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4月21日,厦门自贸片区迎来挂牌十周年。十年厚植创新沃土,自2015年挂牌以来,厦门自贸片区坚持立足制度创新、高水平对外开放、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三大功能定位,进行了一系列首创性探索实践。近日,记者陆续走访了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自贸国际基金港、
【环球网报道 记者 黄诗瑞】2024年4月21日,厦门自贸片区迎来挂牌十周年。十年厚植创新沃土,自2015年挂牌以来,厦门自贸片区坚持立足制度创新、高水平对外开放、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三大功能定位,进行了一系列首创性探索实践。近日,记者陆续走访了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自贸国际基金港、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丝路海运”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平台、厦门跨境电商产业园等自贸片区核心区域,实地调研厦门自贸片区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平台的发展成果与创新实践,深入了解自贸片区的“创新基因”。
制度创新 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
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旨在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经验,打造申报“一次性”流程,由原来的数据孤岛和纸质单证到现今的全程可视化和电子化,避免企业多头申报、重复填表,实现“一个平台、一次申报、一次办结”。走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2024年12月30日,作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支线的厦门海上运输“单一窗口”正式上线。这是国内首个港口间船舶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采集、云端备份,证书有效期内仅需一次提交、一次审核,相关资料便可在后台实现重复使用,极大提高了通关效率和进出港效率,从而优化海上运输与国际贸易的整体流程。
2021年,海丝中央法务区在厦门正式启动建设,其中,厦门自贸先行区侧重打造涉外仲裁、国际法务、知识产权服务聚集地。位于自贸先行区的海丝国际法商融合服务基地目前已有合作共建机构77家,含仲裁调解机构、知名律所、境外法务、泛法务机构、专业服务机构等行业领域,服务版图覆盖100余个国家和地区。自贸先行区打破了“先有商业聚集,再有法务资源集聚”的传统发展逻辑。“法商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以物理集聚带动化学反应,发挥‘1+1>2’的协同效应,既整合集成各类法务、泛法务资源,构建全方位、全链条的法治高地,又培育适应市场需要和规则的法治生态,促进经济活动法治化,加速商业繁荣。”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海丝国际法商融合服务基地秘书长蔡慧群介绍到。“法商融合、以法促商、以商带法”,海丝中央法务区将法务资源与经济动能深度融合,为企业“一站式”出海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和强大的服务支撑,同时保障了海内外企业贸易过程中的权益。
而作为自贸片区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创新举措,厦门自贸国际基金港打造面向全球的知名母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集聚区,在基金生态、跨境金融、两岸金融、融资租赁等方面汇聚多重优势,为国内外金融机构提供了优良的合作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末,厦门自贸片区经中基协备案基金注册总规模超1600亿元,占全市总规模33%。
多方协同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共享办公室、两岸交流会议厅、专业直播间……厦门自贸智创互联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内,集聚众多怀揣创业梦想的青年。“自贸片区对刚入驻的台青台企提供一系列扶持,便利台青台企‘一站式’办理各类业务。”该基地负责人、台青朱冠宇介绍,基地对标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对内导入创业基金等服务,对外打通商务资源,促进合作签约。台商服务发展中心则汇聚两岸服务,满足台胞台企在大陆生活工作的多元需要。据悉,2024年,厦门自贸片区新增9家台湾青年创业基地,目前全自贸片区入驻台企235家,创业基地与发展中心,都是自贸片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积极创新实践。
记者一行来到厦门跨境电商产业园,这里汇聚了亚马逊、虾皮、大健云仓、梦西石、易达优送等一批头部企业,园区建筑面积10.5万㎡,整体定位为集商务办公、运营支持、圈层构筑等一体的跨境电商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及供应链运营基地。据悉,园区目前累计注册企业1079家,累计引进注册资本金近40亿元,入选商务部评选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工信部评选的“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跨境生态圈及公共服务体系位于全国前列。厦门象屿产业发展集团资产运营平台总经理陈呈武表示:“跨境电商产业园十年来一直服务于产业的发展,对于企业如何出海、怎么出海,在这个园区都能够找到一整个链条上的合作伙伴。我们园区特点在于更多聚焦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囊括跨境电商的所有服务要素。”园区极大助力了传统工厂、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为自贸片区整体营商环境做出良好赋能。
智慧赋能 链接全球产业发展
走进“丝路海运”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平台,大大小小的显示屏形象展示了平台提供的全球远洋气象导航、物流全程可视化、航线检测、公共订舱等服务,数字化、智慧化技术全方位助力提升港航服务水平。
目前“丝路海运”命名航线已达132条,通达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的145座港口。
“平台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对于数据的整合提取,来提升港航服务的品质与效率。数据联通便于分析统计,同时也能够助力港口各方资源整合共享、优势互补。”“丝路海运”国际联盟秘书长、福建丝路海运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南介绍,“我们注重科技赋能,远洋气象导航、全球集装箱定位等技术,都是我们探索建设智慧绿色港口的体现。”据介绍,“丝路海运”航线目前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正由近及远推向中东海湾、非洲、欧洲等地区,发挥“海丝”核心区优势,对多国贸易往来起到推动支撑作用,助力“海上丝路”影响力辐射全球。
五颜六色的集装箱错落安置,大型设备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搬运调度,而这一系列操作坐在远处的操控室里即可完成,不再需要人力驻守位于高空的司机室,这就是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据悉,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是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全自动、零排放、安全、环保的集装箱码头,全球首个堆场顺岸式自动化码头,还是行业内唯一一个能够进行自动化和传统模式协同作业管理的集装箱码头。
“依托自贸片区的政治优势和良好营商环境,厦门远海码头十年来在业务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厦门港做出了积极贡献。”厦门远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林建喜介绍了自动化码头技术与传统人工的差异:“作为封闭式区域,它安全性比较好;减少了人工介入导致的耗时,能够7×24小时不间断作业;由“一对一”转为“一对多”,一人能够操控4-5台设备。自动化码头相较传统码头,作业效率提升了约20%,能源节约25%,人工成本节约67%。”此外,记者了解到,远海码头“海铁联运”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不久后将迎来开通,为中欧班列、国内铁路货源整合带来便利。林建喜还提到,“丝路海运”平台的数字一体化、“单一窗口”制度的推广实施,这些自贸片区的创新举措都助力了自动化码头的运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码头业务融合渗透,远海自动化码头逐渐成长为“智慧港口”。
十年砥砺,不忘初心;十年奋进,再次出发。厦门自贸片区始终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其独特的“试验田”角色,持续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助力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为中国自贸区发展贡献“厦门样板”,为经济全球化提供强劲动力。
来源:打工人加油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