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8岁的东北小伙杜克,是一名环球旅游博主,靠拍摄旅游见闻为生,可耕耘两年多时间,粉丝数才2万余人,收入微薄。
文 | 有书湘湘
28岁的东北小伙杜克,是一名环球旅游博主,靠拍摄旅游见闻为生,可耕耘两年多时间,粉丝数才2万余人,收入微薄。
2024年6月,杜克来到了孟加拉首都达卡,想找位车夫带他去看当地大学的校园。
可因为大部分车夫都不会英语,无法交流。
正在他无奈时,一位皮肤黝黑,笑起来露出一口白牙的三轮车夫停在他面前,操着流利的英语问他:
“你要用车吗?”
大喜过望的杜克,以20分钟6块钱的价格,上了这位车夫的车。
彼时的杜克没想到,这场普通的相遇,竟会让自己7天涨粉200多万,直播间嘉年华收到手软。
这位被杜克称为“一哥”的三轮车夫,与杜克同龄。
作为孟加拉30万底层人力车夫的一员,他每天要蹬13小时的三轮车,时薪却不足4元,还要养一大家子。
但贫困的生活却没击倒乐观的一哥,他没钱读书,却通过街边的广告牌和广播,自学了英语。
途中,一哥自觉地担任地导游的角色,热情地向杜克介绍风土人情。
烈日下,他执意为杜克打伞遮阳,替杜克向摊贩讨价还价,甚至挺起瘦弱身躯帮杜克阻挡他人的冒犯。
他的真诚和善良,令杜克深受感动。
于是,杜克决定雇他为自己的导游,并打算请一哥吃一顿肯德基,以表感谢。
没想到,一哥却连连摆手:
“那是富人去的地方,我们穷人不能进去。”
这句轻描淡写的话,揭开了孟加拉残酷的阶级划分。
历史上的孟加拉,曾是莫卧儿帝国的富饶省份,却在18世纪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后来印巴分治,孟加拉被一分为二,东西两地分别归属印度和巴基斯坦。
直到1971年孟加拉独立战争胜利后,这个饱经沧桑的国家才重获新生。
尽管孟加拉88%的人口为穆斯林,但种姓制度的残余仍深刻影响社会结构。
比如像达利特这种低种姓群体,大都只能从事人力车夫、清洁工这种低收入工作,很多场所禁止他们进入。
肯德基这种在国内属于平民化的快餐店,对于“一哥”们来说,却是不可跨越的阶级鸿沟。
即便饱受不公平待遇,杜克却发现一哥非常爱国,对自己的祖国抱有极大的信心。
那是杜克来到孟加拉的第三天,此时他已与一哥成为了朋友。
一哥决定带杜克回家。
他们穿过尘土飞扬的街道,拥挤的人群,逼仄的小巷,最后来到一间暗无天日,角落长着青苔的屋子。
这里就是一哥的“家”,里面住着几十名男子,都是像一哥这样来自农村的底层人民。
屋里别说家具,连床被子都没有,大家只能躺坐在地上。
可身处这潮湿阴暗的屋子里,一哥却乐观地跟杜克说:
“跟你们相比,我们国家很落后,但我们在努力发展,这需要点时间,100年,200年……
我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请等着我们。”
这段话让杜克眼眶酸胀,久久不能忘怀。
他仿佛看到在几十年前,中国也有这样一群人,筚路蓝缕,满怀赤诚。
拜访结束,杜克本想打车回去,可一哥不放心,执意蹬着三轮车,将他送回酒店。
杜克看着面前这个卖力蹬车的瘦弱身躯,决定为他做点什么。
他发现一哥虽然每天卖力工作,可却连一部手机都买不起。
最心酸的是,在为杜克当导游期间,一哥无法通过电话联系杜克,只能每天早早到酒店楼下守候。
不管杜克何时走出酒店,都能看到一哥蹲守的身影,问他什么时候来的,一哥总是憨憨一笑,说只等了十来分钟,生怕杜克内疚。
于是,在孟加拉待的第四天,杜克为一哥准备了一个惊喜——一部崭新的手机。
一哥激动得像个孩子,一遍遍说着:
“我爱你,我爱中国,我爱你们。”
这两个来自不同国度的同龄人,短短几天时间,成为了莫逆之交。
他们还不知道,命运的转折即将开始。
两个月后,杜克再次回到孟加拉的首都达卡,准备拜访他的好兄弟一哥时,却听到了一个令他难过的消息。
原来一哥在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下,身体出了问题,不得不返回老家博古拉,那是杜克从未听过的偏远地方。
如果包车过去,大约需要8000塔卡,折合人民币400多块。
囊中羞涩的杜克,毅然决定坐大巴去。
万万没想到,此去的路程不仅遥远,还充满了危险。
当时的孟加拉,因为政府决定恢复“公务员配额”政策,遭遇民众大规模的抗议。
公务员配额意味着56%的公务员岗位,需要留给特定群体。
而孟加拉民众本就因失业率过高而心生不满,这个政策更是令他们忍无可忍。
于是由达卡大学生发起的抗议活动迅速蔓延全国。
当杜克所在的大巴路过一个小城市时,就遭遇到了其中一次激烈对抗。
身边的当地人阻止杜克拍摄,甚至有人用不怀好意的目光打量着他。
即便杜克已经环球旅游几年,经历过各种突发事件,但此刻依旧直冒冷汗,幸好最后有惊无险。
而一哥得知他的到来,也担心得一宿没睡,隔一小时便给杜克打一次电话。
等身心俱疲的杜克,千里迢迢赶到一哥的老家时,一哥的变化让他心疼。
当初那个积极乐观,眼神熠熠生辉的青年,此刻形容消瘦,眼里也失去了光彩。
杜克才知道,一哥患的是慢性胆囊炎,这个病虽然不严重,但需要坚持吃药,且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
这意味着一哥将失去赖以谋生的工作。
但坚强如一哥,拖着病体,说出了马云那句名言: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
他勉励杜克继续坚持自己的梦想。
一哥告诉杜克,成功不是从1跳到10,而是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
眼看一哥已身处绝境,却依旧鼓励自己,杜克再也忍不住,他决定帮助一哥。
虽然他当时卡里只剩一万二,但还是咬牙掏出了5000块人民币,为一哥买了一部电动三轮车。
起初一哥坚决推辞,最终在杜克坚持下接受了这份馈赠。
当两人坐上疾驰的电动车时,忍不住开怀大笑起来,他们知道,美好的后天终将到来。
新车让一哥的收入翻了3倍,这个底层青年也终于实现了阶级跨越。
曾经的他走进肯德基、医院,就会被暴力驱赶。
如今的他,能堂堂正正地走进这些场所,再也不用担心被呵斥,被驱赶。
今年3月9日,杜克发布的视频终章里,一哥主动邀请杜克吃肯德基,469万点赞涌向这个“从施舍到尊严”的闭环。
网友将这段经历比作孟加拉版《绿皮书》,而一哥的命运更让人想起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
不同的是,这次故事有了温暖的结局。
曾经因阶级固化蜷缩在命运角落的一哥,如今用他的三轮车载着全家向更好的生活驶去。
而杜克也因一哥,短短一周全网涨粉超207万,单条视频播放量破亿,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
他们的故事,证明了在这个算法统治的时代,真诚与善意依然是穿透流量的最强密钥。
正如那条百万点赞的评论所说:
“我们追捧的从来不是完美人设,而是人性最本真的微光。”
来源: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