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飞造中国最强“超脑”:1小时运算量相当于全世界70亿人工作1万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4 20:30 3

摘要:谁也没想到,这个农村孩子日后会成为中国超级计算机领域的领军人物,带领团队让“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从世界质疑走向全球认可。

1979年,孟祥飞出生在山东临沂的一个小村庄。

谁也没想到,这个农村孩子日后会成为中国超级计算机领域的领军人物,带领团队让“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从世界质疑走向全球认可。

他的故事,要从一次留学经历说起。

2007年,正在南开大学攻读博士的孟祥飞遇到了科研瓶颈——国内没有足够强大的计算平台支持他的研究。

他不得不前往美国,借助国外的超级计算机完成课题。

在美国,他亲眼目睹了中美科研条件的巨大差距。

“那时候,国内连像样的超算平台都很少,而美国一所普通大学都有自己的超级计算机。”

更让他触动的是,在美国取得的科研成果,只能贴上“美国标签”。

“再优秀的成果,也不是中国的。”

2008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回国。

恰逢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筹建,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个刚刚起步的团队。

等待他的,不是高端的实验室,而是毛坯房、裸露的电缆和成吨重的机柜。

“我们连办公室都没有,大家从改造机房、安装电缆开始干起。”

他和团队一起,用肩膀扛起一个个上吨重的机柜,躺在地上接通信线路,一干就是几个小时。

夏天,机房温度逼近40度,蚊子肆虐,他们连空调都没有。

累了,就躺在装服务器的纸箱上睡一会儿。

7个月后,“天河一号”成功运行。

在国外,同样的工作量通常需要12到18个月。

2010年,“天河一号”以每秒2570万亿次的运算速度,登顶全球超算500强榜首。

消息传来,团队欢呼雀跃,但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中国就是造了一台为排名的大型游戏机!”

国外专家认为,光有速度没用,关键要看能否真正应用到科研和产业中。

孟祥飞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他向领导立下军令状:“搞不好‘天河一号’应用,我卷铺盖走人!”

第一个难题很快出现。

一个国际通用的药物研发软件无法在“天河”上运行。

几十万行代码,要找出问题所在,如同大海捞针。

孟祥飞白天调试机器,晚上一个人“刷夜”排查。

20多天,上万次测试,他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变量上找到了问题。

这个突破,为“天河”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打开了大门。

随后,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国际聚变能源开发计划(ITER)项目、中国首个高分辨率雾霾预报平台、自主石油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系统……

“天河”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从航空航天到基因科技,从新能源到新材料。

如今,“天河”每天运行的计算任务超过15000项,是欧美超算中心的两到三倍。

高峰时期,科研团队甚至需要排队等待算力资源。

截至2024年,“天河”已支撑国家重大项目超过4000项,服务企业超8000家。

在新冠疫情期间,孟祥飞团队仅用两周时间,就研发出全球首个新冠智能影像辅助诊断系统,为200多家医疗机构提供服务。

他们还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了中药对抗新冠病毒的有效成分。

“天河”真正成为了“国之重器”。

但孟祥飞的脚步并未停歇。

新一代“天河”超级计算机的研发已经启动,计算能力将达到“天河一号”的200倍。

“一秒钟完成100亿亿次运算,它工作1小时,相当于全世界70亿人工作1万年。”

更关键的是,新一代“天河”将实现全自主技术,从芯片到操作系统,不再受制于人。

从被质疑“大型游戏机”,到支撑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孟祥飞用行动证明了中国超算的实力。

“从‘跟跑’到‘领跑’,我们靠的是核心科技和接续奋斗。”

如今,这位曾经的农村孩子,已成为中国超算领域的标杆人物。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加身,但他最在意的,始终是那句誓言——

“一定要让‘中国创新’镌刻在世界计算速度的巅峰。”

来源:涅槃说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