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贞观十七年(643年),弘化公主以唐太宗之女的名义出嫁吐谷浑王诺曷钵,过起“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庐账为室”的游牧生活,两次回朝省亲受到了热烈欢迎。她不仅开辟了唐朝和周边少数民族联姻结盟的先河,还促进了唐与吐谷浑百余年和平安定,成就了一段民族和睦的佳话。
有唐一代近300年的历史中,曾经多次与吐蕃、回纥、乌孙等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结盟。
贞观十七年(643年),弘化公主以唐太宗之女的名义出嫁吐谷浑王诺曷钵,过起“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庐账为室”的游牧生活,两次回朝省亲受到了热烈欢迎。她不仅开辟了唐朝和周边少数民族联姻结盟的先河,还促进了唐与吐谷浑百余年和平安定,成就了一段民族和睦的佳话。
今天,让我们循着弘化公主衣袂飘过的轨迹,触摸在那段岁月中,一位女子用生命和赤诚织就的和平锦缎。
▲弘化公主墓志铭。(图片来源:武威市博物馆)
(一)一场关乎家国的婚姻
弘化公主与吐谷浑王的这场婚姻,其实始于一场刀光剑影后的和解。
吐谷浑原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后从东北迁徙到西北地区。唐朝建立之初,吐谷浑统治着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经常侵扰唐朝边境,袭击来往商旅,累为边患。
贞观九年(635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将军李靖率军攻打吐谷浑,吐谷浑兵败,首领慕容顺率部归唐,成为唐朝属国。
后来,吐谷浑王诺曷钵进朝面圣,一再请求大唐公主下嫁。
唐太宗答应了吐谷浑王诺曷钵的请求,册封一位唐朝宗室女为弘化公主,将她许婚给诺曷钵。
▲弘化公主与诺曷钵雕塑。(图片来源:兰州晨报)
弘化公主深知,这一嫁,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要肩负起“化干戈为玉帛”的国家重任和“永绥边疆”的神圣使命。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即位以后,由于弘化公主出嫁吐谷浑的缘故,立即册封弘化公主丈夫诺曷钵为驸马督尉。
诺曷钵随即也回礼相敬,进献吐谷浑国最好的马种。高宗对弘化公主及驸马诺曷钵恩宠有加,颁诏归还了名马。
此后,唐朝与吐谷浑关系更加亲密。婚后的弘化公主化身为和平使者,以其智慧和仁善拉近了唐与吐谷浑的距离。
▲弘化公主墓出土男仕俑。(图片来源:凉州文化研究)
(二)吴忠二十六载,谱团结赞歌
弘化公主嫁入吐谷浑后,吐谷浑内部虽几经动乱,但始终忠于唐王朝。然而,历史的波澜并未就此停歇。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吐蕃铁骑如黑云压境,吐谷浑国灭。诺曷钵与弘化公主退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开始了漫长的漂泊。
直到咸亨三年(672年)二月,唐高宗一纸诏书,将这支流浪部族安置于鄯州(今青海乐都)。《唐会要》记载:“咸亨三年二月八日,移吐谷浑部落,自凉州徙于鄯州。”
尝尽了漂泊流离之苦的吐谷浑人民,渴望在大唐的保护下过上安稳的日子。但吐谷浑故地一时难以收回,加之鄯州地狭,又有吐蕃的强势打压,吐谷浑部不得不再次踏上迁移之路。
《资治通鉴》记载了这一迁移过程,“吐谷浑畏吐蕃之强,不安其居,又鄯州地狭,寻徙灵州”。
在唐朝的大力支持下,诺曷钵和弘化公主迁居至灵州(今宁夏吴忠市),以其部落置于安乐州(即今吴忠市同心县红城水古城),以诺曷钵任刺史。
▲安乐州地理位置图。(作者摄于吴忠博物馆)
弘化公主在灵州生活了26年,这里也成为了她的第二故乡。因自幼承宫廷训导,知书达理,深谙中原礼教文化,弘化公主也将中原的文明带到了灵州。
弘化公主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彩绘木俑、木马、木驼和丝织品、漆器等随葬器物,这些文物做工精细,纹饰多样,反映了弘化公主在灵州时的社会生活状况,以及她对当地生产生活及文教发展所做的功绩,同时也是研究唐与吐谷浑关系的珍贵实物。
▲(唐)巩县窑白釉瓷壶,武威市弘化公主墓出土。器身无花纹,造型规整、饱满,具有鲜明的唐代风格。(图片来源:甘肃省博物馆)
688年,与弘化公主相濡以沫四十余年的丈夫诺曷钵去世,其子慕容忠继位,66岁的弘化公主继续辅佐慕容忠治理安乐州。
《弘化公主墓志铭》中提到,“万物于是惟新,三光以之再朗”。
在弘化公主的带领下,几代吐谷浑王励精图志,以雄才大略治理安乐州,使古灵州旧貌换新颜,呈现一派勃勃生机,成为远近闻名的“塞北江南”。吐谷浑也逐渐成为大唐在西北的重要屏障。
▲慕容智(弘化公主第三子)墓出土的纸、墨、笔。(图片来源:文博中国公众号)
(三)七旬公主的归宁路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八月,弘化公主向唐高宗“表请入朝”,唐高宗专门遣左骁卫将军鲜于匡济前往迎接。当年十一月,弘化公主第一次回朝,唐高宗热情接见了弘化公主和吐谷浑王诺曷钵。
弘化公主为长子苏度摸末(慕容忠)请婚,唐高宗将金城县主许配给他,并任苏度摸末为左领军卫大将军。长子成婚后,弘化公主又为次子请婚,高宗又让金明县主嫁给弘化公主次子。
由此,吐谷浑王父子三人都成为大唐女婿。这一特殊待遇,既是唐皇基于大唐与吐谷浑友好关系的政治考量,也是对弘化公主贡献的积极回应。
▲慕容智墓墓道璧龛出土的仪仗佣群。(图片来源:甘肃博物馆)
女皇武则天对弘化公主更是特殊恩宠。长寿三年(694年),71岁的女皇武则天迎72岁的弘化公主从灵州二次回朝省亲。
武则天赐姓武氏给弘化公主,改封弘化公主为“西平大长公主”,特别为弘化公主设“归宁之礼”,足见唐王朝对这位和亲公主的重视与礼遇。
圣历元年(698年),弘化公主“寝疾薨于灵州东衙之私第”,享年76岁。
▲武威地区吐谷浑王族墓葬群陵区分布图。(图片来源: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弘化公主去世后,她的子孙后代继续留居在宁夏、甘肃等地,大多数入侍为朝廷侍卫,保家卫国,立功边塞。
弘化公主的长子慕容忠坐镇边关,英勇善战、外御强敌、内安黎庶,使朝廷无西顾之忧,境内各民族安定和平;孙子慕容宣昌勤勉清廉、忠贞奉国,肩负着保境安民的重要使命,因功绩显赫而被封为政乐王;曾孙慕容曦光更是骁勇善战,多次参与平定叛乱,开元十八年(730年)为朔方节度副使,抵御吐蕃进攻,颇有功勋,谱写了一曲赤胆忠心安邦定国的壮丽乐章。
与此同时,吐谷浑王族子孙后代继续与唐朝联姻,继金城县主、金明县主出嫁吐谷浑后,博陵崔氏嫁给了弘化公主之孙慕容宣彻,武则天两个侄孙女武氏被封为太原郡夫人和平阳郡夫人,分别嫁给弘化公主曾孙慕容曦光、慕容威。
唐朝与吐谷浑的联姻推动了吐谷浑持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弘化公主与诺曷钵及其吐谷浑子孙后代在大唐安置下安宁和谐地生活在灵州和安乐州,长达百年。这百年间,唐与吐谷浑的交往交流交融,清楚地昭示着吐谷浑自归唐以后近百年间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历史史实。
千年光阴流转,弘化公主种下的团结之树,已亭亭如盖。当贺兰山的风掠过黄沙古道,让我们在羌笛与秦筝的共鸣中,再次聆听那位大唐女儿的和平心曲,追寻她留在塞北江南上的民族团结之足迹。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