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去年征求民意的版本相比,两座车站名字发生变化:广州艺博院站改为赤岗塔站,淘金站改为建设六马路站。
4月23日,广州地铁十二号线首批站名正式公布。
与去年征求民意的版本相比,两座车站名字发生变化:广州艺博院站改为赤岗塔站,淘金站改为建设六马路站。
十二号线第二批站名已于本月17日结束征求民意,最终站名有待公布。
其中“齐富路站”能不能更名为“新市墟站”成为了焦点。
也可以说,一个百年墟市能不能为自己正名,正牵动着整座城市的神经。
一、墟市基因:流淌百年的市井血脉
从1930年萧岗村口的“新涌口墟”,到1950年正式定名的新市墟,这片土地承载的不仅是白云区近一个世纪的商贸记忆,更是岭南墟市文化的活态标本。
据史料记载,新市墟鼎盛时期日均人流量超10万,其辐射范围远超今日行政划定的街道边界。
正如老茶客陈伯所言:“以前‘趁墟’要赶早,现在年轻人可能不懂,但‘新市墟’三个字就是活地图。”
二、命名困局:规则与人心的错位
尽管《广州市地铁车站命名规则》明确优先使用历史区片名,但“齐富路站”的初定命名却选择道路名称。
官方解释称车站跨越新市、云城两街道,恐引发误导。
这种逻辑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在白云机场尚未搬迁的21世纪初,齐富路尚不存在,而新市墟早已是深入人心的地理坐标。
有网友讲的好:“一说起齐富路就会想起洗脚,但一说起新市墟就会让人想起往日的白云商贸中心。”
正如城市规划专家指出:“用新生道路切割历史区片,犹如用手术刀肢解文化肌理。”
三、便民悖论:数据时代的认知陷阱
在GPS导航普及的今天,站名选择更需考量集体记忆的导航效能。
数据显示,周边3公里范围内以“新市墟”命名的公交站点达17个,而“齐富路”相关标识仅3处,那些以“新市墟”命名的公交站出什么问题了吗?
市民张女士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和网约车司机说去齐富路,十有八九要重新定位,但说新市墟马上心领神会。”这种认知惯性,恰是城市空间最自然的导航系统。
四、治理新思:超越行政藩篱的智慧
属地管理原则不应成为文化割裂的推手。
云城街道2014年才从新市街道析出,用不足十年的行政边界否定七十年的历史区片,无异于本末倒置。
反观香港“中环站”与“香港站”的换乘设计,证明科学指引完全可与历史传承并行不悖。
广州地铁不妨借鉴“名实分离”的智慧,通过清晰的换乘标识化解地理偏差担忧。
五、未来启示:站名即城市文化疫苗
在急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每消失一个老地名,就抹去一段集体记忆。
新市墟站名保卫战,实则是防止城市文化基因链断裂的免疫之战。正如网友“守望地平线”所言:“当年轻人在地铁报站声中听到新市墟,就是最好的本土历史课。”
站名之争终将落幕,但其揭示的城市治理命题永不过时:
在数字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唯有让历史记忆与当代生活达成和解,才能织就真正便民利民的城市路网。
当某天列车播报“下一站,新市墟”,那不仅是地理坐标的确认,更是一座城市对自身文明脉络的温柔抚摸。
不知道你支持“新市墟站”还是支持“齐富路站”呢?
来源:历史的感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