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达州图书馆开展了“诗咏巴渠”“晒家谱、明家训、传家风”等20多项活动,启动了首届“阅读推广人”评选,为推进全民阅读营造更浓氛围。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达州图书馆开展了“诗咏巴渠”“晒家谱、明家训、传家风”等20多项活动,启动了首届“阅读推广人”评选,为推进全民阅读营造更浓氛围。
这座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不仅是市民的“精神粮仓”,更是过去五年达州城乡文化发展蝶变的缩影。从“老馆蜗居”到“新馆璀璨”,从“单一借阅”到“全域服务”,达州图书馆以“温度、广度、深度”为笔,绘就了一幅书香氤氲满城乡的动人画卷。
温度:文字浸润心灵
周末,少儿阅览室里,翻书声此起彼伏,阶梯书架旁学习的身影与廊间摇曳的绿萝交织成一道静谧且美好的风景线……
在达州图书馆,“服务读者至上”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细节的行动准则。市图书馆馆长徐殿乾将手机号码公示在馆内电子屏上,仅2024年他就收到读者建议数百条,其中增设无障碍通道、优化空调温度等诉求均在一周内解决。“还有读者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忙看着水壶。虽然这是小事,但我也会帮忙。”徐殿乾说,“正是这种‘接地气’的服务,让市民更加信赖市图书馆。”
达州图书馆大楼。
一位性格内向的读者在留言中倾诉:市图书馆就像我的第二个家。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温暖和鼓励,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一位备考公务员的姑娘在留言中写下感悟:在这里,我找到了坚持的动力。读者留言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市图书馆的信任和喜爱,对于他们的建议和希望,市图书馆均认真回应。
广度:书香飘满城乡
市图书馆通过“总分馆制”改革,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社区乡镇末梢。自2020年6月起,全市已在通川区马房坝社区、塔沱社区等设立馆外流动图书室44个,累计流动图书4.8万余册。“以前,居民大多爱打麻将,自从设立了流动图书室,不少人都来此看书学习,吵架纠纷也变少了。”马房坝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流动图书室日均接待读者超百人次。塔沱社区的王大姐则成了“图书代言人”,“我给邻居推荐《人世间》这本书,半个月被借阅了23次!”
市民在图书馆学习。
不仅如此,市图书馆还积极拓展服务范围,将书香传递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通过进校园、入社区、访军营等渠道,推广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活动。去年端午节,市图书馆走进万源市白果镇钟亭学校,与全校师生共赴传统文化之约。
市图书馆紧扣季节和节日时间节点开展特色活动,不论是冬至教娃娃包饺子、端午节包粽子,还是体验手工扎染、橡皮泥制作等,场场爆满且广受好评。“以前开展活动需要发动观众,现在网上发布公告,大家都抢着报名。”徐殿乾笑着说。
深度:纸墨滋养沃土
近年来,市图书馆借阅榜单上涌现出一批令人印象深刻的“阅读明星”。在这群爱书之人中,“70后”夫妻刘先生、赖女士分别以157本、143本的年借阅量包揽冠亚军。他们告诉记者,借书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绘本、科普书、寓言故事,都是孩子的最爱。”86岁的廖正杰以140本的年借阅量成为高龄读者代表,他每天坚持到馆阅读历史类书籍,用实际行动诠释“活到老、学到老”。
从“深阅读”到“深耕耘”,正在构建的“多元文化生态”让“文化深度开掘”更着眼于未来。
少年认真地看书。
2025年达州“两会”期间,市图书馆围绕低空经济、森林“四库”、民营经济、教育医疗等热点编印专题资料,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供参考;同步搭建智慧平台,通过信息服务一体机集成“两会”专题回顾、行业前沿等资源,实现一站式查询。“达达”“图图”为元素的文创IP产品亮相;“巴渠大讲堂”“小巴人学堂”等文化讲座已成为该馆“标配”;着力打造“城市第三空间”新形态,计划融合茶饮休憩、文化沙龙、数字阅读等多元功能,为市民营造兼具文化体验与社交属性的新型公共空间……
目前,市图书馆馆藏文献70万余册,其中流通图书约65万册,地方文献约3万册(图书、期刊、报纸等),古籍2.3万册,收藏有电子图书、有声读物、电子期刊共416T的数字资源。
老人专注地阅读报刊。
五年来,达州图书馆累计接待读者325万人次,斩获“国家一级图书馆”“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等20余项荣誉。但比荣誉更动人的,是那些发生在书架间的故事——九旬老人在这里找到精神寄托,留守儿童通过绘本看到外面的世界,创业者从专业书籍中捕捉商机……
从老者到垂髫,从纸质书页到数字云端,这座达城地标,始终是城市的文化灯塔,照亮无数人的精神归途。正如徐殿乾所言:“图书馆不仅是藏书的仓库,更是播种文明的精神原乡。”未来,这座“文化灯塔”将以书香为指引,继续照亮城市文脉,书写更多温暖篇章。(图片均由市图书馆提供)
达州融媒见习记者:钟雯君
来源:达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