。(二)控制症状治疗
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可有效控制高血压症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剂:减少儿茶酚胺的合成,降低血压。(三)全身治疗
核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177Lu - DOTATATE、90Y等。这些药物可以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生长抑素受体结合,发挥抗肿瘤作用。
治疗效果:多项研究表明,核素治疗在控制肿瘤进展、缓解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例如,Jaiswal等报道,177Lu - DOTATATE治疗后,部分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有所延长。
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药物种类:如长效奥曲肽、兰瑞肽等,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泌。
治疗应用: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可用于缓解功能性PPGL的症状,如高血压、头痛等,同时也可用于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小分子TKI治疗药物选择:包括舒尼替尼、索凡替尼、卡博替尼等,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
治疗效果:研究显示,小分子TKI治疗在部分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可使肿瘤缩小,症状缓解。
(四)化疗
PPGL不同亚型因基因存在较大的差异(图2),因此,在预后和治疗策均有不同。假性缺氧驱动型中的VHL/EPAS1亚型倾向于去甲肾上腺素能生化表型,具有较高的转移和复发风险,多存在HIF通路变异。化疗、放射性核素治疗和HIF抑制剂靶向药物治疗均为首选治疗手段;激酶信号通路改变型(Cluster 2)具有肾上腺素能表型,该亚型分化程度更高,恶性潜能更小,预后较好,存在PI3K/mTOR通路和HIF通路异常。治疗主要以mTOR抑制剂和HIF抑制剂等靶向治疗为主,也可采用核素治疗和化学治疗。
图2. PPGL的在不同亚型存在基因差异
(五)新兴疗法——突破治疗瓶颈
HIF-2α抑制剂:Belzutifan(MK-6482)在VHL相关PPGL中显示91%的客观缓解率(ORR),其中7%达到完全缓解(CR);免疫治疗:PD-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初步数据显示中位PFS延长至9.2个月。2. 终身随访与家族防控体系
PPGL患者需要终身随访,推荐每年至少复查1次。有基因突变、转移性PPGL患者应3~6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症状、体征、血压、血/尿MNs、儿茶酚胺等检测,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肿瘤有无复发、转移或发生MEN1或其他遗传性综合征。同时,对PPGL患者的直系亲属应检测基因和定期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