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瑞图是清代嵩明小街文教名士,他通过《重建寿国庵功德碑记》的碑记载体,系统记录了小药灵山何有庵(后改名寿国庵,当地又叫寿阁庵)当地的自然景观、宗教活动与历史变迁,其作品兼具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是研究云南边疆文化史的重要切入点。
小药灵山何有庵(后改名寿国庵,当地又叫寿阁庵)遗址 刘文贵摄
陈瑞图是清代嵩明小街文教名士,他通过《重建寿国庵功德碑记》的碑记载体,系统记录了小药灵山何有庵(后改名寿国庵,当地又叫寿阁庵)当地的自然景观、宗教活动与历史变迁,其作品兼具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是研究云南边疆文化史的重要切入点。
文教名士陈瑞图
陈瑞图,清代考中举人,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曾担任通海教谕(地方教育官员)和开化教授(州学学官),负责地方教育与文化事务。
陈瑞图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作品《重建寿国庵功德碑记》中写道:“有山秀崧,脉衍瑶峰,气吞丽泽,砥柱嵩海,庵曰何有...四杰林立”,以恢弘笔触描绘嵩明小街一带的山川形胜,并融入当地宗教文化元素,对小药灵山何有庵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他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结合,成为记录清代嵩明地理与文化的珍贵文本。
小药灵山何有庵(后改名寿国庵,当地又叫寿阁庵)古刹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瑞图对小街地区宗教发展有直接影响。他曾在碑记中高度评价白斋禅师及其弟子本峰、本帖、本悟等人的修行与贡献,称其为“四杰林立”,并记载了寿国庵(原名何有庵)从明代初创到清代重建的历史。其文笔既体现儒家文人的宗教观,也反映了清代嵩明儒释交融的文化生态。
陈瑞图关于何有庵的碑记
陈瑞图他写的《重建寿国庵功德碑记》,大体意思如下:
小药灵山何有庵(后改名寿国庵,当地又叫寿阁庵)现存重建碑记 刘文贵摄
天地,是永恒存在的宇宙;山川,是永恒存在的疆域;如来诸佛与菩萨,是永恒存在的觉者。若没有永恒的觉者,如何维系这永恒的宇宙?若没有永恒的疆域,如何安奉这永恒的觉者?不仅是这样,既要有永恒的觉者与永恒的疆域,更需要修行的僧人持续培育道场,使寺院与国家同享长久安宁。
嵩明县城东边大约20里处,有座山峰峻秀如崧岳,山脉延展至瑶峰,气势吞吐丽泽湖,如砥柱般镇守嵩明海子的洪涛,通往州府的气脉。这里不仅是地理要冲,更是诸佛修行的洞天福地。明代正德年间,白斋禅师在此结庐修行,断绝世俗牵挂,专修佛教三乘教法。其诚心通达古今,感动神龙显灵。悬崖之下天然石隙涌出清泉,终年不枯不溢。当时黔国公钦佩其高洁品行,多次施赠车马田庄作为供养,但白斋师傅坚辞不受,甘愿做一名守山老僧。他将茅庵命名为"何有",意在表明视三界如空,区区草庵本无实存。然而上天开启了这片长寿疆域,正是由此奠定根基。
此后,法脉传承有本峰、本帖、本悟、本顺(地方志没有查到本顺高僧,故存疑;师出白斋师傅的高徒很多,当然以“本峰、本帖、本悟”三位高僧成就最高,加上师傅白斋,也是“四杰”)四位高僧。他们研习三昧深义,恪守一钵真传,扩建寺院规模,使道场愈发宏伟。寺院的长久存续,既因初创时梵堂初建的开拓,更因守成者代代相传的衣钵。其后大海、法先辈等僧人承前启后,德行远播,多人获赐紫衣御锡。然历经战乱,寺院屡遭兵火,几成废墟。相如师见状,发起募捐重修,得忠轩段公等善信慷慨解囊,终使佛光重现,山色重焕,碧水再涌,福泽重开。于是"何有庵"更名为"寿国庵"。
及至清朝开国之初,国运昌隆,山灵焕发生机,寺院香火钟鼓之盛更胜诸山。一盏法灯代代相传,绵延不绝。但佛轮常转亦难逃劫运,自白斋祖师开山以来虽偶遇天灾,却从未如去年的那场大火般惨烈——千年道场转瞬成焦土,圣像碑刻尽毁,善信见之寒心,僧众相对泣下。所幸佛天护佑,祖师垂慈,住持僧人发起募修,大众响应,善信布施,未及数年便重建正殿、前楼、香积厨舍,恢复如初。
功成之际,监院体畅、体尊、体和、体量,住持应然、溪然、妙然、影然、密善、密戒、密祥、密峰及全体僧众,请陈瑞图撰文勒石记功。他查阅遗册考其源流,恐历代祖师功绩湮没,故将兴衰始末详加叙述。愿居此庵者饮水思源,摒弃虚华俗务,继承先辈实修精神,延续白祖法灯,守淡泊明志之风。
今有师孙相如水,立志严守戒律,由定生慧,澄澈本源。愿寿国庵如磐石般坚固,与千秋国运同享悠久。此非仅寺院之幸,实为盛世之光!
陈瑞图的《重建寿国庵功德碑记》,不仅记录了寺院的兴衰,还通过“一灯相续,绵延不绝”的比喻,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其作品中“儒佛本一贯”的观点,也折射出清代云南边疆地区思想多元融合的特点。他的诗文和碑记,被后世视为研究嵩明地方史的重要文献。
陈瑞图笔下的“秀崧”“瑶峰”“丽泽”等地理名称,至今仍是嵩明小街镇的文化符号。文中提及的“董官营”即今小街镇大桥村委会,而“嘉丽泽”古湖遗址的考古发现,亦为陈瑞图碑文中的地理描述提供了实物佐证。
何有庵与观音寺的关联
如今,明代白斋师傅开山建立的何有庵虽已湮没、基本无迹可寻,只剩下文化遗存中的何有庵记忆,而昔日那个古老而神圣的何有庵不远处,董官营有一座开始建于清代的观音寺。那么这辆坐寺庙有没有什么传承和关联呢?董官营观音寺与寿国庵(何有庵)同属嵩明小街镇的文化遗产,但分属不同地理空间与功能体系。它们的关联更多体现在地域文化的整体性上:何有庵作为禅学与学术的高地,可能间接影响了地方宗教建筑的形态与信仰实践;而观音寺则作为世俗化较强的寺庙,延续了地方佛教传统。两者共同构成了嵩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多元文化底色。二者通过地理、人物和文化传统形成间接联系。
两者均位于嵩明小街镇,董官营是清代以来重要的集市(兔街),而小药灵山是该区域内的宗教与自然景观中心。历史上,小街镇作为交通要道,聚集了多元宗教与文化,观音寺与何有庵可能共同构成地方信仰体系的一部分,属于同一地域的宗教文化网络。两处场所均与民间故事相关:何有庵有“淌米洞”传说,传说白斋师傅到何有庵出家修行后,发现道观缺水缺粮,便心以诚求,于是龙泉涌出,洞中淌米。神奇的是,洞中淌出的米,每早只淌一次,不多不少,刚好够当天的人吃,没有剩余。有个贪心的小徒弟,看到白斋师师傅出去需要好几天才能回来,就将洞口凿大,想多淌些米出来,吃不完的可以卖。洞口凿大后,淌米洞从此不淌米了。其实,白斋并没有这种贪心的徒弟,这个故事在于教化乡人,知足常乐、不要贪心。
董官营观音寺“金鸡熬鱼”塑像
而董官营观音寺则流传“金鸡熬鱼”防震传说。传说村里有个龙潭,潭里有条大鱼,若是有地震时,大鱼会跳动异常,这时岸上的大公鸡就啄鱼,鱼安静了,地震就没有了。这种信仰,或许就是一种力量,据说历史上周边有地震,董官营很少地震过。这些故事反映了当地民众对自然与宗教的朴素信仰,可能形成文化上的呼应,民间传说上具有的共通性。
小药灵山寿国庵(何有庵), 位于药灵山后山,明代建立,原名何有庵,后改称寿国庵。该庵以高僧白斋师傅为核心,以“淌米洞”传说和韵学研究闻名,是云南禅宗与音韵学融合的重要场所。明代云南文坛领袖李元阳、清代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等文人曾赞誉其文化地位。
董官营观音寺
董官营观音寺
董官营观音寺
董官营观音寺,位于小街镇董官营村,是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代(现存建筑可追溯至乾隆年间),主要功能为佛教活动场所,建筑风格为土木结构,包含正殿、厢楼等,现存康熙年间石碑及乾隆年间题字。其历史记载中未明确提及与何有庵的直接关联。何有庵的白斋师傅及其弟子(如本峰、本悟)以韵学研究著称,其学术传统影响了云南佛教文化。而董官营观音寺作为地方性寺庙,可能在民间信仰中吸收了何有庵的部分文化元素,但无直接记载表明两者存在师承或教派传承,属于高僧与学术传统的延续。
董官营观音寺
董官营观音寺
董官营的观音寺与小药灵山的寿国庵(原名何有庵)在历史背景和文化脉络上存在一定关联,但两者并非直接的宗教传承关系。何有庵的记载集中于明代至清代的禅学与韵学活动,而观音寺的文献则侧重于清代以来的建筑与文物保护,两者功能定位不同:前者为禅宗修行与学术中心,后者为地方性佛教寺庙。
作者:李云飞,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昆明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昆明市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凤梅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