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全球芯片巨头德州仪器的一场电话会,让不少关注半导体行业的网友捏了把汗——“中国收入占近两成,关税两周可能变三次,最大对手竟是中国本土企业”,这些关键词像石子投入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最近,全球芯片巨头德州仪器的一场电话会,让不少关注半导体行业的网友捏了把汗——“中国收入占近两成,关税两周可能变三次,最大对手竟是中国本土企业”,这些关键词像石子投入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作为全球模拟芯片的“老大哥”,德州仪器的每一句“真心话”,都藏着半导体行业的暗潮涌动。
电话会里最扎眼的数字,是“中国收入占总收入的19%-20%”。
换句话说,德州仪器每赚5块钱,就有1块来自中国市场。
这个比例不算低,但背后的滋味却复杂得很。
一方面,中国是TI的“服务重镇”——他们不仅在中国设远程工厂、大型设施,还通过寄售、贴近制造工厂等方式深度绑定客户,这种“贴身服务”模式已经跑了很多年。
可另一方面,关税成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电话会里提到“关税接下来两周可能变三次”,这种不确定性让企业和客户都头疼:今天卖100块的芯片,明天可能因为关税涨成134块,谁还敢随便下单?
更关键的是,TI的制造布局被“卡”在了原产地规则上。
参考近期行业动态,中国对芯片原产地的认定以“晶圆流片地”为准,而TI的核心产能集中在美国本土(达拉斯、谢尔曼等工厂),大部分模拟芯片、电源管理IC都产自这里。
如果中国对美国原产芯片加征34%关税,TI的产品价格必然水涨船高,这对中国客户来说,相当于“被迫多花钱买同样的东西”。
电话会里那句“在中国77吉赫兹芯片的最大竞争对手是本土企业”,让网友直呼“解气”。
要知道,77GHz芯片是汽车雷达的核心部件,技术门槛极高,以前几乎被TI、ADI等美企垄断。
现在中国企业能在这个“高精尖”领域正面硬刚,背后是国产半导体的集体突围。
看看身边的例子:圣邦股份在模拟芯片领域越跑越快,思瑞浦本周股价涨近三成,兆易创新、中颖电子在MCU(微控制器)赛道加速超车……这些企业的成长,刚好撞上了关税带来的“时间窗口”。
因为TI、ADI的美国原产芯片涨价后,中国客户自然会转向性价比更高的国产替代——毕竟,电源管理、信号转换这些模拟芯片,国产和进口的差距已经不大了。
不过,热闹背后也有冷静的声音。
有专家提醒,芯片设计不是“搭积木”,从研发到量产要12-18个月,里面的“技术门道”(Know How)需要时间沉淀。
比如做一颗稳定的电源管理芯片,得反复测试不同温度、电压下的性能,这些经验不是靠“抄作业”能得来的。
所以,国产替代不是“捡漏”,而是真刀真枪的技术赛跑。
德州仪器的电话会,其实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半导体行业的新趋势——全球化分工在动摇,但自主可控在加速。
对TI这样的外企来说,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产能布局:虽然在中国、日本、德国有晶圆厂,但这些工厂的成本效益不如美国的300毫米大厂;想转移产能?
又得权衡关税、客户需求和供应链稳定性。
而对中国企业来说,关税压力反而成了“催化剂”——以前客户可能因为“惯性”选进口芯片,现在价格涨了、交货不稳了,反而愿意给国产芯片“试错机会”,这对技术迭代、市场验证太重要了。
站在普通网友的角度,我们既为“中国芯”的进步自豪,也能理解行业的不易。
毕竟,从“能用”到“好用”,从“替代”到“引领”,需要的是耐心和积累。
就像种一棵树,今天看到的花开,是昨天埋下的种子在发力。
这场由关税引发的“芯片局”,最终会走向何方?
或许答案藏在每一家中国半导体企业的实验室里,在每一次产品测试的数据里,也在每一个客户选择国产芯片的信任里。
当“中国芯”不仅能“接得住”关税带来的机会,更能“站得稳”技术的高地,那才是真正的“破局”。
来源:慕灵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