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还将面向CO2捕集技术及装备、CO2利用技术及应用产品、CO2封存技术及运输、塔器及塔内件、检测分析设备等领域设置展位进行展示交流,展位数量有限,预定展位可享免费参会、采访宣传等诸多福利:
MOF、COF等新型分离材料量产突破
《巴黎协定》6.4条款全球碳市场即将启动
前沿材料突破、新兴应用场景层出不穷
面对全球性的能源与环境挑战
政策与局势的不断变化
如何发掘下一个材料、应用爆点?
实现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合作?
2025(第四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
全体论坛阐述产业发展趋势及最新进展
应用专题解读产业化现状及应用难题
10日签到当天“青年科学家论坛”
集聚全球青年力量
江苏油田CO2驱油现场 、
华电句容电厂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项目参观
了解工艺现状及生产难题
墙报展示、需求对接、学术成果交流······
顶层设计者、大咖科学家、产业化先驱
EPC及业主单位、业界龙头企业汇聚
5月11-12日 江苏扬州
邀您共襄盛举!
GSIC 2025
日程安排
排名不分先后,更新至4月23日
更多嘉宾确认中······
GSIC 2025
大会信息
GSIC 2025
会议报名
(1)企业参会:通票 3500/人
(2)高校参会:通票 2800/人
(3)学生参会:通票 1500/人
*3人以上报名享更多优惠,赞助可享多人免费参会!
注册费包含:会议费、资料费、用餐、茶歇等,不含行程住宿。
我们还将面向CO2 捕集技术及装备、CO2 利用技术及应用产品、CO2 封存技术及运输、塔器及塔内件、检测分析设备等领域 设置展位进行展示交流,展位数量有限,预定展位可享免费参会、采访宣传等诸多福利:
桁架展位及易拉宝展示示意
更多赞助方案,欢迎联系我们:
晚宴赞助、大会冠名、卫星会议、钻石赞助、黄金赞助等
茶歇赞助
椅背赞助
矿泉水赞助
会刊广告
资料袋赞助
入袋资料
参会联系:
侯经理
13345950252(同微信)
联系我们,获取会议最新资讯
徐经理
18057448581(同微信)
联系我们,获取会议最新资讯
01 院士/杰青/万人、校长/院长/所长……大咖齐聚
顶级科学家论坛
你最关心的顶层设计、前沿进展、产业孵化······一网打尽!
(排名不分先后,更多知名学术和企业嘉宾持续确认中...)
张贤
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社会事业处处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气候变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博士,研究员,长期从事气候变化和低碳技术发展领域重大问题的战略研究,致力于促进CCUS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作为国别代表参加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和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创新使命等多个部长级合作机制,与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国际能源署等国际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20余本。
王博
北京理工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确认中)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协常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晶态多孔框架材料,在能源转化、生物安全与健康等领域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 Materials等发表90余篇论文,多次获评高被引学者。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等奖项。
李俊华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成果在燃煤电厂、稀燃汽车、工业炉窑等多种行业实现了NOx和VOCs减排的工业化应用,大大提升了我国环保产业在核心技术方面的国际竞争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毛松柏
教授级高工、南京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主持完成的“低分压CO2回收新技术” 及“位阻胺脱硫新技术” 等5项科技新成果均填补了国内空白。长期从事化学工程领域的科研开发和相关的工程设计工作,先后主持承担了省、部、集团公司等重点科研任务10多项,获四项国家专利授权。曾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第二届“发明创业奖”,江苏省第二届十大优秀专利发明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鲍宗必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导、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电子化学品研究所所长、杰青
深耕高性能吸附分离材料的设计构建,近期在电子工业领域发表顶刊数篇,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现任生物质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浙江大学制药工程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电子化学品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刘富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博导、先进功能膜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
发展纳米纤维焊接技术大规模制备超疏水、高透气无氟聚氨酯纳米纤维膜,实现了多种膜材料产业化及大规模工程应用。高分子与复合材料实验室副主任,研究生处处长,浙江省杰青,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
赵良
南京大学教授/博导、自然资源研究院副院长、碳管理体系评定工作委员会委员
在进行科研同时,积极进行成果产业化。在南京市的资助下,主持建设了国际上首条利用镁基废弃资源进行CO2矿化利用的工业示范线。长期从事基于“碳中和”的CO2矿物资源化利用相关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近年来承担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在国内外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30余篇,提出的两步矿化新认识确立了CO2镁碳酸盐化的路径,解决了国际上的广泛争议。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目前已获得与CO2矿物资源化利用相关发明专利15项。陆诗建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温室气体减排与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负责了全球最大规模燃烧后CCUS项目”胜利电厂200万吨/年烟气CO2捕集与驱油封存工程”工艺包设计,主持了全国碳捕集与咸水层封存标杆项目“国能锦界电厂15万吨/年烟气CO2捕集与封存工程”可研、设计与建造工作,以及中美元首应对气候变化项目-延长石油36万吨/年中美元首气候变化CCUS工程等10余项重点科研示范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艺包设计及技术服务工作。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兼职研究员,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矿业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国循环经济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委会CCUS标准化工作组成员, 主要从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江苏省双碳重大示范项目、新疆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具有注册一级建造师、注册咨询师资质,
杨乃涛
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先后主持与参与美国UTRC项目“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新型阴极材料的研究”、新加坡ASTAR项目“中空纤维膜反应器CO2重整甲烷制备合成气的研究,973项目“电动汽车用低成本、高密度蓄电(氢)体系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温质子导体膜与陶瓷燃料电池反应器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微管式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授权专利14项,曾获山东省自然科学2等奖和天津市自然科学3等奖
02 材料到小/中试、产业落地……
由1到∞怎样实现
产业化先驱齐至
科研突破,急需落地!
一批拥有实际产业化经验、一揽子工艺包的气体分离产业化先驱齐聚一堂,从材料制备、设计、放大、工业化应用全流程解析:
李南文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员、德国“洪堡学者”
产业化工作进展显著,孵化企业已进行多轮融资。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Energy Environ. Sci.、J. Membr. Sci.等学术期刊共130余篇,引用次数超过5000次,多篇文章被作为封面文章报道;2020年入选国际知名杂志J. Membr. Sci.国际编委(Editorial board)。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10余项;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山西省重大、基金委面上项目、Shell前瞻、企业重大横向开发等项目多项。
王同华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导,大连市优秀专家
研究开发制备第四代气体分离膜——高性能炭分子筛氢气分离膜。主要从事新型炭材料(活性炭、活性炭纤维、石墨烯、纳米炭材料)、功能膜材料(炭膜、聚合物膜)制备与应用基础、煤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有机废气(VOCs)及污水水处理等环境保护、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李磊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炭高效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博导
22合成矿化等诸多中小试技术验证。主要从事新型炭材料(活性炭、活性炭纤维、石墨烯、纳米炭材料)、功能膜材料(炭膜、聚合物膜)制备与应用基础、煤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有机废气(VOCs)及污水水处理等环境保护、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罗双江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博导,北京市“科技新星”
围绕能源气体分离,特别是天然气提氦和天然气净化等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开展新型膜分离技术研发,开发了系列用于天然气提氦和天然气脱碳的性能优异的国产化膜材料和中空纤维膜组件,建立了完善的膜过程小试和中试平台,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天然气提氦的连续工业性试验装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江龙
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
团队项目入选腾讯 “碳寻计划”2023 TOP30。长期从事碳捕集与资源化利用、热泵储热等技术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包括一作与通讯SCI 论文70余篇,并以第一作者身份于Nature Sustainability、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SusMat等能源环境领域顶级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提出了将高效回热回质方法拓展至碳捕集领域,构建新型碳捕集循环,提升捕集理论上限效率;构建了热泵辅助的碳捕集热力循环,通过多种补热路径匹配实现中低温余热的高效利用,碳捕集循环的整体火用效率超过85%。提出的工业捕集二氧化碳与生物废料合成100%生物塑料的工艺流程得到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Langer等一众学者在文献中的正面引用。近年来,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子课题1项、欧盟地平线项目1 项。
胡国平
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利用变压吸附分离天然气闪蒸气(BOG)中甲烷、氮气和氦气提纯,实现了新材料与工艺循环的耦合和成果转换化。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筛设计合成与化工分离技术,利用变压吸附、溶剂吸收等技术手段,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天然气闪蒸气分离、氦气纯化等工作。
廖家友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参与山东汇海膜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创建并提供技术支持。长期致力于高性能聚酰亚胺材料的开发研究,实现了聚酰亚胺高分子膜材料的规模化制备,并采用自制高分子材料实现了氧气富集、氮气分离、氢气分离、二氧化碳分离及VOC分离用中空纤维膜产品的中试规模制备。目前,富氧膜、富氮膜、氢气分离膜、二氧化碳分离膜均已形成商业化产品。先后申请国内发明专利9项、国际专利2项,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表SCI一区论文10余篇。
03 碳捕集、能源企业需求……业主单位及EPC企业荟聚
工业化示范及工艺分享
用户引领,需求为先!
汇集EPC企业及业主单位,谈需求,求合作,聊发展,共话气体分离产业应用:
熊日华
正高级工程师,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CCUS技术研究中心 主任
启动了国内首个燃煤电厂万吨级低压低能耗吸附碳捕集示范项目。长期从事环境保护与碳减排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主导或参与开发的多项技术成功实现了工业应用与商业转化。获授权中国专利76项、授权美国专利18项。
徐冬
国家能源集团首席专家、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碳中和中心主任
近年来,牵头组织开展集团公司十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集团公司级科技创新项目和课题;带领团队建成亚洲最大规模、国内连续稳定运行周期最长的泰州电厂50万吨/年的CCUS全流程示范项目。兼任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气候技术中心与网络咨询委员会(CTNEC)观察员、中欧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旗舰计划中方专家组成员、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8)专家等。牵头建设国家CCUS标准验证点。申请发明专利80余项,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等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牵头国家标准9项,获得2020年度电力科技创新奖一等奖、中国煤炭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徐坡
中国昆仑工程有限公司企业专家、环境工程专业总工程师
中国石油首个应用于催化裂化(FCC)烟气处理领域的碳捕集装置——昆仑工程公司设计并供货的大庆石化千吨碳捕集装置顺利通过初期验收。高级工程师,注册化工工程师和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主要从事石油化工、CCUS和环境工程等工程设计及技术开发。参加的工程项目中获得省部级勘察设计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参加编写国家级标准2项,专著丛书2项。作为发明人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获得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三联华鼎卓越基金授予的优秀工程师,获得中国纺织勘察设计协会授予的纺织行业勘察设计杰出青年工程师。
蔡勇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 正高级工程师
近期石化院自主研发新型PC-1吸收剂、MOF材料PRI-1以及新型超重力解吸和新型溶剂技术,实现工业应用。长期从事过程强化与绿色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基于化学吸收法CO2捕集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以及工程应用,先后主持CO2捕集科研项目3项,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工业侧线试验1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工业试验1项。
杨蒙
中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北京设计分公司CCUS项目负责人
CPECC北京分公司自主研发的多元复合胺溶剂在佛山1万吨/年烟气CO₂捕集与固碳(CCUS)项目已稳定运行超过150天。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英文简称CPECC)是以原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和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为基础,整合油气田地面工程设计和施工业务,组建的以油气田地面工程、天然气液化工程和海上油气平台工程为主,以油气储运工程和炼油化工工程为辅,承揽海外炼油化工EPC项目,积极发展非常规油气、伴生矿产、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绿色环保、数智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和工程能力,拥有为全球客户提供工程设计咨询、EPC/EPCM、施工安装、运营维护、检维修、投融资等定制化“一揽子解决方案”能力的专业化公司。
张瑞喆
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高级工程师
主要负责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致力于将新产品或新技术转化落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在硅基化学品领域,化工新材料领域等,取得了新技术新产品的工业化的成果,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成立于 1965 年的化学工业部第六设计院。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中国化学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点骨干企业。
江苏华电句容发电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确认中)
句容发电碳捕集项目是中国华电首套二氧化碳捕集利用(CCUS)示范工程,于2017年正式开工建设,2019年正式投入运行,以纯度为99.9%以上的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成果收尾填补了中国华电在碳捕集领域的空白,开启了中国华电二氧化碳减排先河。
04 吨级量产、捕集技术、检测分析……业内顶尖企业汇聚
国际领先技术产品分享
登高望远,达者为师!
来看看作为行业佼佼者的他们,是如何开发技术,设计产品的:
精微高博
“中国氮吸附仪的开拓者”
作为国家级科技仪器领域的领军企业,精微高博(JWGB)成立于2004年,由知名材料科学家钟家湘教授创立。钟教授参与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动态色谱法比表面积测定仪,并于2007年推出中国第一台静态容量法氮吸附仪,被誉为“中国氮吸附仪的开拓者”。精微高博专注于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多组分竞争分析仪、化学吸附仪、重量法吸附仪、变温变压吸附仪、高压吸附仪、压汞仪等吸附类仪器,以及反应评价装置、真密度仪、磁悬浮天平、热重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等高端分析仪器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
北京美斯顿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222捕集技术,均在高捕集效率、低能耗、稳定运行等方面有显著效果。公司还与中国矿业大学形成联合开发,创新性地开发出特殊材质、高度优化的流道结构的填料,使气液接触更充分,更有利于提高吸收效率、降低压降。服务范围包含基础药剂开发、小试中试验证、技术研究、工程设计、工程承包、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等,现已执行部分撬装装置的工程实施,运行效果良好。广东碳语新材料有限公司
实现MOFs吨级以上量产水平
创新工艺在室温、常压、无溶剂的条件下即可实现数十种MOF产品的高产率大规模合成。是由美国、德国、瑞典等多名海归博士创立的新材料科技企业,致力于锂电池隔膜涂布材料以及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生产及应用。公司在珠海市香洲区已建设1200平米研发实验室。实验室配备有各型仪器设备,总投资额达1500万元。公司天使轮及Pre-A轮共计融资超过1亿元。现有在职员工50人,研发人员占比超过70%。公司成立当年获批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23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荣获珠海市冠军、广东省一等奖,且在全国总决赛中斩获新材料类第二名,同年赢得广东省“众创杯”创新创业大赛冠军。2024年“创客中国”荣获珠海市冠军。已取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广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等称号。
金宏气体
拥有气体行业中唯一专注于电子气体研发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CNAS认可实验室。
电子特种气体产品主要包括超纯氨、高纯氢、高纯氧化亚氮、硅烷混合气、八氟环丁烷等。金宏气体成立于1999年,是专业从事气体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环保集约型气体综合供应商。公司于 2017 年 10 月被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评为“中国气体行业领军企业”。2020 年,金宏气体登陆科创板。经过2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公司已组建60多家下属公司,走上集团化经营之路。根据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的统计,公司销售额连续多年在民营气体行业企业统计中名列第一。
四川天人化学工程有限公司
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从事气体分离行业的企业
在变压吸附气体分离领域实现了基础理论重大突破与创新。主要提供变压吸附分离提纯一氧化碳、甲烷、氢气、氢氮、氨合成气、甲醇合成气、液氮洗尾气资源化、工业炉窑气资源化、荒煤气资源化、甲烷液化、MDEA脱碳,变温吸附气体脱水与脱重烃、液态有机物深度脱水的技术研究、工程设计、工程承包、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
05
科技新星、项目PI……探索与产业化的中坚力量在这里:
未来之星
中坚力量,未来之星!
他们是归国的英才、项目组的中坚力量,更是科研界的未来之星:
阎敬灵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博导
成功研发新型聚酰胺酰亚胺聚合物等材料。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等20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8项,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聚酰亚胺、气体分离膜、离子交换膜等。
杨庆远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导,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
开发了系列柔性多孔框架材料,实现了乙烷乙烯的高效分离。长期从事多孔框架材料的研究,在 Angew. Chem. Int. Ed.、Science Advances、J. Am. Chem. Soc.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赵丹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特聘骨干、大连市青年才俊
大连化物所青年促进会会员,主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大连市多个项目,入选2019年入选中科院战略高新技术创新基金人才项目。主要从事涉及能源、环境和安全的高性能分离膜材料及膜的研究,针对碳捕捉和储存(CCUS)、航空惰化、氦气分离等应用开发先进的膜材料和制膜体系。授权专利16项,发表论文30余篇,单篇引用次数过百SCI论文3篇,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优秀论文奖。
郭盛
南京大学课题组长、特聘研究员/博导
团队新发Science!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于2016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7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美国科学院院士 Stephen L. Buchwald 组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不对称催化以及钯催化偶联反应;2020年加入美国科学院院士 Timothy M. Swager 组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功能高分子的合成与应用;2022年加入阿美石油Aramco并担任Polymer & Membrane Scientist, 主持酸性天然气的膜分离研究; 2022年12月入职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开展独立科研工作。
刘中云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青年首席教授
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目前主要从事高性能聚合物和碳分子筛(CMS)中空纤维膜的设计制备及在天然气纯化、烯烃/烷烃分离、氢气分离纯化、迄今在Nat. Mater. 、Nat. Chem. Eng.、 Angew. Chem. Int. Ed.、J. Membr. Sci.等国际综合和专业期刊共发表论文50余篇,总计被引用2800余次,H因子30 (Google Scholar),荣获佐治亚理工学院工程学院杰出教师研究奖 (Outstanding Faculty Achievement in Research Award)等荣誉。
刘国振
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
新发Nature等多篇顶刊!长期从事金属有机框架(MOF)等新型亚纳米孔道结构膜的设计与制备,至今已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AIChE Journal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9篇,总引用2800余次,3篇ESI高被引论文。参编英文著作1部,申请发明专利8项,授权专利3项(包括2项美国专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站前)、面上项目、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等4项科研项目。
荆延
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博导,独立PI
电化学驱动可逆空气碳捕集最新进展!于2023年8月1日加入新国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曾在Nature Chemistry,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CS Energy Letters, JACS, Green Chemistry, Nano Energy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成果被EurekAlert AAAS, ChemEurope, ScienceDaily, Harvard, Cambridge等媒体报道。部分专利已授权Quino Energy初创公司。2013年获休斯顿大学校长奖学金 (Presidential Fellowship) ,2023年任新国立校长青年教授 (Presidential Young Professorship) 。课题组与哈佛,剑桥,UBC,中科大,国科大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保持良好合作关系。
更多大咖确认中……
往届回顾:
盛况空前!2024第三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创新大会盛大落幕!
产业·学术·创新——第二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创新大会圆满结束!
“分离”是为了更好的相聚!2022气体分离产业大会圆满落幕
参会反馈: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