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磊,32岁,南京某机关的公务员,单身,平时工作忙碌,生活规律,朋友圈里常晒健身照和加班夜宵。可最近三天,他却被一场“感冒”折磨得心神不宁:发烧38℃,咳嗽不止,流鼻涕,嗓子像被刀刮。他起初以为是普通感冒,吃了几天连花清瘟,烧却没退,咳嗽还加重了。他越想越怕,
张磊,32岁,南京某机关的公务员,单身,平时工作忙碌,生活规律,朋友圈里常晒健身照和加班夜宵。可最近三天,他却被一场“感冒”折磨得心神不宁:发烧38℃,咳嗽不止,流鼻涕,嗓子像被刀刮。他起初以为是普通感冒,吃了几天连花清瘟,烧却没退,咳嗽还加重了。他越想越怕,脑子里全是“新冠”的阴影。这天,他在网上搜症状,刷到一篇热文:“发烧咳嗽别拖,可能是肺炎甚至更严重!”文章说,持续高烧和咳嗽可能是肺部感染,拖延可能致命。张磊吓得心跳加速,赶紧跟母亲打电话:“妈,我烧了三天,咳得厉害,不会是新冠吧?我得去医院!”母亲急得声音都抖了,催他立刻去市人民医院。
在呼吸科门诊,接待张磊的是一位四十出头的女医生,姓王,戴一副金边眼镜,语气沉稳却透着关切。张磊一坐下,额头冒汗,语气急切:“王医生,我发烧三天,咳得胸口疼,吃了连花清瘟没用。我怕是新冠,或者肺出大问题!我还年轻,不想出事!”他声音带着颤,作为一个从没生过大病的年轻人,他最怕“新冠”或“肺病”毁了健康和未来。
王医生点点头,拿出一张病历本,边记边问:“张先生,别急,咱们一步步来。你发烧几天了?具体症状咋样?有没有头痛、肌肉酸痛?最近去过哪儿?接触过啥人?平时身体咋样?”张磊挠挠头,老实答道:发烧三天,38℃以上,咳嗽加重,流鼻涕,嗓子痛,无头痛,肌肉有点酸,居家隔离没出门,平时身体好,偶尔健身,最近一个月没去过高风险地区。
王医生语气温和却严肃:“张先生,你的症状可能是肺部感染,但得排除新冠和其他疾病。咱们先做核酸检测、肺部CT和血常规,摸清底细。”她安排了新冠核酸检测、胸部CT、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检查,还叮嘱张磊戴好口罩,注意休息。她特别说:“检查结果出来前,别自己乱吃药。网上那些‘感冒吃消炎药’的说法,不靠谱。”张磊点点头,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脑子里全是“新冠”“肺炎”的阴影。
当天下午,核酸结果阴性,张磊松了口气,但王医生仍谨慎:“阴性是好消息,但假阴性可能存在。你的CT和血常规结果得看看。”她翻开CT报告,眉头紧锁:双肺弥漫性毛玻璃样阴影,伴湿啰音,提示严重肺炎。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偏低,血红蛋白略低,CRP和PCT升高,提示感染,但白细胞下降不符合典型新冠特征。
张磊一听“严重肺炎”,脸都白了:“王医生,肺炎严重吗?我会不会是新冠?还是别的病?我还想多活几年!”他声音发抖,想到母亲担忧的眼神,心像被针扎。
王医生安慰道:“别慌,肺炎常见,治得好。你的白细胞低有点奇怪,新冠可能性低,但得再做一次核酸,排除其他感染。”她安排第二次核酸检测、细菌培养、结核分枝杆菌(TB)检查,并决定住院观察。她叮嘱:“住院后咱们会给你消炎药和支持治疗,别担心。”
当晚,张磊办理住院手续,住进隔离病房。护士小李,一位二十多岁的姑娘,动作麻利,语气温和:“张先生,我帮你量体温、挂液体,放松点,医生会查清病因。”张磊红着脸点点头,强挤出笑容:“谢谢护士,我就是怕新冠,拖累家人。”
第二天,王医生和呼吸科主任周教授查房。张磊第二次核酸仍是阴性,结核检查(PPD)阴性,排除肺结核。周教授翻看CT和血常规,皱眉道:“白细胞低,进展快,不像普通肺炎。查过免疫四项了吗?”
王医生一愣,看向管床医生小赵,一个三十出头的住院医。小赵脸红了,低声道:“那天病人多,忘了开免疫四项……”王医生瞪了他一眼,语气严肃:“免疫四项是住院必查!赶紧补上!”小赵赶紧安排护士抽血,送检乙肝、丙肝、梅毒和艾滋病(HIV)四项。
周教授走到张磊床边,仔细检查,发现他口腔有多个溃疡,边缘红肿。他问:“这些溃疡多久了?”张磊挠头:“一两周吧,一直没好。”周教授眼神一沉,又问:“最近一次性生活是啥时候?有无防护?”
张磊愣了,脸红得像番茄:“这……一个多月前吧,网上认识的,没用套,她说没事。”周教授点点头,语气平静:“别隐瞒,这对诊断很重要。”他拉上王医生,径直走向血液科。
血液科化验结果很快出来:HIV抗体阳性。张磊确诊艾滋病(HIV感染)。周教授脸色铁青,找到小赵,语气严厉:“你怎么搞的?免疫四项是基本检查!HIV阳性病人住院三天,你没查,害得医护暴露风险!万一职业暴露,谁负责?”小赵低头不语,脸白得像纸。王医生也心有余悸:“我疏忽了,没及时复核检查单,幸好没出大事。”
王医生回到病房,把结果告诉张磊。她语气沉重:“张先生,你的肺炎是HIV引起的,免疫力下降导致感染加重。咱们会把你转到传染病医院,那里有专业治疗。”张磊呆住了,声音颤抖:“艾滋病?我咋可能得这个?我不信!”他眼眶红了,双手捂脸,崩溃大哭。
王医生握住他的手,语气坚定:“张先生,我知道这很难接受,但现在发现能救命。传染病医院会给你抗病毒治疗,控制病情。你还年轻,能活得好。”张磊哽咽:“我妈还等着我结婚,我咋跟她说……”王医生轻拍他的肩:“一步步来,咱们先治病。你妈更希望你健康。”
当天下午,张磊转到南京市传染病医院。传染病科的李医生接诊,安排抗HIV治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并继续抗感染治疗。住院一周后,张磊的烧退了,咳嗽减轻,口腔溃疡开始愈合。李医生鼓励他:“你的CD4细胞计数偏低,但治疗及时,免疫能恢复。坚持吃药,能正常生活。”
张磊渐渐接受现实,开始在病友群交流,了解HIV管理。“王医生,谢谢您查清我的病。我现在吃药,精神好多了。以后一定洁身自爱。”王医生回复:“张先生,你很勇敢。好好治,未来还长!”
王医生和团队按职业暴露流程,服用了28天的HIV阻断药,定期检测,幸无感染。小赵在科室会上检讨:“我疏忽了免疫四项,差点害了同事和患者。我会牢记教训。”周教授语重心长:“医生不能有侥幸心理,免疫四项是防线,漏查就是失职。”
王医生也在日记里写道:“张磊的病例让我警醒,医生的疏忽可能致命。患者的勇气和信任,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王医生结合张磊的病例,详细讲解了免疫四项的重要性和HIV的防治,语言通俗,像在讲一个关于健康的探秘故事。
1. 免疫四项是啥?为啥不能漏?
“张先生,你的HIV漏查,提醒我们免疫四项多关键。”王医生拿出一张化验单,“免疫四项是查乙肝、丙肝、梅毒和艾滋病(HIV)的血清学检测,住院必查。《中华传染病杂志》2021年指南显示,免疫四项筛查能发现90%的传染病患者。”
“漏查后果严重。”王医生语气严肃,“HIV患者免疫低,易得重症肺炎或癌症。《柳叶刀》2021年数据,全球3700万HIV感染者,20%不知情。医护若暴露,感染风险达0.3%(《美国感染控制杂志》2021年)。你的病例,幸好及时发现。”
2. HIV的“隐秘面纱”:初期像感冒
“HIV初期像感冒,容易被忽视。”王医生翻出一张病毒进程图,“感染2-4周后,70%患者有发烧、咳嗽、溃疡等‘血清病’症状,持续1-2周。《中华艾滋病杂志》2021年研究显示,80%的患者误以为是感冒。你的发烧和溃疡,就是信号。”
“潜伏期可达数年。”王医生说,“HIV破坏CD4细胞,免疫崩溃后,肺炎、结核、癌症高发。《美国医学会杂志》2021年数据,晚期HIV患者,50%死于感染。你的肺炎是免疫低的后果,发现早是救命。”
3. HIV的传播:高危行为是主因
“张先生,你的HIV来自不安全性行为。”王医生语气谨慎,“HIV主要通过3种途径传播:
性行为:无套性行为感染风险高,肛交风险达1.4%,阴道性交0.08%(《柳叶刀》2021年)。血液:共用针头或输血,风险达90%(《美国感染病学会》2021年)。母婴:未治疗的HIV孕妇,30%传给胎儿(《中华妇产科杂志》2021年)。”“你的病例提醒大家,网上约会要谨慎。”王医生说,“戴套降低99%的感染风险(《美国性病研究杂志》2021年)。”
4. HIV的防治:4大金钥匙
“张先生,HIV能控,活得长。”王医生语气坚定,“记住4个金钥匙:
早期检测:高危人群每年查HIV,早期发现治愈率高。《中华传染病杂志》2021年指南,90%早期患者存活20年以上。抗病毒治疗:HAART抑制病毒,恢复免疫。《柳叶刀》2021年研究,规范治疗患者,寿命接近正常人。安全行为:每次性行为用避孕套,拒绝毒品。《美国公共卫生杂志》2021年显示,安全行为降低80%的感染率。心理支持:加入病友群,缓解焦虑。《中华精神科杂志》2021年研究,心理干预降低50%的抑郁风险。”世界卫生组织(WHO)的HIV防治指南建议,综合管理可将HIV传播风险降低90%。《中华艾滋病杂志》2021年报告,规范治疗的HIV患者,80%能控制病毒载量至检测不到。
“你的HIV能控,32岁还年轻。”王医生说,“治好病,未来你都能跑马拉松!”
从崩溃到希望张磊出院后,定期复查,CD4细胞计数升至400(正常200-1200),病毒载量检测不到。他开始健身,戒掉夜生活,母亲也渐渐接受现实,陪他看病。他在病友群分享:“HIV不是绝症,我现在工作生活都正常。谢谢王医生让我重生。”
王医生常拿张磊的故事鼓励患者:“HIV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查不治。免疫四项是救命网,漏不得。”她感慨:“医生的职责是查病,患者的信任是最大的回报。”
张磊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免疫四项的至关重要和HIV的隐秘危害。发烧、咳嗽、溃疡,这些“感冒”症状可能是致命信号,忽视它们,可能让病情失控。及时检测、规范治疗、安全行为,是健康的防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HIV防治报告,全球90%的HIV患者若及时治疗,能正常生活。《中华传染病杂志》2021年指出,免疫四项筛查可将医护暴露风险降低95%。
来源:健康日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