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系究竟有多渺小?10万光年的直径,在宇宙中都如同一粒尘埃!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4 09:15 2

摘要:从古至今人类都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世界的奥秘,在古时候,由于人类科技的限制,古人认为地球就是唯一的世界,太阳和月亮都在围绕地球转动,在中国古代:早期有“天圆地方”的观念,认为大地是平坦的方形,没有明确的地球大小概念。后来,东汉的张衡提出“浑天说”,认为天地像一个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深度长文,希望您能够认真看完,感谢您的支持!

从古至今人类都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世界的奥秘,在古时候,由于人类科技的限制,古人认为地球就是唯一的世界,太阳和月亮都在围绕地球转动,在中国古代:早期有“天圆地方”的观念,认为大地是平坦的方形,没有明确的地球大小概念。后来,东汉的张衡提出“浑天说”,认为天地像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被天球包裹,但也没有准确测量出地球的大小。不过,唐代的僧一行曾通过测量子午线的长度来推算地球的大小,得出子午线一度约为129.22公里,虽与现代精确值有差距,但已是重要的科学尝试。古希腊学者们对地球大小的研究比较深入,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古代阿拉伯学者在继承古希腊科学的基础上也进行了相关研究,9世纪时,科学家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出地球周长大约是40500公里,和实际值比较接近,后来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人类终于到地球有了大概的认知,目前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是40075千米,表面积大约是5.1亿平方千米,现在人类通过在地球表面设置多个测量点,利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比如说全站仪、水准仪等,测量出这些点之间的距离、角度和高差等数据,在结合地球的重力场模型和大地水准面模型,计算成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参数。

对于人类来说,地球已经非常大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地球其实只是它的一小部分,比如说城市、乡村、山脉、河流等,我们很难直接感知到地球的整体大小,地球看上去没有尽头,不过当我们飞出地球后,我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能够看到广阔的海洋和陆地分布,不过和浩瀚的宇宙相比,地球依然显得非常渺小,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我们能够知道,地球属于太阳系中,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轨道大致呈椭圆形。最内侧的水星距离太阳约0.39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约为1.5亿千米),最外侧的海王星距离太阳约30.1天文单位。若以此计算,太阳系的直径约为60天文单位,即约90亿千米。

柯伊伯带是位于海王星轨道外的一个区域,充满了大量的小天体。柯伊伯带的外边缘距离太阳约50天文单位,若算上柯伊伯带,太阳系的直径可达100天文单位,约150亿千米。奥尔特云是太阳系最外层的结构,被认为是长周期彗星的发源地。奥尔特云的范围非常广阔,其外边缘距离太阳约5万至10万个天文单位,若将奥尔特云包含在内,太阳系的直径可达1至2光年(1光年约为9.46万亿千米)。对于人类来说,太阳系已经非常广阔了,要知道旅行者1号探测器飞行了40多年的时间,到现在依然没有飞出太阳系,科学家经过研究得出,按照现在的飞行速度,想要完全飞出太阳系,至少需要上万年的时间。

从时间跨度上,我们就能够看出太阳系非常广阔,不过在太阳系外面是广阔的银河系,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我们能够知道,银河系的直径大约是10万光年,不过,银河系的恒星盘没有尖锐的边缘,恒星浓度随着距银河系中心的距离而减少。此外,银河系的暗物质晕包含一些可见恒星,直径延伸到613千秒差距,约200万光年。银河系的恒星盘厚度约为1.35千秒差距,即4000光年。在旋臂处,厚度约为1000光年,在凸起处更厚。太阳系所在位置的银盘厚度约为500光年,太阳位置以外翘曲的程度大约是偏离银道面4500光年,在对应另外一端银盘的厚度大约是3000光年。在银河系中,大约存在1000亿到4000亿颗恒星,400亿到1000亿颗行星。

站在人类的角度来说,银河系实在是太大了,仿佛我们永远都不可能飞出银河系,不过在银河系的外面还有本星系群,本星系群是由银河系和相邻的50个星系组成的一颗规模较小的集团,其直径大约是1000万光年,包括仙女座星系,银河系和三角座星系等较大的成员。星系群的中心大致位于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之间的某处引力平衡点。尽管银河系是本星系群中第二大的星系,但相对于本星系群整体规模,银河系的直径也只有其1%。如果我们将视角拉远,会发现本星系群又是位于一个更大的结构中,这个更大的结构名为室女座超星系团。

室女座超星系团的直径大约是1.1亿光年,它是一个巨大的扁平天体系统,包含了本星系群、室女座星系团、大熊星系团以及50个左右较小的群和团,在室女座超星系团的内部,银河系的存在显得极为渺小,再更进一步我们会发现,其实室女座超星系团也只是更大结构中的一部分,这个结构被称为是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在2014年,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布伦特·塔利和法国里昂第一大学的海伦·库尔图瓦所领导的团队综合分析多个巡天项目(如2MASS)的数据,得到地球周围6.5亿光年范围内8000个星系本动速度的目录。他们发现,在4亿光年的范围内,所有星系和星系团的本动速度都指向一个区域的中心。

科学家们通过观察星系在空间中的移动,采用“特殊运动”测量方法,即减去宇宙膨胀带来的运动,生成星系运动流线,揭示引力中心,进而确定了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的存在。这个星系团覆盖了5.2亿光年的范围,内部包含了10万个星系,质量是银河系的10万倍,整个超星系团由大约300-500个已知星系团和星系群构成,其中心是巨引源,不过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是双鱼座-鲸鱼座超星系团复合体的一部分。双鱼座-鲸鱼座超星系团复合体是一个星系丝状结构,它包含了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以及其他一些超星系团和星系群。此外,在更大的尺度上,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还受到沙普利超星系团的引力影响。

这表明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可能是一个更大结构的一部分,但目前对于这个更大结构的确切性质和范围还缺乏足够的研究和数据来明确界定。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直径大约是930亿光年,对于人类来说,这就是一个天文数字,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是可观测宇宙,可观测宇宙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半径大约为465亿光年的球体区域,这一距离是由宇宙的年龄、光速以及宇宙膨胀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的大爆炸,从那时候起,光线开始在宇宙中传播,由于光速有限,在宇宙不断膨胀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够接收到来自一定范围内天体发出的光。

那些距离我们过于遥远、光还没有足够时间传播到地球的区域,就处于可观测宇宙之外,可观测宇宙中包含了大量的星系、恒星、行星、星云以及更重神秘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等,根据科学家的统计,其中大约有2万亿个星系,每个星系有包含数十亿到数万亿颗恒星,还有难以计数的行星、卫星等天体,可观测之外的宇宙到底有多大?目前科学家根本不清楚,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我们的宇宙在不断的膨胀当中,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在1929年发现,遥远星系的光谱普遍存在红移现象(即光波向波长更长的红色端移动)。根据多普勒效应,物体远离时会发出红移光,靠近时发出蓝移光。

哈勃进一步发现,星系的红移程度与其距离成正比——越远星系退行速度越快(哈勃定律)。这暗示整个宇宙空间在均匀膨胀,星系如同气球表面斑点随气球膨胀而相互远离。而且宇宙大爆炸理论预测,早期宇宙留下的热辐射(即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应呈现各向同性。1964年,科学家检测到CMB温度在空间各方向仅存在微小差异(约十万分之一),印证了宇宙从炽热、密集状态均匀膨胀的过程。爱因斯坦在1916年的时候提出广义相对论预测,质量会导致时空曲率变化,而宇宙中物质分布不均匀会驱动其动态演化,膨胀宇宙模型和相对论方程的解相吻合,成为主流理论框架。

我们的宇宙会膨胀到什么时候?科学家认为,如果说宇宙中的物质密度低于临界值,引力不足阻止膨胀,宇宙将会持续加速膨胀,星系将逐渐远离到不可观测,最终宇宙会变得极度稀疏、寒冷,可能走向热寂,如果说物质密度高于临界值,引力将在未来某一个时刻逆转膨胀,使得宇宙坍缩回奇点,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大爆炸,但是根据现在科学家的观测结果来看,宇宙更倾向于开放模型,封闭模型的可能性很小,以现在人类的科技来看,我们无法准确的预测出宇宙膨胀的终点时间,但是基于目前的观察,宇宙大概率会持续膨胀,未来数十亿年将会变得更加稀疏,更加寒冷,最终变成黑暗宇宙。

最终命运取决于暗能量性质和未知的物理规律,如果站在宇宙的尺度上来看我们的银河系、太阳系和地球,基本上能够忽略不计,它们在宇宙中就如同一粒尘埃,更让人绝望的是,我们的地球在宇宙中连一粒尘埃都算不上,那么我们人类在宇宙中又算什么呢?虽然人类的科技一直都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任何一颗恒星、行星的消失,都不会影响宇宙的整体运行,人类作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想要改变宇宙的命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不过人类文明一直都在发展,人类未来能够走多远?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小编认为,只要人类能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那么人类的科技一定会越来越强大,希望人类文明能够走的更远,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来源:星空承载梦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