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若以纯粹的军事视角审视二战德军的作战体系,国防军(Wehrmacht)的战场贡献与战术创新堪称轴心国战争机器的中流砥柱。作为德国武装力量的主体,国防军不仅在规模上远超党卫军(Waffen-SS),其职业化军官团、标准化训练体系与战略规划能力更奠定了德军在战争初
若以纯粹的军事视角审视二战德军的作战体系,国防军(Wehrmacht)的战场贡献与战术创新堪称轴心国战争机器的中流砥柱。作为德国武装力量的主体,国防军不仅在规模上远超党卫军(Waffen-SS),其职业化军官团、标准化训练体系与战略规划能力更奠定了德军在战争初期的压倒性优势。
从1939年至1945年,国防军主导了几乎所有关键战役的策划与执行——无论是波兰战役中首次展现“闪电战”理论的装甲集群协同作战,法国战役中以“曼施坦因计划”实现的战略奇袭,抑或东线战场上依托弹性防御(Elastic Defense)与局部反击牵制苏军百万兵力的战术韧性,皆体现了其作为正规军的体系化作战能力。
相较于党卫军以狂热士气与精锐装备著称的少数师团,国防军的贡献更显全面:其炮兵、工兵与后勤部队的精密配合,装甲师与步兵师的机动协同,以及如隆美尔、曼施坦因等将领的指挥艺术,直接塑造了德军在战略进攻与防御阶段的行动逻辑。即便在战争后期资源枯竭的困境中,国防军仍以“短距离战术撤退”与“反包围作战”等机动策略迟滞盟军推进,其战场应变能力远超党卫军的有限建制。
剥离意识形态的争议,国防军的军事遗产——从闪电战理论到合成兵种实践——至今仍是现代战争研究的重要范本,其纯粹的军事效能与战场主导性,实为二战德军战史的核心篇章。
下面是根据役影响力、战术创新、持续作战记录、荣誉密度这四个维度评估的在二战期间战斗力最强的十五个国防军陆军师:
第一梯队(顶级精锐)(Großdeutschland Division)
第一:大德意志师(Großdeutschland Division)
大德意志师起源于1921年成立的柏林卫戍团,最初负责首都治安与对抗极端组织自由军。
1939年4月12日,希特勒将其扩编为大德意志步兵团,成员需身高1.75米以上、无犯罪记录且军事素质优异,首任团长为斯托克豪森上校。1940年法国战役后,该团扩编为4个步兵营的超大建制,1942年正式升级为装甲掷弹兵师。该师唯一配备虎式坦克的国防军装甲掷弹兵师,拥有独立重装甲营(如第501重装甲营),官兵佩戴绿色袖标与“GD”肩章,象征其精锐身份。
战争初期1939年作为步兵团时约3,500人,1940年法国战役后增至8,000人。1944年全师规模达20,000人,下辖2个装甲掷弹兵团、1个装甲团、1个炮兵团及工兵、侦察等辅助单位。至1945年覆灭前,累计阵亡超50,000人(含1,500名军官),伤亡率高达83%。
全师累计84人获骑士十字勋章(含8枚橡叶勋章、2枚宝剑勋章),数量居国防军首位。
歼敌统计(估算):
法国战役:俘获法军约1.2万人,击毁坦克/火炮200+。
东线战场(1941-1945):累计歼灭苏军约8-10万人,摧毁坦克1500+辆。
装甲战损比:库尔斯克战役中虎式坦克营创下1:7交换比(击毁苏军坦克140辆,自损20辆)
一、法国战役(1940年)
作为第19装甲军突击先锋,突破马奇诺防线北段,攻占色当、圣康坦等战略枢纽。以机动战术快速穿插,仅伤亡数百人即俘获法军上万人,配合完成对盟军主力的合围。首次验证“装甲伴随步兵”战术(半履带车协同坦克作战),为后续机械化部队提供范本。
二、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
掩护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侧翼,参与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双重合围战。1941年9月基辅战役后,迂回苏军侧翼,阻断突围通道。在明斯克合围战中歼灭苏军30万(含整建制消灭第3、第10集团军),但自身因后勤断裂损失30%装备。基辅战役后快速机动至莫斯科方向,但因泥泞道路延误战机。
三、莫斯科战役(1941-1942年)
作为中央集团军群尖刀部队,参与“台风行动”,目标直取莫斯科。1941年10月突破维亚济马防线,参与合围67万苏军(缴获坦克1242辆、火炮5412门)。11月推进至莫斯科近郊图拉城,因严寒(零下30℃)与补给不足,全师冻伤减员超40%。1942年1月撤退时仅剩1/3兵力,首次大规模重建。
四、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
隶属第48装甲军,担任南线主攻,突破苏军第6近卫集团军防线。配备虎式坦克营(第501营),初期击毁苏军T-34坦克百余辆,突破纵深25公里。因盟军登陆西西里岛,战役被迫终止,错失扩大战果机会。
五、东线防御战(1944-1945年)
1944年4月弗鲁莫斯战役,以豹式坦克机动防御阻击乌克兰第2方面军。1945年1月切尔卡瑟战役,掩护第11军残部突围,被称为“东线消防队”。弗鲁莫斯战役击退苏军10次冲锋,摧毁坦克80余辆,延缓东线崩溃2。切尔卡瑟突围中损失70%兵力,但仍完成掩护任务。
六、东普鲁士战役(1945年)
驻守柯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为第三帝国东部最后防线。1945年4月以残存虎式坦克实施巷战,全师覆灭前击毁苏军IS-2坦克40余辆2。最终仅存300余人投降,象征德军战略体系的彻底崩溃。
第二:第1装甲师(1. Panzer-Division)
1935年10月15日由第3骑兵师改编组建,成为德国首批装甲部队之一,初期编制为旅级单位(第一装甲旅),下辖两个装甲团及机械化步兵、炮兵等支援单位。人员规模1939年波兰战役时总兵力约1.1万人,1941年希腊战役后扩编为机械化步兵师团,官兵增至约1.08万人。
初期以Ⅰ/Ⅱ号轻型坦克为主,后期逐步列装Ⅲ/Ⅳ号中型坦克及“黑豹”坦克,配备自行火炮和半履带装甲车,提升火力与机动性。
第1装甲师是二战德军装甲部队的缩影,作为闪电战理论的实践者,其早期战役为现代机械化战争提供了经典范本。下属“大德意志”步兵团累计84人获骑士十字勋章,8人获橡叶骑士勋章,体现其精英兵员素质。
参与的主要战役:
一、波兰战役(1939年)
隶属南方集团军群第16军,与第4装甲师协同突破波兰防线,9月16日参与布祖拉河战役,完成对华沙的合围。
首次运用闪电战战术,通过快速机动分割波军主力,作战中装甲部队突破纵深达80公里,两周内瓦解波兰防线。
二、法国战役(1940年)
突破色当:编入古德里安第19装甲军,穿越阿登森林后强渡马斯河,5月13日由“大德意志”步兵团率先建立桥头堡,5月16日突破法军纵深防线。
6月12日攻占贝尔福特,成为德军推进最快的装甲师,其前锋距敦刻尔克仅25公里时因希特勒停止命令被迫转向。
三、东线战场(1941-1945年)
列宁格勒方向(1941年):隶属北方集团军群第41装甲军,7月推进至卢加河,9月参与列宁格勒围城战,因苏军顽强抵抗未能破城。
莫斯科战役(1941年冬):调至中央集团军群参与“台风行动”,11月底距莫斯科仅50公里,因严寒与苏军反攻被迫撤退。
四、乌克兰与匈牙利(1943-1945年):1943年11月参与基辅西部反攻,1944年6月阻挡苏军夏季攻势失败后退至维斯瓦河;1944年10月调往匈牙利,参与德布勒森战役直至1945年5月投降。
终局投降:战争结束前累计阵亡1.5万人,1945年5月在奥地利向美军投降时仅存不足3000名官兵。
第三:第3装甲师(3. Panzer-Division)
成立于1935年10月15日,是德军首批装甲师之一,由原第8步兵师改编而来。初期编制包含第5、第6装甲团及装甲教导营,配备Ⅰ/Ⅱ号轻型坦克为主,全师坦克总数达391辆(含37辆Ⅲ号坦克和14辆Ⅳ号坦克)。
满编状态下官兵约1.6万至1.8万人,包括摩托化步兵团、炮兵团、侦察营等合成单位。首任师长埃里希·霍普纳中将精通装甲战术,强调快速穿插和集中火力,其理念奠定了该师的作战风格。后续指挥官如莫德尔中将(1941年东线战场)以“前进将军”著称,指挥风格果敢激进。
主要战役表现
波兰战役(1939年):作为古德里安第19装甲军先锋,突破波兰走廊,参与布祖拉河围歼战,两周内歼灭波军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自身仅伤亡198人。快速推进战术验证了闪电战理论,成为德军装甲部队早期经典战例。
法国战役(1940年):穿越阿登森林后强渡马斯河,建立桥头堡,分割英法联军,促成敦刻尔克撤退。与第7装甲师(隆美尔部)并称“钢铁尖刀”,展现装甲集群突击的压倒性优势。
东线战场(1941-1945年):
巴巴罗萨行动:作为第2装甲集群主力,3天完成明斯克合围,突进至斯摩棱斯克,歼灭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
基辅战役:单日推进136英里(约219公里),南下360公里完成基辅大包围,歼灭苏军66万人,自身仅剩20辆可动坦克仍坚持作战。
高加索与防御阶段:1942年参与哈尔科夫反击战和蓝色行动,突进至高加索地区;1944年布达佩斯解围战中仍保持突击能力。
1941年前到白俄罗斯普鲁扎内的第3装甲师
第3装甲师官兵累计获得100余枚骑士十字勋章,其中莫德尔中将因指挥功绩获颁橡叶骑士勋章,下属装甲教导营因基辅战役表现获集体嘉奖,被称为“德军装甲兵战术教科书”。第3装甲师是德军装甲部队的战术标杆,作为德军东线推进最快、歼敌最多的装甲师之一,其作战经验深刻影响了现代机械化战争理论。
第四:第7装甲师(魔鬼师)(7. Panzer-Division)
前身为1938年10月组建的第2轻装甲师,初期装备以Ⅰ/Ⅱ号轻型坦克为主(波兰战役时全师坦克62辆)。1939年10月18日更名为第7装甲师,1940年2月由埃尔温·隆美尔接任师长,全师按装甲师标准改编为第25装甲团(3个营)、第6/7机械化步兵团及支援单位,坦克数量增至约180辆,主力换装捷克38(t)坦克。
波兰战役时总兵力约1.2万人,法国战役期间因补充机械化步兵和炮兵单位,规模扩大至1.5万至1.7万人。战争后期因损耗严重,1945年投降时仅剩不足3000人.
主要战役表现
波兰战役(1939年):作为第15摩托化军先锋,突破波兰走廊并参与布祖拉河围歼战,两周内完成对华沙的南面包围,自身仅轻微损失。
法国战役(1940年):穿越阿登森林后强渡马斯河,6天推进至英吉利海峡,分割包围法军第9、10集团军,歼灭5万余人,自身仅损失42辆坦克。阿拉斯阻击战:首次使用88毫米高炮反制英军坦克,挫败盟军反攻,奠定“魔鬼师”称号。
东线战场(1941-1945年):
巴巴罗萨行动:隶属中央集团军群,参与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合围战,全歼苏军第5坦克师,但自身坦克损失过半。
库尔斯克与撤退战:1943年哈尔科夫反击战中,以35辆坦克摧毁236辆苏军坦克,但后期因兵力枯竭退守波罗的海,最终在1945年5月投降.
第7装甲师是德军装甲部队的战术革新标杆,其高速穿插战术与指挥官培养体系深刻影响现代装甲作战理论.隆美尔指挥下验证闪电战理论,装备与机动性在1940年达巅峰水平.下属官兵累计获60余枚骑士十字勋章,其中装甲营指挥官卡尔·舒尔茨因哈尔科夫战役战绩获橡叶饰,隆美尔因法国战役功绩获颁骑士十字勋章,后晋升元帅.
第五:第11装甲师(11. Panzer-Division)
于1940年8月1日由第11摩托化步兵旅和第5装甲师第15装甲团合并组建,初期以捷克38(t)坦克为主力35。1941年巴尔干战役前夕,全师兵力约1.22万人(军官357人,士兵9927人),下辖第15装甲团(116辆坦克)和第11步枪兵1942年东线:装备升级至124辆Ⅲ号坦克、13辆Ⅳ号坦克及少量指挥坦克,火力与机动性显著提升。1944年诺曼底战役后撤至法国南部休整,补充豹式坦克和突击炮,但编制规模缩减至不足满编半数.
第11装甲师是德军“闪电战”理论与逆境作战的缩,东线齐尔河战役中以战术创新创造“装甲神话”,验证了德军装甲兵的指挥与机动优势。其夜战突袭、快速分割战术深刻影响了现代装甲作战理论,被后世视为“逆境中求胜”的典范。被巴顿将军评价为“世界一流军队”,齐尔河战役战绩成为德军装甲兵经典战例。获“消防队”称号,表彰其快速反应与战术灵活性。
主要战役表现
巴尔干战役(1941年):作为德军快速反应部队,参与镇压南斯拉夫反德政变,验证了其快速部署与突击能力。
东线战场(1941-1943年):
基辅合围战:作为南方集团军群主力,完成基辅大包围,歼灭苏军66万人,自身损失过半仍坚持作战。
斯大林格勒解围行动:1942年底驰援第6集团军失败,但成功掩护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撤退。
齐尔河战役(1942-1943年):
在师长赫尔曼·巴尔克指挥下,以不足70辆坦克对阵苏军近400辆坦克,两周内宣称击毁700辆苏军坦克(实际约200辆),被盟军称为“消防队”。战术亮点包括夜间机动、拂晓突袭,以极小代价瓦解苏军攻势。
西线与终战(1944-1945年):
突出部战役:1944年冬参与阿登反击,死守雷马根桥头堡,延缓美军渡过莱茵河。
鲁尔包围圈:1945年4月陷入盟军合围,残余部队于5月4日向美军第3军投降。
第六:第130装甲教导师(李尔装甲师)(Panzer-Lehr-Division)
第130装甲教导师(Panzer-Lehr-Division)成立于1943年12月30日(或1944年1月10日),由古德里安提议组建,旨在集中装甲兵学院教官、学员及新武器测试人员,打造兼具实战与教学功能的精锐部队。
该师是德军唯一全机械化师,拥有612辆半履带车,远超其他装甲师的300辆水平,机械化程度达到100%。初始编制约1.4万人,包含军官450人,下辖130装甲教导团、2个装甲掷弹兵团、1个炮兵教导团及支援单位。
长管的4号坦克-1942年服役
装甲装备包括:99辆IV号坦克、89辆“黑豹”坦克、3辆虎式坦克、5辆虎王原型车、31辆IV号坦克歼击车及10辆III号突击炮。
一、诺曼底战役(1944年6-7月)
卡昂反击战:1944年6月7日,装甲教导师作为西线德军核心反击力量,协同党卫军第12装甲师(“希特勒青年团”)进攻加拿大第3步兵师防线,短暂夺回埃隆城(Éterville)市中心,并歼灭加军部分坦克单位。6月10日遭英军第7装甲师反攻,在盟军舰炮轰击和空袭下被迫撤回林吉维斯-提里地区(Tilly-sur-Seulles),未能巩固战果。
波卡基村(Villers-Bocage)防御战:6月10日,英军第7装甲师突袭卡昂右翼,威胁装甲教导师防线。党卫军第101重装甲营魏特曼中队以虎式坦克伏击英军,击毁27辆坦克,但装甲教导师自身因空袭和机械故障损失严重。第316虎式装甲通讯连参战时仅1辆虎王坦克抵达前线,其余因空袭和机械故障瘫痪,虽在2000米距离击毁英军6辆坦克,但被迫弃车撤退。
卡昂防线迟滞战:6月中下旬,依托森林和工事防御卡昂郊区,以残存IV号坦克和突击炮牵制英军第50步兵师,为主力重组争取时间。
二、阿登反击战(1944年12月)
巴斯托尼外围阻击:参与德军西线最后一次大规模反击,负责掩护雷马根桥头堡,但因燃料短缺和美军第3集团军(巴顿部)反攻,未能突破盟军防线。
三、终局(1945年4月)
鲁尔包围圈覆灭:1945年4月,残部被围困于鲁尔工业区,4月16日向美军投降,全师装甲力量几乎损失殆尽。
作为德军“精英实验部队”,装甲教导师展现了理论上的战术潜力,但受制于战略被动与资源枯竭,未能扭转西线败局。
第七:第21装甲师(沙漠弯刀)(21. Panzer-Division)
第21装甲师前身为第5轻装师,1941年1月组建,由第3装甲师部分单位(第5装甲团、第39装甲歼击营等)组成,1941年8月正式更名。北非战场初期全师兵力约1.2万人,装备以III号、IV号坦克为主,协同第15装甲师成为隆美尔麾下主力。
早期依托隆美尔指挥体系,擅长快速穿插与伏击战术,曾以劣势装备多次重创英军装甲部队。诺曼底战役中,以老旧装备在卡昂防线迟滞英军两周,展现防御韧性.第21装甲师是德军装甲部队中“逆境求生”的典型.
一、北非战场(1941-1943年)
托布鲁克闪电战(1942年6月)
第21装甲师作为德军先锋,协同第15装甲师及意军对托布鲁克发起总攻,仅用14小时攻陷英军要塞,俘虏3万余人,缴获大量燃料与物资,为非洲军团打通通往埃及的战略通道。此战被德军称为“沙漠弯刀”经典案例,直接促成隆美尔晋升元帅。
短管战车炮的4号坦克
凯塞林山口之战(1943年2月)
在突尼斯战役中,第21装甲师作为主力参与反击,突袭美军第2军防线,击毁150余辆美军坦克,俘虏4000余人,成为北非战场最后一次大规模胜利。此役中,突击炮指挥官路克少校因战术突袭表现获颁骑士十字勋章。
阿拉曼战役(1942年10-11月)
作为非洲军团后卫部队,第21装甲师在阿拉曼阻击英军第8集团军,以不足50辆坦克牵制盟军攻势两周,为德军主力撤退争取时间。师长冯·俾斯麦少将在此战中阵亡,部队损失过半仍保持建制完整。
二、诺曼底战役(1944年6-7月)
卡昂反击战(1944年6月6-7日)
作为德军唯一部署于诺曼底前线的装甲师,第21装甲师于登陆日当晚发起反击,一度突破英军第6伞兵师防线,击毁27辆英军坦克,但遭盟军空中压制后被迫撤退。此战暴露其装备劣势:96辆IV号H型坦克在谢尔曼坦克面前防护不足,首日即损失51辆。
卡昂防御战(1944年6-7月)
依托卡昂郊区工事,以残存坦克和步兵混合部队阻击英军第2集团军推进,迟滞盟军两周,为德军重组防线争取时间。至7月19日,全师仅剩12辆坦克,但仍获西线总司令部“坚守卡昂”集体嘉奖。
三、东线终战(1945年4月)
施普雷河阻击战(1945年4月):第21装甲师残部在柏林战役中短暂阻滞苏军科涅夫集团军,于施普雷河畔以仅存的4辆IV号坦克和反坦克炮击毁11辆T-34坦克,最终被苏军包围歼灭。
第八:第3装甲掷弹兵师(钢铁尖刀)(3. Panzergrenadier-Division)
第3装甲掷弹兵师前身为1934年由第8步兵师改编的第3摩托化师,1935年10月正式更名为第3装甲师,1943年随德军编制调整更名为“装甲掷弹兵师”,但实际仍保留装甲师核心职能。初期编制包括第3装甲旅(含第5、6装甲团)、摩托化步兵旅(含第3摩托化步兵团)及支援部队,总兵力约1.6万-1.8万人。
初期装备391辆坦克(Ⅰ号122辆、Ⅱ号176辆、Ⅲ号43辆、Ⅳ号32辆),1941年增编豹式坦克,1943年后补充少量虎式坦克。装甲掷弹兵团配备MP40冲锋枪、Sd.Kfz.251半履带车,可快速协同坦克突击。
1942年前官兵多为职业军人,装甲团成员需通过装甲兵学院严格训练,单兵素质显著高于普通步兵师,依托古德里安战术理念,以装甲集群高速穿插、步坦协同瓦解敌军防线,波兰、法国战役中机动速度达40公里/日。
一、波兰战役(1939年)
波兰走廊突破:作为古德里安第19装甲军先锋部队,以日均40公里速度突破波军防线,3天内完成对波兰走廊的合围,歼灭波军第9、27步兵师及波莫瑞骑兵旅主力,自身仅伤亡198人,创闪电战早期经典战例。
维斯瓦河渡河战:强渡维斯瓦河后,协同友军围歼莫德林集团军,俘获波军火炮200余门、坦克30辆,彻底切断波军北部防线。
二、法国战役(1940年)
阿登森林突破:与第7装甲师(隆美尔部)协同穿越阿登森林,以III号、IV号坦克为前锋,击溃法军第3机械化师索玛S-35坦克部队,单日推进60公里,率先强渡马斯河。在马斯河渡口防御战中,以反坦克炮和机枪火力压制法军反击,俘获法军R35轻型坦克12辆,巩固登陆场。
敦刻尔克合围:分割英法联军防线,迫使盟军放弃阿拉斯防线,最终将30万盟军压缩至敦刻尔克,获“钢铁尖刀”称号。
三、东线战场(1941-1945年)
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
明斯克战役:作为第2装甲集群主力,参与合围苏军西方面军主力,击毁T-26、BT系列坦克超200辆,俘虏苏军3.2万人。
基辅会战:突破杰斯纳河防线,切断苏军西南方面军退路,协助完成战争史上最大规模合围(俘获苏军66.5万人)。
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作为第2装甲集团军预备队,以残存IV号坦克阻击苏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反攻,单日击毁T-34坦克41辆,但自身装甲力量损失达60%。
柏林战役(1945年)在施普雷河防线以仅存4辆IV号坦克伏击苏军第3近卫坦克军,击毁T-34/85坦克11辆,最终全师在柏林东南郊被苏军歼灭。
第3装甲掷弹兵师代表德军早期装甲部队的巅峰战力,其波兰、法国战役被视为闪电战教科书案do例,但东线消耗战暴露德军战略资源不足的根本缺陷。
第九:第1步兵师(1. Infanterie-Division)(腓特烈大帝师)
1934年10月由原第1步兵团扩编组建,1935年10月15日正式定名为“第1步兵师”。下辖第1步兵团、第22步兵团、第43步兵团,以及第1炮兵团、第1侦察营、第1反坦克营(后改编为坦克歼击营)、第1工兵营等支援单位。
兵员主要来自东普鲁士地区,延续普鲁士军事传统,师徽采用霍亨佐伦家族纹章(德意志第二帝国皇族标志)作为国防军早期精锐师,编制完整且装备优先配给,在波兰战役前已完成摩托化升级。全师官兵累计获得勋章数量为国防军步兵师之最,包括大量一级/二级铁十字勋章及步兵突击章。
第1步兵师以普鲁士传统为根基,凭借完整编制、高作战韧性和勋章数量,成为国防军步兵部队的标杆。其从波兰战役到柏林战役的全程参与,多次承担“救火队”角色,填补防线缺口并延缓敌军推进,展现了精锐部队在攻防两端的关键作用.
参与战役及战绩
一、波兰战役(1939年9月)
隶属北方集团军群,入侵波兰北部,突破波军防线后快速向内陆推进。从东普鲁士出发,协同第二山地步兵师攻占波兰边境要地,完成对波军的合。战役中表现优异,成为德军初期“闪电战”的示范单位。
二、法国战役(1940年5-6月)
参与阿登地区突破行动,作为机械化部队协同装甲师快速穿插。利用摩托化装备提升机动性,配合主力完成对盟军防线的切割。
三、东线战场(1941-1945年)
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6月)随中央集团军群进攻苏联,参与明斯克、斯摩棱斯克等包围战。1941年编制人数达26000人,被称为“腓特烈大帝师”。
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8月)改编后重点加强反坦克能力,部署于乌克兰正面防线,抵御苏军装甲集群冲击。在苏军连续炮击下坚守阵地,延缓敌军南翼迂回攻势。
第聂伯河防御战(1944年1月)死守第聂伯河口,以不足万人兵力牵制苏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主力。利用反坦克炮与步兵炮构筑密集火力网,成为德军南线防御核心之一。
柏林战役(1945年4-5月)作为柏林外围守军,参与城市巷战直至投降,是少数完整参与二战全周期的德军步兵师。
第十:第1山地步兵师(1. Gebirgs-Division)(勇敢的雪绒花)
第1山地步兵师于1938年4月9日以原山地步兵旅为基础扩编而成,其前身可追溯至一战时期的德、奥、意山地部队。1935年德国重建武装力量时,该旅是唯一保留的山地部队,后整合奥地利山地部队经验并强化编制。
初期下辖第98、99、100山地步兵团和第79山地炮兵团,配备适应山地作战的轻型装备和骡马运输系统。战争后期编制调整,增设反坦克连等支援单位。具体人数未明确记载,但山地师步兵团规模较普通步兵团更大,每个团含15个步兵连(普通步兵团为12个),并配置独立反坦克连。
因频繁参与山地突击作战,官兵多次获此荣誉。该勋章授予标准严苛,需参与三次以上攻击行动或近距离肉搏战。作为精锐部队,官兵在重大战役中表现突出,多人获颁一级、二级铁十字勋章及骑士十字勋章。因长期身处一线,官兵负伤率较高,符合战伤章授予条件者众多。第1山地步兵师以机动性强、适应恶劣地形著称,作战范围涵盖北欧雪原至东线平原,是德军山地部队的代表性精锐。其勋章体系反映其高频率作战与战术专业性。
主要战役与战绩
波兰战役(1939年)
作为南方集团军群第14集团军下属部队,从斯洛伐克突入波兰,主攻喀尔巴阡山脉的杜克拉山口,歼灭波兰守军两个轻步兵团,并快速占领萨诺克镇。与第2山地师协同突破波兰防线,沿维斯杜拉河流域推进,最终攻占加里西亚地区首府利沃夫(今属乌克兰),完成对波兰军队的纵深包围。全师阵亡243人、负伤400人,是战役中伤亡较重的德军部队之一。
纳尔维克战役(1940年):
以约6000兵力对抗2万盟军,坚守挪威纳尔维克港口6周,凭借复杂地形实施游击战术,延缓盟军反攻节奏。
高加索战役(1942-1943年)
为夺取高加索油田,第1山地师承担扫清苏军山地集团军的任务,在高加索山区与苏军展开激烈山地战。以2.2万兵力牵制苏军12万人,利用轻型火炮和机动化小队灵活作战,击毙苏军3万余人,延缓苏军对德军的反攻节奏。因苏军兵力优势,最终转为突围作战,1943年撤出高加索地区。
东线战场(1941-1944年)
参与列宁格勒围城战,在拉多加湖、佩普西湖等战役中承担关键防线任务,后调往南方集团军群,于第聂伯河、克里沃罗格等地与苏军激战。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虽未直接参战,但所属山地部队在东线其他区域持续承担高烈度防御任务。
南方集团军群作战:1943年调往乌克兰战场,于第聂伯河、克里沃罗格等地执行防御任务,抵御苏军反攻。
巴尔干及意大利战线(1943-1945年)
1943年后转战巴尔干半岛和意大利北部,承担反游击和防线固守任务。
1945年5月,第一山地步兵师在奥地利向美军投降
第1山地步兵师以山地作战专长著称,其战绩涵盖快速突破(波兰)、山地消耗战(高加索)和持久防御(东线),展现了适应复杂地形的战术能力。该师在波兰和高加索的作战尤其突出,成为德军山地部队的典型代表。
第三梯队(次级作战单位)
第十一:第21步兵师(21. Infanterie-Division)
于1935年正式组建,其前身为普鲁士军事体系下的第3步兵团(驻防“德意志—艾劳”)。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间,该师以“埃尔宾司令部”为代号完成扩编,成为德国首批标准化步兵师之一
常规编制:根据二战初期德军步兵师标准,该师满编时总兵力约17,000人,包含3个步兵团(第3、第24、第45步兵团)、第21炮兵团,以及侦察营、反坦克营、工兵营、通讯营等辅助单位。
1940年第21步兵师向巴斯托尼进军
核心作战单位:步兵团:每团下辖3个营,主武器为步枪、机枪及轻型迫击炮。炮兵团:配备105毫米榴弹炮与150毫米重榴弹炮,提供火力支援。反坦克营:装备37毫米Pak36反坦克炮,后期升级为75毫米Pak40
早期作战: 1939年波兰战役中,该师以快速机动攻克格劳登茨要塞,并推进至比亚韦斯托克地区,展现了国防军早期机械化协同作战能力。
法国战役与战术突破:1940年法国战役期间,第21步兵师穿越阿登山区,突破卢森堡防线,并横渡艾纳河与马恩河,成为德军西线“闪电战”的重要执行者。其职业化军官团和标准化训练体系为快速推进提供了保障。
东线战场表现:1941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中,该师隶属北方集团军群,参与突破蒂尔西特防线并推进至列宁格勒外围。在1942—1944年的沃尔霍夫战线与拉多加湖战役中,该师以弹性防御战术牵制苏军攻势,被称为“阵地战钉子户”。尤其在严寒环境下,其依托工事体系与反坦克火力构建的防御网,多次挫败苏军突击。
改编与覆灭:1943年10月,该师因兵力损耗改编为1944型掷弹兵师,整合为6个机动营以增强灵活性。1944年苏军反攻东普鲁士期间,该师残部以战斗群形式在皮劳港等地持续抵抗,最终于1945年5月于海拉半岛被歼灭。
第十二:第78突击步兵师(风暴师)(44. Infanterie-Division)
于1939年9月1日组建于德国第5军区,正值波兰战役爆发前夕,属于德军第二批次的二线步兵师。初始番号为“第78步兵师”,后因战功于1942年晋升为“突击步兵师”,成为德军唯一获此称号的步兵单位。
初始构成由第5、第25、第35步兵师抽调骨干组成,下辖第195、第215、第238步兵团及炮兵单位。首任师长弗里茨·布兰德(炮兵上将)凭借早期作战表现获得晋升。第四任师长保罗·沃尔卡斯中将在一战期间获2枚铁十字勋章,二战法国战役再获1枚,并因莫斯科和勒热夫战役的指挥功绩晋升为二级步兵上将。
部队称号:因勒热夫战役的防御战典范表现,被授予“突击师”称号,成为德军步兵部队中的特例
关键战役表现
叶利尼亚与维亚济马战役(1941年)
在叶利尼亚突出部争夺战中,该师与朱可夫指挥的苏军激战,最终被迫撤退;同年9月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遭受重创,第238步兵团因伤亡过大解散。
勒热夫战役(1942-1943年)
划归莫德尔第9集团军后,该师在勒热夫地区以劣势兵力(仅4万人对抗苏军20万人)成功防御苏军“火星行动”,歼灭数万苏军,成为德军防御战典范。此战后因战功晋升为“突击师”,成为德军唯一获此称号的步兵单位。
库尔斯克与奥廖尔战役(1943年)
在库尔斯克战役期间,该师作为奥廖尔防线守军之一,以仅存2000余人的残部坚持防御20天,后随中央集团军群撤退。此战中,其以自损80%的代价重创苏军第3坦克军和第142步兵师。
第78突击步兵师从二线混编部队发展为精锐单位,其人员规模随战局波动,但始终以坚韧战术著称。
第十三: 第44铁十字步兵师(最高条顿骑士师)(44. Infanterie-Division)
组建于1939年9月1日,初期参与波兰、法国等战役,为德军早期闪电战主力部队之一。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该师作为南方集团军群核心单位,突破顿河防线并参与高加索战役。
因斯大林格勒战役表现获“铁十字”称号,重建后保留“最高条顿骑士”传统番号,全师共27人获骑士铁十字勋章,其中3人获橡叶饰,尽管战斗力突出,但因其在斯大林格勒与安齐奥的高伤亡率(平均战损率超80%),被部分德军将领视为“消耗型精锐” 。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8月—1943年2月)
高加索战役铺垫
第44师在1942年高加索战役期间与德军第1山地师协同作战,突破苏军防线并攻占多个战略要地,展现了山地与平原混合地形的适应能力。
因攻坚能力突出,该师被紧急调往斯大林格勒,成为保卢斯第6集团军主力突击部队。
主攻突破与巷战
1942年10月,第44师作为主攻部队突入斯大林格勒城区,与苏军西伯利亚第321师正面交锋,单日推进距离达1.5公里,成功打开第六集团军的进攻通道。
在城区巷战中,该师利用废墟构建交叉火力点,反坦克小组以“铁拳”火箭筒击毁苏军T-34坦克41辆,成为德军唯一攻入市中心12公里的步兵单位。
覆灭与突围
1943年1月苏军发起“天王星行动”反包围,第44师在顿河防线被切断补给,弹药耗尽后仍以白刃战抵抗,最终全军覆灭。
仅师长海因里希·德波尔率300余人突围,其余1.8万官兵阵亡或被俘,该师番号暂被取消。
意大利战场重建与安齐奥防御(1944年1月—1944年5月)
重组与编制调整
1944年以“最高条顿骑士帝国掷弹兵师”名义重建,吸纳原第6集团军幸存官兵及意大利北部补充兵源,装备突击炮与反坦克炮强化防御能力。
安齐奥防线阻击
1944年2月,该师驻防安齐奥滩头以东的“工厂”区域,依托反斜面工事与雷区阻滞盟军第3步兵师推进,单日击退美军3次营级冲锋。
在盟军“捕鲔行动”中,以精准炮火覆盖滩头登陆点,迫使美军推迟装甲部队上岸计划达72小时。
战术创新与评价
首创“阶梯式防御链”:前沿阵地仅部署观察哨与轻火力,主防线隐蔽于反斜面,待盟军突破后以迫击炮与突击炮反击,此战术被德军高层推广至意大利战场。
盟军指挥官评价其为“意大利战场最难突破的德军单位”,美军战史记载该师防御地段平均每公里造成盟军伤亡达120人。
柏林战役残部表现(1945年4月)
1945年重组后的残部被编入第9集团军,负责柏林东南施普雷河防线防御,以反坦克小组伏击苏军IS-2重型坦克,单日击毁14辆。最终在苏军炮火覆盖下全员战损,无建制投降记录。
第十四:第1伞兵师(1. Fallschirmjäger-Division)(绿色魔鬼)
第1伞兵师的前身可追溯至1933年成立的韦尔克警务大队,后改组为“戈林将军州属警务大队”,并于1935年划归空军,成为戈林将军团的核心单位。
1940年以第1伞兵团为基础扩编为第1伞兵师,初期下辖3个伞兵团(第1、3、4伞兵团)及工兵、炮兵等支援单位,专精空降作战与快速突袭任务。
全师约1.2万至1.5万人,因空降兵需高强度训练,兵员多为志愿加入的精锐,配备轻型武器及可空投的轻型火炮。官兵因克里特岛、卡西诺山等高强度战役表现,多人获颁一级、二级铁十字勋章及骑士十字勋章,第1伞兵师以空降突袭能力著称,其早期战役(如埃本-埃美尔要塞、克里特岛)开创了现代空降战术先例。后期转为精锐步兵后,仍以高伤亡率下的顽强防御闻名,勋章体系反映其作战强度与专业性。
德国伞兵机枪小组
主要战绩
低地国家与法国战役(1940年):
参与荷兰战役,空降突袭鹿特丹、海牙等战略要地,瘫痪荷军防线,为德军地面部队快速推进创造条件。
在比利时埃本-埃美尔要塞战役中,以滑翔机突袭攻克要塞,仅伤亡36人即俘虏1000余名守军,成为空降作战经典案例。
克里特岛战役(1941年):
作为主力空降部队,在盟军优势防御下强行登陆克里特岛,激战12天最终占领全岛,但伤亡惨重(约6500人伤亡,占参战兵力的1/3)。此役后,希特勒认为大规模空降作战代价过高,伞兵师此后多转为地面精锐步兵使用。
东线与意大利战场(1942-1945年):
1942年调往东线,参与列宁格勒围城战及高加索战役,在恶劣环境下执行防御与反游击任务。
1943年后转战意大利,于卡西诺山战役中死守防线,以山地战迟滞盟军推进,被盟军称为“绿色魔鬼”。
第十五:第5步兵师(符腾堡之盾)
第5步兵师前身为符腾堡集团军,1934年秋在斯图加特组建,初期下辖第13、14、15步兵团及第5炮兵团等直属单位。1935年后因扩军调整,部分团级单位被拆分编入新组建的第25步兵师。1939年参与波兰战役,作为德军早期机械化步兵师之一,承担快速突击任务,1940年法国战役后改编为第5摩托化步兵师,纳入装甲集群作战体系。
欧根哈恩少将 在1934年就任第五步兵师师长
初期编制(1934-1939年)含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及工兵、反坦克营,总兵力约1.6万人。武器以MG34机枪、75毫米步兵炮及37毫米Pak 36反坦克炮为主。摩托化改编(1940年后)增强机动性,配备卡车牵引火炮及装甲侦察车,编制内增设突击炮单位,战争后期因装备短缺,逐步依赖缴获武器及简化版“国民掷弹兵师”编制。
1943年苏军总参谋部报告中称其为“最难啃的德军步兵师”,尤其肯定其阵地战和反坦克战术。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曾评价:“第5师用最低的伤亡交换比,证明了传统步兵的战场价值“。
一、波兰战役(1939年)
作为南方集团军群主力,以三路纵队突破波兰西部防线,协同第1装甲师完成对波兰第7集团军的合围。
在布祖拉河战役中,其第14步兵团以夜袭战术击溃波军后卫部队,加速波军防御体系崩溃。
利用轻步兵灵活穿插,配合炮兵精准火力压制,单日推进速度达30公里,展现早期德军步兵师机动优势。
二、法国战役(1940年)
参与阿登森林北翼突击,以工兵营开路清除障碍,保障第7装甲师(隆美尔部)侧翼安全。在色当强渡默兹河时,第56步兵团在炮火掩护下架设浮桥,率先建立桥头堡并击退法军反扑。
分割英法联军,突破法军第9集团军防线后,协同装甲部队切断索姆河交通线,迫使英军主力向敦刻尔克撤退。
三、东线战场(1941-1944年)
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
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双合围:隶属中央集团军群第9集团军,参与明斯克口袋作战,俘虏苏军4.3万人。斯摩棱斯克战役中,以第5炮兵团火力覆盖苏军补给线,封锁第16集团军撤退路径。
莫斯科战役:1941年12月,在零下40℃环境中固守纳罗-福明斯克防线,以反坦克炮伏击摧毁苏军T-34坦克营,延缓苏军反攻节奏。
勒热夫突出部防御战(1942-1943年)
“勒热夫绞肉机”:1942年冬,依托工事群抵御苏军第29、30集团军轮番冲锋,单日击退苏军27次营级进攻。以“弹性防御”战术(主动放弃前沿阵地、诱敌深入后炮火覆盖)歼灭苏军第220步兵师主力。
库尔斯克战役侧翼作战:1943年7月,掩护第9集团军北翼,以反坦克营Pak 40火炮摧毁苏军第3坦克军先锋部队,为德军撤退争取时间。
白俄罗斯战役与覆灭(1944年)
巴格拉季昂行动:在维捷布斯克防线遭苏军第39集团军突破,残部退守别列津纳河,以自杀式反冲锋拖延苏军渡河。
重组与终局:1944年10月残部改编为“第5国民掷弹兵师”,在柏林外围防御战中全员战损,仅存200余人投降。
来源:威廉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