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襄最终出家,真的是因为情伤心灰意冷而选择避世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4 12:20 2

摘要:有朋友问,郭襄最终出家,真的是因为情伤心灰意冷而选择避世吗?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可以说,郭襄后来出家是必然之事。《倚天屠龙记》小说前两回,有许多细节,都在暗示着郭襄的最终归宿,少林寺一行的一些听闻,让她在后来家国遭变之日,自然而然地

有朋友问,郭襄最终出家,真的是因为情伤心灰意冷而选择避世吗?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可以说,郭襄后来出家是必然之事。《倚天屠龙记》小说前两回,有许多细节,都在暗示着郭襄的最终归宿,少林寺一行的一些听闻,让她在后来家国遭变之日,自然而然地就会生出出家的念头。不过,郭襄出家,却非情伤心灰意冷而选择避世,不然她断不会创建峨眉一派。

一、襄阳城破时,郭襄是否还在漂泊江湖?

《神雕侠侣》结局之后的前三年,郭襄的确一直都在江湖飘泊,寻找杨过。这三年她到处寻寻觅觅,始终落得个冷冷清清,终南山中古墓长闭,万花坳中花落无声,绝情谷里空山寂寂,风陵渡口冷月冥冥。郭襄心头早已千百遍地想过:“其实,便算找到了他,那又怎地?还不是重添相思,徒增烦恼?大哥哥所以悄然远引,也还不是为了我好?但明知那是镜花水月一场空,我却又不能不想,不能不找。”

这一找就找到了少林寺,引出了郭襄人生中又一次重要的转折点,甚至改变自己后半生的轨迹。郭襄在少林重遇了觉远师徒,又结识了上少林挑战的“昆仑三圣”何足道。目睹觉远师徒与何足道的一场较量后,却因张君宝私自学武犯了少林门规,遭到少林的必捕令。结果觉远大师将郭襄和张君宝救出少林,并在无色禅师的暗中帮助下逃离了少林武僧的追捕,只是觉远却在这场变故中真气耗尽,并随之圆寂。但觉远圆寂前,将《九阳真经》背出,郭襄因之默记下了部分经文。这份经文,后来成了她创立峨眉派的根基。

觉远圆寂之后,郭襄见张君宝举目无亲,因而交代张君宝到襄阳投奔她父母,自己则再次漂泊江湖而去,但张君宝最终也没有去到襄阳,而是在途中上了武当山,后来开创了武当一派。小说到这里,便没再细述郭襄行踪,到她四十岁开创峨眉派,其中足足有二十年的时间,那么这段时期,郭襄又在干嘛呢?真的是一直在漂泊于江湖,寻找杨过吗?很明显,并没有。

大约在少林一事的又五年之后,那场决定南宋命运的最后一场“襄阳大战”拉开了序幕,而且整整打了六年之久,最终襄阳城破,郭靖一家,除了郭襄,全部殉城报国。这也就是说,在襄阳城破时,活下来的郭襄已经三十岁了。而襄阳城破之时,郭襄并未在襄阳城,这点书中有交代,她当时身在西川,赶回去救援时,已为时已晚。不过在那六年中,除了最后的城破之时,郭襄明显有在襄阳协助她父亲守城。不然她不可能得到黄蓉所铸的倚天剑。

倚天剑和屠龙刀,乃黄蓉在襄阳城破之前所铸,是她当时知道元兵势大,襄阳终不可守,为了保存下郭靖的兵法武功助力后世抗元所做的一个决定。屠龙刀她给了郭破虏,郭襄则受传了倚天剑。

要知当时的襄阳城,已被元兵围成一座孤城。蒙古一开始就封锁汉水,水陆阻援,导致南宋朝廷的多次救援通通失败,襄阳城孤立无援,最终才会被元兵所破。六年时间襄阳城被围得水泄不通,假若郭襄不在城中,黄蓉断不可能在刀剑铸成后,出城去找行踪飘忽不定的郭襄,并把倚天剑交给她。郭襄能拿到倚天剑,就证明她当时定在襄阳城。至于城破时,郭襄为何不在城中,羽菱君个人认为,很大可能是郭襄受父命,去西川求援。这也让她成为他们家,唯一没有殉城的人。

而在襄阳城破之后到她出家之前的十年中,郭襄除了在潜修“九阳功”,便是在寻找她弟弟牺牲后失落的屠龙刀,想继承当年父母遗志,力助抗元大业。可是,屠龙刀犹如落入大海般毫无音讯,这让郭襄始终未有结果。随着元兵消灭最后的南宋势力,一统南北,郭襄隐入山林,遁入空门,出家为尼,并开创了峨眉一派。

但是,郭襄出家,真的是心灰意冷之后,选择的一个避世的决定吗?从后续小说情节来看,刚刚相反,郭襄出家,乃是为了后世的抗元大业。

二、郭襄出家另有用意,她是有大义之人

实际上郭襄出家是必然的,金庸在《倚天屠龙记》的前两回就已给了暗示。郭襄初上少林,之所以会闹出后续一系列的动静,就是因她听到觉远大师的一句经文,这给了当时的她很大的触动。郭襄为了解开心中的迷惘,才会紧追觉远,继而就在少林山门大闹了一场。

正出神间,忽听得碑林旁树丛后传出一阵铁链当啷之声,一人诵念佛经:“是时药叉共王立要,即于无量百千万亿大众之中,说胜妙伽他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郭襄听了这四句偈言,不由得痴了,心中默默念道:“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只听得铁链拖地和念佛之声渐渐远去。新修版《倚天屠龙记•第一回》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其实像郭襄这样聪敏的人,她又怎么会不知道如何方能离于爱,如何能无忧无怖呢?那就是断了情根,断了念想。只不过那时的她,时机未到,并不愿去面对镜花水月一场空的事实而已。而最终让她接受事实,并有了出家念头的时机,自然就是家国的变故。那时的她肩负了重任,再不可能像当年的少女时代,只顾着自己在排消情愁中度日,她必须为家国而奋斗。

而这一点,她从觉远口中得来的《九阳真经》经文片段,也给了她很大的促动。所谓“凡事不可极,极则变易,由重转轻,由轻转重”,正是她后来在潜修“九阳功”时的另外收获,把自己原来私人情愁的重心转移到家国大义。而且,《九阳真经》阴阳互生互济,动力源源不竭的理论,也给了她为抗元大业后继有人,开创门派留下有生力量的决定。由此,也打破历来武林各派以男性为主的传统,由女子掌门的一大门派最终诞生,为武林的新格局注入了新的力量。

又听觉远念道:“阴到极盛,便渐转衰,少阳暗生,阴渐衰而阳渐盛,阴阳互补,互生互济,少阳生于老阴,少阴生于老阳。凡事不可极,极则变易,由重转轻,由轻转重……”新修版《倚天屠龙记•第一回》

可见,郭襄最终选择出家,创建峨眉一派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只是她的出家,并不是在家破人亡和自己爱情未能得全时,心灰意冷之下作出的避世决定,反而是为了抗元大业前景,为培养后继之人,最终所做出的一个努力。这点我们从后世峨眉第三代继承人灭绝的两大夙愿便能看出,那便是“推翻元朝蒙古朝廷,光复汉家山河;峨眉派武功能领袖群伦”,峨眉历代继承人,抗元大业都是紧记在心。更何况,当时蒙元已然大统,郭襄出家避入山林,还能掩饰个人身份,躲避朝廷清剿,保存有生力量。

自从《倚天屠龙记》问世之后,历来都有不少读者认定郭襄出家,就是情伤的结果,更认定她为了杨过,而致家国大义于不顾。然而金庸既能将“小东邪”之名给了郭襄,那她又怎么会是一般只顾小情小爱的女子呢?又怎么会偏偏就不作老东邪黄药师最敬重的忠臣与孝子呢?

实际上,郭襄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仅留下刀剑秘密,让后世继承人为抗元大业献出《武穆遗书》,最终在徐达手上力助复国大业的功成这件事,就能为小说世界里的后世所敬仰。虽是文学人物,但羽菱君个人认为还是还原她的大义精神更好,也更有利于正能量的传播。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来源:羽菱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