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室,作为师生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其物理环境的好坏对学校教育有着重要影响。最近,拥有20年教龄的杭州资深班主任,却为教室里的噪音苦恼不已。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戴欣怡
“每天进教室,手表都会警报:噪音分贝太高!”
教室,作为师生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其物理环境的好坏对学校教育有着重要影响。最近,拥有20年教龄的杭州资深班主任,却为教室里的噪音苦恼不已。
意外:杭州班主任突发性耳聋
刘老师在杭州一所小学任教语文,已有20年教龄。刘老师上课一贯声音洪亮,耳聪目明,从没有听力方面问题。
可就在半个月前,刘老师突然出现耳鸣,“耳朵嗡嗡响,学生说话也不太听得清,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教室嘈杂的声响像在耳膜上打鼓,后脑勺也很胀痛。”
一开始,刘老师并没有在意,因为听力下降,她还会下意识拔高嗓门上课。同事们说,办公室隔着一间教室,都能清晰听到刘老师的讲课声。
刚下课的教室
这种症状持续到了第三天,上午大课间结束,刘老师刚带学生上楼,突然感到眩晕恶心,脸色变得惨白。
“我先躺了一会缓过来,再去医院看病。医生诊断是突发性耳聋,最佳治疗时间是发病72小时内,我当时就诊有点迟了。”刘老师说,光是她身边的同事,至少有4个得过突发性耳聋,其中包括刚工作的年轻老师。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听力下降是最主要的症状。目前,突发性耳聋还没有明确找到致病原因。
这学期,刘老师新接手六年级班级,医生判断,刘老师的症状可能与压力大有关。
“幸运的是,打了推针,配了药,目前听力基本恢复,但时不时有耳鸣症状。”复查时医生建议,恢复期要避免嘈杂环境,但刘老师听完无奈苦笑:简直天方夜谭。
警报:教室噪音100分贝以上
刘老师平时佩戴智能手表,环境音量达到90分贝以上,手表会发出警报。基本上一进教室,刘老师的手表就会震动。
对此,她平时并不关注,但听力出现问题后,刘老师留意起环境音量。
智能手表噪音监测记录在刘老师手机上,她一翻手机,诧异地发现:“开学这两个月,环境音量平均值都显示为强,暴露量均值在80分贝左右。只有国庆放假那段时间,显示是在正常范围。”
80分贝是什么概念?根据噪音分级,超过50分贝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分贝以上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发生事故;长期工作或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和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校门口安静道路的室外音量约50分贝
刘老师给记者展示开学以来的分贝数据,双休日与工作日的音量区间,形成鲜明对比——休息日基本没有噪音,工作日每天最高分贝基本超过100,相当于装修电钻的声音。暴露在100分贝以上的环境,即使只是几分钟,也可能导致暂时性听力损失。
工作日与双休日对比,音量明显断层
“教室里分贝100以上时,耳朵都会发痛。”但刘老师表示,作为班主任实在无法避免,“音量发出警报,主要发生在课间。像我课间基本都会去教室,要么批作业,要么和学生谈话,每天至少有4小时和学生待在一起。”
即便记者与刘老师在办公室交谈,下课时间还是要提高音量,不然就会被走廊外学生的笑闹声盖住。
“学生们上课纪律是正常的,课间本来就是他们的输出口,音量高一点也无妨。”刘老师很理解课间教室的热火朝天,“一方面,高年级教室楼层高,每节课下楼玩也不现实,活动范围只有走廊和教室;另一方面,小学高年级学生进入生长发育期,体型、嗓门明显都大了不少,室内还会有回音,老师接收的噪音就更明显。”
“除非课间实在太吵了,影响到其他班级,或者追逐打闹出现危险行为,需要提醒,一般我不会阻止他们下课玩耍。”
刘老师带的班30来个学生,人数其实不算多,“但学生玩嗨了,不自觉会放大音量,尤其是大课间,或者体育课结束回来,我在教室待久了,耳朵都会嗡鸣。”
坚持在教室办公,也是无奈之举:“不光班主任,所有科任老师也都是课后留在教室清作业,与其让学生在办公室进进出出,打扰其他老师办公,不如效率高些,直接在教室面批完毕。”
惊喜:公共空间意识的树立
学生课间放开了玩,与老师有个安静高效的办公环境,两者间真的无解吗?
这两天,刘老师再打开手机上的分贝检测数据,有了惊喜发现:生病后的一周多时间,提示标志由黄转绿,环境音量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近一周环境音量下降,恢复至正常范围
刘老师并没有提及自己的身体状况,但学生们发现,中气十足的刘老师,说话声音变轻了。从副班主任那里,他们得知,刘老师去耳鼻喉科看病了,最近身体不太好。
“我还是跟之前一样,课间留在教室改作业,但学生们开始有意识地控制音量,想玩的孩子也不在教室大吼大叫,而是跑去走廊玩耍。”这一改变,让刘老师觉得意外又窝心,“我才刚带班两个多月,学生们的体贴和细心让我意想不到。”
而且最近,刘老师的手表警报次数明显少了。
采访过程中,记者也多次打开分贝仪测量,校门口安静道路的室外音量约50分贝,正常对话的办公室音量在60-70分贝,学生课间玩耍音量基本在70-80分贝。
教室课间音量基本在70-80分贝
“学生们还是照常进行课间活动,说明在正常声音范围内,他们也可以尽兴地玩。”刘老师说,“他们在教室这个公共场合,控制自己的音量,这也是文明素养的体现。虽然个别学生确实天生嗓门大,但当一个孩子声音放轻了,周围一圈孩子也会压低音量。”
刘老师认为,这或许也是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契机:“学生在教室空间内注重场合,自觉控制音量;老师做好引导,适时提醒;家庭教育也要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教室声环境,应该由师生、家校合力营造。”
健康的校园声环境,宜大也宜小
教室噪音问题,最近被频频提及。
前不久,“小蜜蜂”引发家长质疑——部分老师上课时怕学生听不清,在课堂上佩戴便携式扩音器,由于音量过大或设备产生啸叫等噪音,有家长网上发帖,担心对孩子听力有影响。
记者采访中发现很多老师都或多或少被噪音困扰。一位小学老师说,自己去年也得过突发性耳聋。那天正好其他老师外出,她在教室坐班一整天,耳朵隐隐作痛,当晚就发作了:“记得看病时,医生嘟囔了一句——怎么又是小学老师?这句话印象很深刻。”
而体验过校园开放日的家长也深有感触:孩子们的尖叫声不绝于耳,真心佩服老师的不容易。但也有家长表达担忧:“吵是吵了点,但孩子们本来就活动得少,不应该被限制住。”
学生们课间在走廊外玩耍
首先要明确的是,刘老师突发性耳聋这一病症,成因暂无定论,不应该归咎到学生身上。而后续医生要求静养时,刘老师面临的困境,则是让我们关注的重点。
学校作为教学场所,营造健康声环境,有利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以及乡村居住环境的噪声标准值,白天等效噪声值为55分贝。
但在日常教学中,校园声音环境往往很难达标。校园周边环境噪音、学校广播过大的扩声音量、教室回音等,都会造成嘈杂的校园环境。
学生课间活动的音量也不容忽视。2017年起,杭州市凤凰小学推出“轻声教育”,要求学生在不同场合控制说话音量,张弛有度,这与刘老师提到的学生公共空间意识培养异曲同工。而后续刘老师所带班级的改变,说明学生在正常音量范围内,其实也可以玩得尽兴,不需要“一刀切”禁止学生玩闹。
有家长认为,校园课间就应该充满欢声笑语,教室用来安静学习,下课就走出教室“动起来”。这一设想,也是近期各地各校积极探索之举。秋季学期以来,杭州、宁波、温州、湖州、绍兴、衢州、丽水等地小学延长至“课间15分钟”,让更多孩子走出教室,“激活”课间。
健康的校园声环境,应该宜大宜小,既让老师有个安静高效的办公环境,也能让学生学习时专注,撒欢时尽兴。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