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这是王楚钦的父母在接受采访时对着镜头亲口所说,小时候长得“前ber喽后勺子”的“大头”王楚钦,“打比赛输了就哭,隔段时间再找你打比赛,一定要把你赢回来。有点不服输那种劲。”
在一次媒体直播中,孙颖莎当众问王楚钦:“听你妈说你小时候头很大,还特别爱哭,是真的吗?”
王楚钦腼腆一笑没有回答,不过这些话确实是真的!
因为这是王楚钦的父母在接受采访时对着镜头亲口所说,小时候长得“前ber喽后勺子”的“大头”王楚钦,“打比赛输了就哭,隔段时间再找你打比赛,一定要把你赢回来。有点不服输那种劲。”
亲爸亲妈说自己儿子的故事,难道还能有假?
. 年少成名,天赋努力伯乐缺一不可
王楚钦回忆,自己小时候身体较弱,还经常生病。妈妈每个星期都要带他去医院打针。妈妈为了让儿子通过锻炼身体,增加抵抗力,等他长到5岁时,就带着王楚钦去他爸同学的乒乓球馆里打乒乓球。
刚到乒乓球馆的王楚钦,身体又瘦又小,显得脑袋更大了,于是,王楚钦也就有了“大头”的绰号。不久,锻炼效果明显,王楚钦因运动量增多,食欲变好,体质也明显提高。
由于父母这个无意的做法,让教练发现王楚钦是个打乒乓球的好材料。
虽然那时“大头”肩膀刚过乒乓球台,但训练馆的关志国教练很快就发现“这孩子有打乒乓球的天赋”。王楚钦臂展长,而且灵活性、手感、球感、步法、学习能力都很好,教的知识、技巧一学就会。他还是少有的左手持拍者,打起球来简直像“一只敏捷的小狮子。”
来乒乓球馆练球的孩子,好多开始时喜欢打球也有兴趣,但是新鲜感一过,加上逐渐增加的训练量,苦了累了,时间一长就不愿意练了,可在王楚钦身上就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训练一年多,王楚钦就出成绩了。2006年,他参加全省乒协杯比赛,成绩非常突出。通过比赛,关志国教练发现,王楚钦的好胜心非常强。
王楚钦会主动琢磨对方的打法,比赛时,用自己的长处打对方的弱点。而且,每次学会一项新技能,马上就要去找其他小朋友比试比试,要是输给对方了,这个叫“大头”的小男孩还经常哭鼻子,然后回去刻苦加练,再去找人家非要打赢回来不可。
这也就有了二十年后王楚钦父母的说法。
看到这棵“好苗子”的巨大潜力,关志国教练建议王楚钦的父母带孩子到更高水平的专业训练基地学习。
他后来说“我们训练馆的水平相当于小学老师,接下去要上到新台阶,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正是有了王楚钦的启蒙教练关志国无私的建议和举荐,王楚钦才有了后来走出家门,到更大的舞台展现自己的机会。
这样,在王楚钦在三年级还没上完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到河北保定一家乒乓球训练基地开始专业训练。
到了河北的第一堂课,就是练体能。王楚钦做俯卧撑时,因为专业培训基地训练量大,有点不适应,他竟然累哭了。不过练了一天后,王楚钦就表示自己可以继续留下训练了。
离开一直陪伴自己成长的妈妈,还是孩子的王楚钦紧紧抱着母亲的腿,母子俩都哭了。
为了儿子的未来,父母把王楚钦交给了教练,开始在乒乓球基地严格的训练。为了不让王楚钦想家,妈妈不仅答应每隔一段时间就来看他,母子间还常常通过写信进行沟通。
从很小就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加上常年的训练带来的枯燥和压力,王楚钦曾经有过放弃的念头。
他经常写信向妈妈询问:“其他的孩子也需要如此努力吗?”
王楚钦的母亲在给儿子的回信中写到“我深知,在相同的年纪里,我的儿子每日都在努力训练,而其他的孩子则可以在妈妈的怀抱中尽情地撒娇。但我无法展现出任何母亲的情感,这可能会使你产生退缩的念头。”
王楚钦仿佛看见了母亲满眼的温情和泪水,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他望子成龙的深深期望。
在河北基地训练队里,王楚钦练得非常刻苦。妈妈也不远千里常来看他,鼓励和安慰他。
2010年,年仅10岁的王楚钦参加了北京什刹海体校的少儿乒乓球比赛。他的天赋和潜力再一次被北京队教练关亮一眼相中。
关亮教练将他带到北京队,王楚钦进行了更加系统和专业的训练。这时的马龙是北京乒乓球队的队长。一天在北京队训练的马龙,注意到队里有个新来的小男孩目不转睛地盯着他。训练结束后,马龙走过去询问,得知小男孩叫王楚钦,一直把他当作偶像。马龙笑称这孩子眼光不错,还开玩笑说以后若王楚钦进了国家队会好好关照他。
自那以后,王楚钦就像马龙的一个小跟班,每天跟在前辈马龙身后,学习他的精湛技术和比赛经验,学习他的谦逊温暖和坚韧刻苦,学习他的团队精神和人性魅力,从他身上汲取力量和智慧。
王楚钦也仿佛被马龙的话点燃了斗志,他突然间长大了,认识到自己不应该再做那个贪玩的孩子,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更加刻苦用功训练。
王楚钦爸爸说,2012 年,“他知道自己上进了,晚上不出去玩了。”
2013 年,厚积薄发的王楚钦一举夺得全国少年乒乓球锦标赛单打和团体双料冠军,成功迈进了国少队的大门。2015年12月,王楚钦进了国家一队。从此开始了他精彩的国乒生涯。
在北京队,王楚钦还遇到了开启自己成功之门的吴敬平教练。吴教练对他说:“我马上退休了,就在这一年,尽可能把你培养成世界冠军。”
吴教练的激励和用心培养,加上王楚钦付出的辛勤汗水,2018年,王楚钦不负所望在世乒赛选拔赛中打出了第二的好成绩,并随队出征获得乒乓球世乒赛团体冠军。王楚钦也一战成名,从此走进大众视野。
2024年奥运会单打失利后,王楚钦曾陷入自我怀疑,甚至一度对训练和比赛的意义产生困惑。但在教练王皓、肖战等人的开导下,他逐渐学会接受不完美,将注意力从“证明自己”转向“享受比赛”。
巴黎奥运会上王楚钦的球拍意外被踩断,王楚钦情绪异常激动,肖指导担心弟子情绪失控,紧紧地抱住血气方刚的王楚钦。
这时,身旁相对冷静的孙颖莎,一边不慌不忙地穿衣服,一边和声细语却又无比坚定地对王楚钦说:“头抬起来,别让别人说你沉不住气,有镜头,你别让人看见。”
简简单单几句话,却好似有魔力一般,让王楚钦处于爆发边缘的情绪很快稳定下来,然后按照莎莎的话抬起头,开始去收拾东西。
随后,莎莎用手轻抚了一下她的“头哥”,提醒他:“一会还有发布会,”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莎莎的眼睛里虽满是担忧,但语气却是十分的平静。
在去开发布会的途中,莎莎一直陪伴在大头身边,宽慰着他,说拍子坏了没关系,她陪他一起换。
这份多年训练中形成的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的深厚情谊弥足珍贵。对于恋情传闻,孙颖莎在社交媒体上回应,王楚钦是她 “最好的搭档和朋友”。
毕竟,感情是世上最复杂最难解的方程式。谣言止于智者,在一起我们就祝福他们天长地久,分开来我们就祝愿他们各自安好。
王楚钦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开始真没想到能成国家队主力,我感觉人生有时候遇到的人很重要。”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王楚钦从一个打球输了爱哭的小男孩,成长为国乒主力,不仅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天赋,还因为他有幸遇到了对的人。包括他的乒乓球人生中的每一位教练、老师、队友等等,更有对他寄予厚望的父母。
2025年德班世乒赛,“莎头”组合将再一次联袂出征。因为他们是混双世界第一,绝代双骄无人可替,国家乒乓球队还需要他们继续为国争光。
希望王楚钦在今后的人生中能够永远相遇良人,助力他的乒乓人生取得更多精彩。
荣耀与挑战,在蜕变中强大
巴黎奥运会结束,对一些低级别比赛,很多著名运动员都选择了退赛休息,来缓解备战奥运会期间过度训练的劳乏。
但在备战巴黎奥运的时候,国乒中压力最大、最累的人当属王楚钦和孙颖莎,他们在奥运会结束后,却还在代表国乒四处征战。
王楚钦和孙颖莎在巴黎奥运会肩负着国家队交给他们的使命,那就是一定要夺回在东京奥运会失掉的混双金牌。
在巴黎奥运周期内的,孙颖莎和王楚钦参加的大满贯赛中都是身兼三项,两人都是在确保混双冠军归属之后,才将剩余的精力放在单打上。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中,王楚钦更是身兼四项。
在巴黎奥运会期间,王楚钦和孙颖莎仍然身兼三项,在先进行的混双比赛中,两个人顶着巨大的压力,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苦战,最终在决赛中战胜了朝鲜组合,成功获得了奥运会的混双金牌,这是国乒历史上首枚奥运会混双金牌!
为了这枚奥运会混双金牌,王楚钦和孙颖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两个人每天晚睡早起,天不亮就到训练馆,晚上加练到场馆熄灯,在备战日子里成了常态。他们把最多的精力都放在了混双的训练中,余下的时间才进行单打的训练!
两人在单打失利之后,在后面的团体赛中,表现都非常出色。
孙颖莎在团体比赛中始终担任第一单打,面对的都是对方最强的选手,而王楚钦在后面的团体比赛中始终身兼男双和男单两个项目,最终两个人以不输一场的成绩,帮助国乒成功卫冕团体冠军。
可以说,在备战巴黎奥运的过程中,付出最多的、最劳累的是王楚钦和孙颖莎。可是他俩再苦再累,却从没听说他们有过抱怨,依然尽职尽责的圆满完成国乒队交给他们的比赛任务!
自巴黎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32强赛不敌世界排名第26的瑞典选手莫雷加德后,王楚钦出现状态起伏,很长一段时间连续输掉多场比赛!
2024年9月WTT澳门冠军赛男单半决赛中,王楚钦被国乒新生代球员林诗栋逆转。
2025年2月WTT新加坡大满贯赛半决赛中,王楚钦惜败于梁靖崑。同时,林诗栋世界排名超越王楚钦,成为新的世界第一名。
2025年4月,在国际乒联单打世界杯半决赛中,王楚钦不敌巴西选手雨果,没能进入决赛。
网络上,有人同情他的遭遇,还有很多人对他的失利冷嘲热讽。王楚钦面对的不仅是比赛的失利,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和质疑。他是一个年轻的运动员,要承受如此巨大的舆论压力,这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体育运动如同战场,没有常胜将军。
乒乓球运动有其独具一格的技术特点,球员的打法容易被研究针对,作为国乒新一代领军人物,王楚钦的技术特点是被外协研究最多的队员之一。
同时,因为赛制规则限制,在队员水平接近的情况下,相较于其他体育运动,乒乓球比赛的胜负几率偶然性很大。
除非运动员的能力达到超高水平的“六边形”战士级别,否则在互相研究针对中,胜负关系经常出现此消彼长。在胜利、失败、再胜利中循环,推动乒乓球运动水平不断上升。
所以不能以一次失利或一个阶段状态的低迷,来定义一个运动员。从总体上看,王楚钦仍然具备国乒现阶段领军人物的实力。
有人说:国乒中王楚钦的打法最先进,他的打法极具侵略性。
王楚钦身高臂长,步伐灵活,以左手横板弧圈结合快攻为主,技术全面且细腻,发球旋转变化莫测,前三板落点刁钻难防,正反手衔接流畅,中远台对拉能力出色。被认为是国乒传统技术的跃升版。
王楚钦获得多项世界冠军。他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获得了男子团体、男单、混双、男双四项冠军;2024年,在巴黎奥运会上获得男子团体、混双两块金牌。
经历奥运会结束后的低谷期,王楚钦在2024年福冈总决赛上以 4 - 0 的战胜日本对手张本智和,缔造了总决赛三连冠的历史;2025年2月王楚钦首次拿到亚洲杯单打冠军;2025年3月在WTT重庆冠军赛中与孙颖莎一起夺得男女单打冠军。这些不仅是对他乒乓球职业生涯的重大肯定,更标志着他以 “我回来了,未完待续” 状态再次回到了乒乓球象牙塔的中心。
新的奥运周期开始,王楚钦作为新一代领军人物,面临来自多方挑战。有人说乒乓球运动已经进入“速度+力量”的新纪元,反手直线绝杀标志着乒乓球运动不再是单纯的技巧比拼,而是体能、技术、心理与科技的全面战争。
国际乒联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男子单打前10名选手中,林诗栋、张本智和、小勒布伦三人,正在用平均时速98公里的反手爆冲和0.25秒的连续进攻节奏,重新定义乒乓球的竞技边界。
有人说林诗栋是传统和创新的完美结合,他的打法更现代,更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有人说,王楚钦的打法更稳健,更适合大赛。
其实,现代乒乓球技术没有绝对的先进与否,只有适不适合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打法,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左手从来不是枷锁,希望王楚钦能继续努力,突破创新,不断超越自我。在WTT蒙彼利埃冠军赛中,王楚钦的正手爆冲,时速高达102公里,直接将乒乓球运动带入“超高速时代”。而其正手连续进攻衔接速度达到0.28秒/板,创造了WTT赛事历史纪录。这种“以暴制暴”的打法,在半决赛对阵张本智和时,彻底摧毁了日本选手的防守体系。场边的解说员惊呼:“这已经不是乒乓球,而是一场三维空间的立体战争。”
4月2日,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2025年硕士拟录取名单公布,看到名单的网友瞬间炸裂了:王楚钦的名字赫然列在其中,他以总成绩86分被录取为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
2024年10月28日,北京市体育局官网发布《北京市先农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2024年公开招聘拟聘用人员公示》。其中,王楚钦被聘用为北京市先农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乒乓球队运动员岗,属于正式事业编制。
年纪轻轻的王楚钦,已有无数世界冠军的头衔也没有让他停下上进的脚步,现在又考研考编双双上岸,妥妥的人生赢家。
网友直呼“真牛”,也有网友评论说,“他赢得的不仅是奥运金牌,更是对未来的主动权。”
全网热议,有人膜拜也有人质疑。
有网友酸溜溜地留言:“86分也不算多高吧,北大这门槛是不是有点水分?”毕竟能一边打球一边考研,还能上岸北大,他是怎么兼顾的?
一个职业运动员,训练强度那么大,比赛日程那么满,哪来的时间啃书备考?“是不是因为他是国乒明星,学校和单位都开了绿灯?”
北大官方透露:王楚钦是以奥运冠军的身份进行申请,北大严格按照奥运冠军相关的政策,单独对他进行考核,成绩符合入学规定,录取过程和前国乒运动员丁宁是一样的。
质疑的人忽略了当应试生用笔尖征服考场时,运动员正用日复一日的辛勤汗水挑战人类极限。教育不是埋没真正的奋斗者,而是用不同的尺子丈量不同形式的拼搏。数学竞赛金牌与奥运金牌同样闪耀,学术成就与专业技能同样精彩。
认识王楚钦的人都知道,“大头”早就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自律和拼劲。他从小就养成的那股不服输的劲头,推动他不断创新前行。王楚钦凭借强大的意志力,白天在训练场挥汗如雨,晚上端起书本认真研读,这种把体育精神注入学术领域的特征,正是顶尖学府看中的复合型人才。
王楚钦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运动员不只是“四肢发达”,只要合理安排时间,一样能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
左手握拍、右手执笔的王楚钦,在球场和考场双双花开,就是现实版的“文武双全”。
他用实力告诉后来者:别给自己设限,人生只要努力不停,就有无数种可能。王楚钦那种从小就不甘平庸的劲头,是年轻人最励志、最应该学习的地方。
王楚钦不是神,他只是一个比别人更愿意付出努力的年轻人。他的故事至少告诉我们,只要肯拼,生活就不会辜负你。
我们相信,王楚钦定会再一次创造属于他的辉煌,不仅在学业、事业上有所成就,更能在世界乒坛续写一代左手名将的传奇。
参考文献:
长春晚报:“大头”5岁就是个冠军苗子——记者对话王楚钦启蒙教练关志国
光明网:初审合格!王楚钦拟被北京大学录取
来源:孔甲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