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庖丁解news凭借《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个创办四年的专栏真“有东西”!》一文,在2024年“正能量澎湃大流量”网络策划传播经验征集活动中入围。
近日,庖丁解news凭借《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个创办四年的专栏真“有东西”!》一文,在2024年“正能量澎湃大流量”网络策划传播经验征集活动中入围。
为此我们特邀这篇文章的主创——中新社评论理论部副主任文龙杰展开深度对话,探讨流量与质量的“共生共赢”。
1、流量就是影响力
“如果你做的内容读者根本不看,那怎么评价它的好坏?”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的论述引发关注,张颐武解释说,“不能关上门自我欣赏,面向大众的内容就需要大众来评判。但为了流量丢失起码的规范和标准,在互联网时代也是注定会被淘汰的。”
流量代表着影响力。对此,文龙杰也认为,对于一个新闻产品而言,其生产与传播的效果应从两个维度进行评估,一方面是其价值观导向,另一方面便是其流量或影响力。
在流量方面,结合热点与新闻点是不可或缺的策略。作为新闻从业者,在流量与价值观之间寻求平衡更是责任所在,需要理性且克制地处理与流量之间的张力。
文龙杰补充说,流量的力量不容小觑,它可以转化为多种资源,若我们“忽略”流量,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然而,倘若在追求流量的过程中,忽视了作为新闻工作者所肩负的价值观引导职责,这同样是错误的。“我们要做的是合理利用流量、驾驭流量,而非一味追逐流量。”
此图为AI制作
2、流量与质量的共生共赢
在流量与质量的双向追求中,新闻工作者能做的,是凭借新闻素养精准把握热点,在古今与中外纵横两个维度上发力,通过更深刻与更宽广,使流量与质量共生共赢。
在今天流量当道的智能传播时代,碎片化传播随之而来。“碎片化本身并不带有积极的或消极的意义,但在因应碎片化传播时,需要权衡好传播效果与内容创制,两者皆需并重且共同发力。”文龙杰指出,缺乏内容支撑的传播如同泡沫,脆弱易碎。新闻作为易碎品,在碎片化传播时代更显脆弱。
在文龙杰看来,要顺应技术的迭代更新,在传播上丰富手段,丰富形式,利用好算法和人工智能。
同时,也可以将新闻与知识或学理相结合。既能弥补碎片化传播导致的泡沫化、表层化问题,又能使受众在接收新闻时增益知识,拓展视野。这样,新闻才能既传播信息,又传递价值。
3、好的内容,人是不可或缺的
“要产出好的、有温度的内容,产出能影响当下和历史的内容,人的因素是不可或缺的。”
在文龙杰看来,新闻业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卓越的新闻工作者应当是一位博学多识的通才,广泛涉猎天文、地理、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此图为AI制作
媒体人通过自身对社会与历史的深刻体认,能够感受到社会与历史的脉动,真切地意识到这个社会以及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当媒体人通过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够触及的资源来回答这些问题,这样的新闻产品就能够产生流量,就能够成为爆款的新闻产品。
4、把自己摆进去,“魅力”产生流量
“作为内容创作者,应当将自己个人、职业与国家紧密联系起来。”
文龙杰强调,新闻工作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承载着国家的需要和历史使命。好的新闻作品需要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将国家的利益和需要融入其中。
如何将国家需要和职业要求落实到作品流量呢?作品需要有独特的魅力,在某种意义上,“魅力”是作品不同于产品的所在。文龙杰认为,要想让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就必须将个人的思考和特色也融入其中。
文龙杰进一步解释说,同样是做一个工作,如果加进了个人的思考和特色,那么这个工作就会变得与众不同。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色,不仅赋予了作品传播力和影响力,更让作品拥有了可感知的温度。
投稿邮箱:yinpeiyao@chinanews.com.cn
稿费从优,欢迎来稿
来源:庖丁解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