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书是获取知识、启迪智慧的重要途径,在云南4060公里的边境线上,国门书社架起文化交流桥梁。文以化人、文以载道,中、老、缅、越四国人民以国门书社(屋)为纽带,讲述书香润边疆的文明交流互鉴故事。
读书是获取知识、启迪智慧的重要途径,在云南4060公里的边境线上,国门书社架起文化交流桥梁。文以化人、文以载道,中、老、缅、越四国人民以国门书社(屋)为纽带,讲述书香润边疆的文明交流互鉴故事。
4月23日,正值第30个世界读书日,云南文明网、云南网、“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云南发布、云南宣传网、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书香润边疆 文明耀国门”新媒体稿件,聚焦省内边境州(市)国门书社文明交流互鉴活动,展示国门书社在社会教育、培育群众阅读习惯、文明实践成果等方面的亮点内容,促进文明传承发展,生动诠释国门书社文化戍边、兴滇润边的时代价值。
河口国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最美阅读空间筑梦文明家园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有一处静谧而温暖的文化空间——河口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下简称“实践中心”)。
这座文化地标宛如边疆知识港湾中的一叶扁舟,以书香为媒,以文明为桥,为边疆各族群众带来心灵的滋养与精神的升华。
清新的配色、通透的落地窗、古色古香的书架墙,打造出远离喧嚣的阅读天地。多功能活动区、阅读区、亲子互动活动区等各具特色,为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提供了舒适的阅读环境。丰富的藏书涵盖文学、历史、科技等领域,为市民提供触手可及的知识源泉。
实践中心不仅是阅读的空间,更是文明实践的阵地。“国门夜校”“家长夜校”等系列活动,以读书会、文化讲座、亲子阅读等形式,引导群众养成阅读习惯,传递文明新风尚。同时,书屋整合资源,提供劳务用工登记、技能培训、旅游咨询服务等便民服务,将文明实践融入日常生活,让文明服务更有温度。
无论是静享阅读时光,还是参与文化活动,这里总有一方天地让你感受文字的温度与文明的力量。
瑞丽银井“一寨两国”国门书社
书香文化架起胞波连心路
“一寨两国”国门书社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勐卯镇银井村。瑞丽市银井村与缅甸芒秀等7个村寨相连、竹楼相依,世代通婚互市、友好往来。
210平方米的空间里,30000余册图书、4000余册综合类报刊、8000余张音像制品,涵盖文化、科技、法律等多领域,以汉语、民汉对照、缅文等多种语言呈现,为中缅边民打开了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门。
9年来,每天两期的汉语培训班,为中国的缅语爱好者和缅甸的汉语爱好者搭建了双向交流的课堂。连续4年开展中缅学生庆“六一”读书活动,6500余名孩子在阅读中种下友谊种子。
30万余人次的免费培训,13万余人次的图书免费借阅,55余万人次的参观,让知识的光芒穿透语言的壁垒,织就中缅文化互鉴的文明画卷。
从免费阅读卡到语言培训,从农业科技知识免费培训到科学文化普及,国门书社以文育人的温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里,一本书可阅两国风情,一堂课可结跨国知音。
腾冲明光镇自治村自治分站“边韵书屋”
30平方米的文化星辰照亮边关
在高黎贡山云雾缭绕的傈僳族村寨里,一座30平方米的腾冲明光镇自治村自治分站“边韵书屋”,宛如一颗文化星辰点亮边疆。
推门而入,政治经济、历史人文、中华文化类书籍分列于书架上,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读者专注的脸庞上,书屋内1500余册书籍承载着边关历史记忆与中华文化传承,构成一幅生动的边疆文化图景。
移民管理警察在此发起“国门读书沙龙”,让《新时代边疆治理》等书籍里的理论化作护边守疆的生动实践。村民、学生在此翻阅各种书籍,村“两委”成员将党的政策译成傈僳语,让政策春风吹进深山。
作为“国门文化矩阵”的重要支点,边韵书屋定期举办“警营开放日”,邀请群众共品书香,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如书屋管理员贺敬贵所言:“我们不仅要让群众腹有诗书,更要让边境线内外的文明对话更加通畅。”
当傈僳姑娘的月琴声混着书香漫过国境线,新时代的边疆文明实践,正在这方30平方米的天地里拔节生长。
孟定国门书社·云上乡愁书院
边疆小镇的精神文化绿洲
在中缅边境的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一座承载近七十年文化记忆的书社正以崭新姿态焕发光彩,它就是孟定国门书社·云上乡愁书院(以下简称“孟定国门书社”)。
这座由1956年孟定新华书店蝶变而来的文化绿洲,以5万册藏书构筑起边疆阅读殿堂,并成为云岭边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样本。
自重建以来,孟定国门书社每月开展主题阅读活动,以“书香九进”为载体,深入校园、边寨、社区,让当地群众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世界读书日的少儿朗诵赛,为边疆少年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线上朗读、节日故事分享、云端书展等活动,让知识的火种在云端延续。
作为中缅文化交流的“文明驿站”,通过边民贸易向缅甸11所学校发行高质量的教材和教辅,延续中华文脉,架起跨国文化交流桥梁。
如今,这座集全民阅读、文明实践、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国门文化综合体,正以丰富的图书资源和完善的服务,吸引各族群众与游客纷至沓来,成为孟定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天保口岸国门书屋
点亮壮乡瑶寨群众“精神灯塔”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天保镇船头社区国门书屋坐落于天保口岸清水河畔,始建于2014年,是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基地,内设图书室、阅览大厅。2023年新增藏书1300余册,包括农业技术、养殖技术、经济、法律、卫生、文化艺术、少儿等二十多类书籍。
国门书屋不仅为边民提供免费阅读空间,还成为中越文化交流的桥梁。在2025年首届“天保国门花山节”期间,书屋举办“跨国非遗集市”,吸引中越两国手工艺人参与,促进苗绣、苗银与越南漆器等文化元素的融合。
国门书屋结合地理位置优势,以“一站式借阅服务”为核心,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天保镇党委政府积极联合上级部门捐赠书籍、举办读书活动,提升边疆青少年的阅读条件,激发了求知欲与探索精神。此外,国门书屋通过普法宣传与国家安全教育,增强边民法治意识,助力边疆社会稳定。
据统计,2025年春节期间,天保口岸接待游客超50000人次,国门书屋借阅人次达10000余人。天保口岸国门书屋不仅是书籍的载体,更是边疆文化兴盛的象征,通过知识传播、跨境交流与教育支持,将国门边界转化为文明交融的起点,为边疆振兴提供可复制的文明交流互鉴范式。
芒海镇国门书社
书中黄金屋 胞波情谊长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芒海镇国门书社于2017年建成,现有阅览室、图书室各1间,配备了图书柜、图书架、阅览桌等文化设施,总面积约为100平方米,藏书量达1000余册,覆盖党建、民族、文学、经济、农业等多个类别书籍。
芒海国门书社不仅满足本地各民族群众阅读需求,还发挥其地理位置优势,加强中缅双方文化交流。
金水河口岸国门书社
“国门文化”点亮文明新风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水河口岸国门书社由红河州新华书店打造,自成立以来,书社积极发挥文化传播功能,致力于服务当地民众、边民以及出入境人员,成为金平国门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书社于2022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藏书3000余册,配备有台式电脑和电子图书馆,电子图书10000余种,有声图书1000余种。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农业种植、科技、文学、医学保健、妇女儿童等方面。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图书种类,使其成为中越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
书社充分发挥文化宣传阵地作用,以党支部共建、阅读推广人“书香九进”等形式开展各类全民阅读活动。金水河口岸国门书社用好“国门书社+”模式,因地制宜,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延伸阅读内容,真正把“国门书社+”“阅读+”建成金水河口岸亮点,深入推进全民阅读,点亮文明新风。
木城国门书社
于乡野轻洒知识甘霖 为边疆描绘发展新篇
保山市龙陵县木城国门书社藏书丰富。对孩子们而言,这里是知识乐园,经常一有空就扎进书屋,捧着书本获取新知识,增长见识。
每到寒暑假期,在国门书社内,返乡大学生志愿队开展假期辅导活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群体的关心关爱,有效解决困境家庭儿童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等问题。
村民们常来书社,翻阅书籍,回忆往昔点滴。年轻的村民把国门书社当作创业“智囊团”,他们从农业科技书籍中学习新技术,大胆尝试,增加收入。
为了让边疆群众共沐书香,木城乡依托现有文化载体,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场所,开展各类阅读活动,打通服务读者“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木城国门书社让书香与乡土交融,让文化与乡村振兴同行,丰富着村民精神生活,书写着木城精神文明建设壮丽篇章。
江城县图书馆国门书社
小小书屋藏万卷 氤氲书香飘满城
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国门书社是县图书馆的一个服务点,馆房面积1286平方米,藏书6万余册。国门书社通过馆舍布局设计和功能整合,打造集图书借阅、学习交流、文化体验、文化沙龙、志愿服务等为一体的多元知识空间。
数字阅读体验区配备有国门文化有声图书馆、数字电子借阅机、朗读亭等设备,提供若干个二维码,读者只需扫一扫,即可收听精品有声读物。书社以朗读亭为载体,举办“寻找最美声音”“颂歌献给党 奋进新征程”“分享好家风”等线上诵读比赛,不断提升国门书社知名度和影响力。
江城县国门书社自投入使用以来,线上和线下共服务读者6.4万余人次,借阅图书2万余册。先后举办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事迹等活动10余场次,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助推精神文明建设。
文明云南,全民实践。
云岭大地书香氤氲,全民阅读正当其时。
全省国门书社(屋)立足边境文化特色,创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增强对外文化交流能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描绘美美与共人类文明新画卷。
来源:绿春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