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县:她在田间“一破一立”种出新“神话”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4 19:21 2

摘要:“妹子呀,我们这里祖辈世代只能种一季水稻,你要打破常规种双季稻那是讲‘神话’。”家住安仁县洋际乡猴昙仙村80多岁的龙大爷“苦口婆心”劝导村党总支部女书记张华华。

红网时刻新闻4月24日郴州讯(通讯员 何炳文)“妹子呀,我们这里祖辈世代只能种一季水稻,你要打破常规种双季稻那是讲‘神话’。”家住安仁县洋际乡猴昙仙村80多岁的龙大爷“苦口婆心”劝导村党总支部女书记张华华。

龙大爷摆出的理由是:“我们村四面环山,日照时间短,田土温度低,再加上灌溉的是山泉水,不具备种双季稻的条件。正是被传统‘神话’束缚着,当地农民都长期只种一季中稻。谁也不愿意去冒险种双季稻,以免‘劳民伤财’。”

当听到张华华要打破神话,租田种植双季稻讯息后,当地人有的摇头疑惑,有的敬佩点赞,有的等待观望。

然而,40岁的张华华于去年底走马上任村党总支部书记后,就认定:单季变双季,要靠“良种+良法”补短板,这也是她通过走访调研邻村后得出的一个“底气”结论。近几年来,洋际乡党委政府根据山区地理环境和气候,由乡财政出钱购买“团子谷”品种,免费发送给7个村农民推广种植,因该品种生产周期只需102天,比杂交稻缩短38天,又抗低温、抗病虫害等优势适宜洋际乡地理气候而大获成功。据农民测产,亩产粮食达1200斤——1400斤,广东客商上门收购,价格高达145元/100斤,让农民尝到了甜头,看到奔头。

充满信心的张华华说干就干。她把岭下组、库上组、桥头组150亩水田流转承包种双季稻。为了抢农时不误春耕生产,她把在外地搞水电安装的爱人请回来“当帮手”,62岁的父亲“当顾问”。田块小、冷浸田,大型拖拉机进不去,她便花了7000多元购买一台小型犁田机。摆开爱人犁田,她施肥料,父亲刨田埂的战场。100斤一包的肥料她扛在肩上行走在田间小路上,最远的田要走一公里远。每亩打肥料30斤至40斤,她来来回回一身汗水一身泥水扛肥施肥5000多公斤,累得腰酸背痛时,她坐在田埂上歇一会继续干。

浸种催芽是关键。对于没有经验的张华华来说,既是学习,又是考验。她白天忙碌抓全村落实烤烟移栽面积300多亩、早稻种植面积300多亩。晚上便和爱人一边烧水浸种,一边淘筛空壳种谷。经过精挑细选淘掉600余斤空壳种子,面对缺口,她急得一晚上没睡,到处打听谁家有没有“团子谷”种子卖。直到天刚亮才从邻近的桐岗村一个种粮大户家里买回种子,确保了清明期间150亩早稻全部又好又快直播到位。

功夫不负吃苦人。早稻禾苗沐着阳光,长得杆粗叶绿,整齐均匀,郁郁葱葱。而她白嫩的脸庞晒黑了,脱皮了。她的“示范田”如春风化雨落到农民心里,催生出10多户农民也跟着翻田干起来了,从山上到山下的水田几乎都种好了早稻。近眺远望连片的梯田勃发生机,景色醉人。

“要依托该村是安仁古代‘八景’之一的优势,挖掘该村丰厚的神农文化底蕴,争取在县、乡镇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把田间古道和古渠修复好,使其与双季稻、生态林相融一体,拉动乡村游、体验游、骑行游产业发展,给‘富民村强’目标注入新动能,续写攻坚突破、敢为人先、端牢饭碗的‘新神话’。”迈出坚实第一步的张华华,又萌发了要把猴昙村打造成“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先进村战略构想。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