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力集团1910年成立于芬兰,至今已有110余年历史。1996年,通力集团进入中国市场。2005年,通力集团与浙江省湖州市民营企业巨人电梯合资成立巨人通力电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人通力”),成为率先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的外资电梯品牌之一。2016年,巨人通力成
(巨人通力电梯有限公司总裁陆骧。受访者/图)
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电梯市场从无到有、逐步成熟,外资品牌也在广阔的中国市场发展壮大。
通力集团1910年成立于芬兰,至今已有110余年历史。1996年,通力集团进入中国市场。2005年,通力集团与浙江省湖州市民营企业巨人电梯合资成立巨人通力电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人通力”),成为率先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的外资电梯品牌之一。2016年,巨人通力成为通力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在成立20周年之际,《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巨人通力总裁陆骧。陆骧表示,中国电梯行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期。一方面,房地产行业下行,让电梯企业失去了不少新梯安装需求;但在城市更新理念下,约90万台使用超15年的老旧电梯催生出庞大的更新改造需求。另一方面,电梯是衡量“好房子”的关键因素之一,正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更新改造需求爆发,让电梯开始直面普通消费者(C端用户)。”在陆骧看来,应该打造“电梯即家电”的认知,让电梯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应在功能、设计、使用体验等方面逐渐向家电产品靠拢。“让消费者不再把电梯看作专业的特种设备,而是家庭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陆骧还表示,多年来,巨人通力做了很多本土化探索。例如,从中国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中获取到灵感,计划在下一代别墅电梯中应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相比传统电梯电池,汽车动力电池体积小、动力高、单位能耗低,同时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更高。
新型城镇化推动电梯行业腾飞
《中国经营报》:过去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为电梯行业快速发展带来了哪些助力?
陆骧:中国新型城镇化始于2000年,从2007年开始进入飞速发展期,这对于电梯行业发展而言是有巨大推动力的。一方面,很多世界知名电梯品牌都在中国建立了生产基地;另一方面,中国电梯产业链也变得十分完善。
我在电梯行业从业20多年,有幸经历了整个行业从最初的起点到2018年的巅峰时期,再到如今进入转型期。虽然当前房地产市场有所下行,但中国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电梯新设备市场,每年新装设备占到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中国经营报》: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梯行业是否已逐步进入后市场阶段?
陆骧:经过多年高速发展,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存量电梯已经超过1100万台,并有超90万台电梯的使用时长超过15年。
在经历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期后,中国未来一段时间会进入对原有城市老旧建筑的更新阶段,因此电梯后市场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具体包括维修保养、备件供应和部件改造等。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到城市更新,我认为这将是电梯市场大部分容量的来源。除了直接的新梯安装机会,很多老旧楼房在城市更新理念下不再大拆大建,老旧电梯保留改造的需求会越来越大,给电梯企业带来的机会也是混合型的。
《中国经营报》:1996年,通力集团便来到中国,对于中国市场有哪些感受?目前,通力集团在中国拥有“通力”和“巨人通力”两大电梯品牌,如何差异化发展?
陆骧:从国际关系来讲,中国和芬兰一直比较友好。1996年,通力集团在江苏省昆山市设立了通力电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力电梯”)。当时,通力集团是芬兰最大的企业,认定中国将来会迎来高速发展,所以一直坚持在华投资。
通力集团董事长Antti Herlin很有前瞻性,他不仅认可中国模式、中国速度,还敏锐捕捉到中国市场的机会。他关注到不少外资企业来到中国,总是用西方公司的思维进行经营决策,会面临一些局限性,而合资公司的决策链更短、反应更快、更加灵活。
2005年,通力集团在浙江省湖州市跟当地民营企业巨人电梯进行合资,成立了巨人通力。巨人通力彼时成立的初衷,首先是和通力电梯进行互补,其次是探索新的本土化运营模式。
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催生定制需求
《中国经营报》:2024年,住宅老旧电梯更新改造首次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范围,这对于电梯行业发展有哪些影响?在电梯更新改造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陆骧:国家补贴政策落地,解决了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的核心问题——资金。原来没有国补时,虽然居民都同意更换电梯,但一谈到出多少钱、谁来牵头时就会碰壁。所以,过去电梯更新改造市场的容量虽然在增加,但业务量实际增长并没有市场预期那么快。
第一,电梯更新改造要考虑所在大楼的特点,例如四五十层的高楼完全置换安装一台新电梯的代价太大,往往会选择电梯改造方案。但在改造过程中,也需要保障楼栋的基本上下楼运输能力。
第二,就是预算问题。目前,每台老旧电梯的国补资金为10万—15万元,对于低层建筑而言可以足够覆盖所需资金。但对于中高层建筑而言,这笔钱还远远不够,需要住户或业主分摊缺口资金,这也是当下在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实践中面临的一大难点。
第三,不管是换新还是改造,都要在有住户正常生活的楼栋进行,安全问题至关重要。电梯井道如何封闭、施工现场如何防火都是电梯企业首先需要关注的。
《中国经营报》:为了大力开拓老旧电梯更新改造业务,巨人通力从生产到研发做了哪些准备?
陆骧:业务变化就像一列火车,车头一动后面都要跟上,否则火车就没法开得很快。
大部分老旧电梯更新改造订单都是定制化的,巨人通力为此专门组建了聚焦改造业务的研发团队,推出了多个灵活配置的改造方案;生产环节也设有改造业务专线;销售端则引入了一些工程、维保领域的员工,他们能够利用专业知识更精准地理解项目需求,高效推进更新改造方案落地。
在电梯更新改造过程中,会经常遇到部分需要改造的电梯是其他品牌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熟悉自己的产品结构、部件设计,还要考虑原先品牌电梯的设计和特点。
因此,我们之前都是以电梯整机为单位进行设计,现在就要分解到按模块化部件来进行设计和配置。不同品牌电梯的部件结构和分布是不尽相同的,改造过程中一定要考虑适配性。我们希望电梯改造完成后,用户的体验感还会像刚买住房时一样。
《中国经营报》:今年3月3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新建住宅建筑最高入户层为四层及四层以上,或最高入户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高度超过9米的住宅建筑,每个住宅单元应至少设置1台电梯。这扩大了安装电梯的场景要素,是否会给电梯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陆骧:根据新规定,原来不需安装电梯的中低层住宅现在需要加装了,原来只需安装一部的现在需要安装两部,这对电梯行业和市场而言肯定是一个利好。
但我们也关注到,随着消费者对“好房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电梯的要求也变高了。之前,消费者更加关注电梯是否结实、乘坐时是否舒适,但现在开始要求电梯有禁止电动车入内这类的附加功能,还需要电梯具备人脸识别、无接触式按钮等智能化功能。
让消费者“买得起、用得好”
《中国经营报》:电梯行业正探索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路径,转型的原因有哪些?能否详细介绍巨人通力在这些方面的探索实践情况?
陆骧:新质生产力本质就是绿色生产力。电梯行业作为传统行业,需要向绿色新质生产力转型。一直以来,通力集团的发展脚步与中国的国家战略高度匹配,因此巨人通力也很早就开始进行智能化、数字化的探索。
例如,巨人通力已经接入通力集团的“云管家”系统,通过AI算法实现预测性维保,提前预警、精准定位风险,提升运行安全与响应效率,深刻改变了电梯维保模式。
在以前的电梯维保中,不管电梯有没有异常都需要员工一个月去检查两次,但大多是例行检查,很多潜在的问题容易被忽略,所以往往在电梯出现故障后才会发现,这就是过去的“事后维保”。
“云管家”系统上线后,会将电梯所有的基础信号、故障代码发送到通力集团的“云端”,时刻采集每台电梯的运行信息。电梯如果出现异常信号,就会主动发送指令给公司和用户,维保人员便会主动上门检查。在维保人员出发前,“云管家”还会介绍大概是出了什么问题、需要带哪些工具,这便是“预测性维保”。
《中国经营报》:电梯行业开始直接面对普通消费者,巨人通力将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陆骧:在过去市场以新梯业务为主时,电梯企业面对更多的是B端专业客户,他们对于电梯市场和电梯品牌,有自己的调研和专门的洞见。
现在,特别是在老旧电梯更新改造业务中,面对的客户很多都是普通居民,他们对于电梯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熟悉的。
基于此,巨人通力提出了电梯“家电化”理念,在营销上做了一些策略改变。比如,在抖音直播间和小红书上,工作人员会用消费者听得懂的语言讲解电梯技术。在巨人通力的展厅,用户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和扩展现实技术,沉浸式感受电梯改造为日常生活带来的焕新体验。
《中国经营报》:巨人通力已经走过20个年头,对于中国电梯市场有哪些预判?对巨人通力的未来有哪些期待?
陆骧:近年来,中国消费者越发趋向理性消费。一方面,他们希望产品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另一方面,他们对品质功能的要求也有所升级。因此,我们需要给中国消费者制造“买得起、用得好”的电梯。
对于巨人通力的未来发展,可以总结为“准、快、智、变”4个字。“准”就是要适应中国市场的高速变化,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制造什么;“快”要求我们不能只有产品,面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也要快;“智”主要在于国家正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消费者更加青睐电梯的智能化功能;“变”则要求巨人通力要引领电梯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