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艳红教授谈中国结直肠癌分子分型突破与转化医学新范式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2 19:21 3

摘要:在2025 POST-ASCO GI暨第二届肿瘤基础与转化研究论坛召开之际,《肿瘤瞭望消化时讯》在大会现场深度对话大会执行主席、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作为中国结直肠癌研究领域的领军者,邓艳红教授团队两项入选ASCO GI的突破性研究揭示了BRAF突变

在2025 POST-ASCO GI暨第二届肿瘤基础与转化研究论坛召开之际,《肿瘤瞭望消化时讯》在大会现场深度对话大会执行主席、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作为中国结直肠癌研究领域的领军者,邓艳红教授团队两项入选ASCO GI的突破性研究揭示了BRAF突变精准干预路径与FGFR靶点新价值,其研究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在本次专访中,邓艳红教授解析了持续举办11年的POST ASCO GI会议如何架起国际前沿与本土实践的桥梁。同时,面对医学研究从"跟跑"到"领跑"的时代转型,这位兼具临床智慧与科研洞见的学者,也为临床医生如何平衡科研创新与临床诊疗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考路径。

专家简介

邓艳红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

·中山大学医学院肿瘤教研室主任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与营养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CSCO 结直肠专家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秘书长

·广东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内科专委会主任委员

·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 Clin Oncol (3篇),Cancer Cell,Lancet Gastroenterol & Hepatol,Lancet Oncology, Clin Cancer Re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本次大会是ASCO GI的会后会,能否首先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团队入选ASCO GI大会的研究?作为本届大会执行主席,您认为本次大会在对推动肿瘤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结合有何重要意义?

邓艳红教授:刚入门做肿瘤内科医生时,我就有两个梦想:一是在ASCO大会做口头报告,二是在JCO发表文章。目前这两个梦想都提前实现了,事实上,在此之前,我们的首次突破是我们的研究中选ASCO GI壁报,那是我们走向ASCO口头报告的第一步。当时能放海报就已经很骄傲了,而现在,不仅ASCO GI,ASCO大会上也有很多中国专家的成果。

我们在本届ASCO GI投了两个回顾性研究,很荣幸都被选为壁报。这两个研究都关注了结直肠癌的分子亚型。第一个研究是关于BRAF突变患者,在我们单中心的真实世界研究中,探讨了他们的治疗效果和治疗策略。我们得出了三点结论:第一,无论在哪个阶段,使用三药或高强度化疗的患者效果比未使用的患者好;第二,经过治疗达到可切除条件的患者,进行手术切除的效果比不进行切除的患者好;第三,使用BRAF抑制剂的患者效果比未使用的患者好。虽然这是回顾性研究,但我认为这三点结论对临床实践有指导意义。

第二个研究我们纳入了更多患者,进行了大量的组学研究,关注了一个在其他瘤种中非常受关注,但在肠癌中并不太被关注的靶点——FGFR(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事实上,FGFR在肠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胆管癌和胃癌中,已经有一些针对FGFR的药物被研发出来,但在结直肠癌中,大家一直不太关注这个靶点。因此,我们分析了已有的一些基因测序结果,探讨了FGFR在肠癌中的分布及其对肠癌的临床指导意义。最终结论是,FGFR扩增在肠癌中具有最重要的临床意义。所以,我们下一步计划是,既然FGFR已经有药了,而且可以通过蛋白检测来检测这个基因,那么尽管这是回顾性研究,但我们认为它对临床很可能也有指导意义,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FGFR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在ASCO GI这一全球会议后举办会后会,并命名为POST ASCO GI,至今已历11载。我们的初衷始终未变,即传递最新的知识。对我个人而言,以及全国消化肿瘤领域的专家,ASCO GI、ESMO和ASCO这三大会议无疑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其中,ASCO GI作为全年首个召开的、专注于胃肠道领域的会议,每年1月如期举行,尤为引人注目。我特别喜欢ASCO GI会议,因为它主题聚焦,会场规模适中,且总能引领新的风向。基于此,我们当初决定举办POST ASCO GI,旨在将最新的知识引入国内,并结合本土经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而今,随着中国团队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的会议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展示各研究团队风采的平台。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近年来肿瘤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结合日益紧密,本次大会中也专门设置了“肿瘤基础与转化研究论坛”。您如何看待这种趋势?未来哪些研究方向可能成为消化肿瘤领域的“突破口”?

邓艳红教授: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探索,它既是人文的学科,也是自然科学的学科,是两者的交汇点。从去年开始,我们着手举办转化论坛,今年已是第二届,是会议的新亮点。至于为何会举办这样的转化论坛,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医学发展的新需求。

过去二三十年间,我们在临床诊疗方面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尽管在新药研发上可能仍落后于西方国家,但在日常患者的临床诊疗上,我们已与国际接轨。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不能等待别人突破后再跟进,而需要主动出击。我们拥有全球最大的患者群体,因此希望与基础科学家更加紧密地合作、对话和沟通,共同聚焦解决临床问题。同时,临床医生也需要了解生命科学技术中的最先进手段,以助力解决临床患者需求。于是,我们在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和广东省研究型医院学会两个平台下搭建了转化论坛,以促进转化工作。当然,这非常艰难,我们目前只是在搭建平台,未来能否真正有所产出尚难预料。但这是顺应国家医学发展,特别是肿瘤学科发展的大潮流而做的努力。

对于个人而言,我认为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同时从事临床和基础科学研究。年轻医生应该首先问自己,你的爱好是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我不赞成为了基础科研而基础科研,应该是真的热爱,才去做。未来,对医生的评价方式也在逐渐转型。过去那种认为只有做科研才是好医生的模式将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大家会回归到医生看病看得好的本质。当你有能力时,可以做一些临床研究;当你更有能力时,可以同步进行基础研究。

当前,我自己也正在做一些基础研究的工作,比如免疫微环境的解析。在AI时代,我们有更快速、更高效的方法来揭示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免疫微环境发生了哪些关键事件,哪些是关键分子,以及耐药的具体原因。我相信这个领域一定会有所突破。此外,我们团队还在探索老药(比如抗炎药物)的新用法,在新的场景中寻找最佳应用领域,这方面我们现在也是走在了前列。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近年来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和精准分型进展迅速,您认为未来3~5年该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突破方向是什么?

邓艳红教授:实际上,这个问题与上面的问题紧密相关。免疫治疗与精准分型是两大发展方向。过去,我们的抗肿瘤治疗主要聚焦于杀伤肿瘤,无论是化学药物治疗、手术切除、放疗还是靶向治疗,都是直接针对肿瘤本身。但免疫治疗的出现,让我们意识到,除了直接杀伤肿瘤,还可以调动机体的免疫力来参与抗肿瘤治疗,这无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在免疫治疗的应用上也将更加精准。未来,我们将通过AI技术来加速确定免疫治疗在哪些场景下最为有效,对哪些患者最为适宜。这将使我们进入精准医疗的时代。目前,所有患者可能都使用相同的化疗、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方案,但在AI的帮助下,我们将能够区分出哪群患者适合哪种方案。

因此,未来即使临床特征相似的患者,他们的治疗方案也可能会截然不同。这种精准不仅体现在化疗方案上,也体现在免疫方案和靶向方案上,甚至还包括手术和放疗的介入时机。我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或可能实现原来预想的个体化治疗效果。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