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你的大脑正在被 “美” 操控:基因选择如何算计你的审美?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4 18:11 3

摘要:有人说美是客观存在的法则(比如黄金分割),有人坚持美是主观感受(“情人眼里出西施”),但这些理论总像隔靴搔痒。直到现代科学介入,局面才豁然开朗——

刷短视频时,为什么你总对特定颜值博主疯狂点赞?

艺术馆里,为什么一堆废铁,一个小便池都能成为艺术品?

看丧尸片的时候为什么既怕又爽?为何有人对血腥、丑陋的作品着迷?

到底,什么是美?

有人说美是客观存在的法则(比如黄金分割),有人坚持美是主观感受(“情人眼里出西施”),但这些理论总像隔靴搔痒。直到现代科学介入,局面才豁然开朗——

美不仅是哲学问题,更是大脑神经活动与进化史的产物。

从孔雀开屏到美颜相机,从山洞壁画到AI绘画,人类始终活在进化预设的审美矩阵里。

《美是进化的奖励》作者陈水华,北京师范大学鸟类学博士,浙江省博物馆二级研究馆员。曾任浙江自然博物馆副馆长、浙江省博物馆馆长。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聘中国科协鸟类多样性与生态文明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曾编著《中国海洋与湿地鸟类》《中国鸟类观察手册》《形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等书。

2024年策划浙江省博物馆95周年馆庆大展“问羽:宋代的自然与艺术世界”。

作者 陈水华,图片源自网络

颠覆认知的“审美进化论”

雄孔雀抖开两米长的尾屏,在阳光下折射出金属般的光泽时,达尔文气得摔了羽毛笔——这玩意儿不能飞、跑不快,简直是把“快来吃我”写在脸上,凭什么没被自然选择淘汰?

直到他发现,雌孔雀的审美标准比维多利亚时代的贵妇还苛刻:尾巴的斑点必须对称,羽毛末梢的“眼状斑”得精确到198颗。

我们看的是孔雀开屏的热闹,而雌孔雀却是在精准择偶。图/视觉中国

那些华而不实的雄孔雀,正是用“死亡诱惑”证明自己足够强悍,这场持续百万年的选美大赛,揭开了美最原始的真相——所谓审美,不过是进化论精心设计的生存赌局,而人类的大脑也深陷这场赌局。

站在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前,你以为是文艺复兴的震撼?脑科学家用fMRI扫描揭穿真相:当她嘴角扬起13度的神秘微笑时,你的镜像神经元突然集体暴动——这是人类识别微表情的本能在尖叫:“快分析!这个表情代表友好还是陷阱?”

500年前达芬奇随手埋下的视觉陷阱,至今仍能精准劫持21世纪的大脑,只因我们和祖先共用同一套认知操作系统。

在北美犹他州的荒漠,艾草松鸡的求偶现场堪比夜店狂欢——雄性鼓起颈部的鲜红色气囊,像踩着电门般疯狂蹦跳,每小时跳动高达2000次。

生物学家发现,雌性只愿与气囊体积前5%的“健身教练”交配,因为这代表心肺功能强悍到能边剧烈运动边对抗高原缺氧。

这体格子算是艾草松鸡界的“胸肌健身达人”了吧。图/视觉中国

把“雄竞”发挥到极致的是天堂鸟,雄性会精心清理出直径2米的圆形舞台,把羽毛扭成蒸汽波风格的几何造型,跳起机械舞步。这场表演的每个动作都在释放信号:“我的神经协调能力堪称雨林第一牛!”

天堂鸟求偶舞,主打一个华丽丽。图/视觉中国

就连蜜蜂都是隐藏的美学裁判。它们对花朵的评分标准极其严苛:花瓣对称误差不超过5%,紫外线斑点必须呈放射状分布,花蜜甜度需达到18%以上。

图/视觉中国

这些“无理要求”实则是生存算法的具象化——对称意味着未受虫害,紫外线导航点能提高采蜜效率,而甜度直接关乎能量转化率,看来动物早已把审美量化成生存KPI了。

作为“完美主义者”、“人均颜控”的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看重审美呢?

艺术的本质是“进化的失控”

艺术起源于生存本能。

远古祖先在非洲草原上生存时,能快速识别哪些果实颜色鲜艳(可能代表成熟可食)、哪些动物花纹危险(可能暗示毒性),这种能力逐渐演化为对“美”的直觉。

就像三万年前的肖维岩洞壁画,不是文艺青年的涂鸦,而是人类祖先用百万年生命经验写进DNA的生存指南。画中的那些用赭石绘制的欧洲野牛,它们的肌肉线条细腻清晰,仿佛能看出年龄和健康状况。

岩画经证实可追溯至距今3万6千年前,为人类已知最早的史前艺术。图/视觉中国

何止是壁画,在我国的宋代,宋徽宗赵佶的一幅《瑞鹤图》中藏着更惊人的“细节”:画中最抢眼的是20只丹顶鹤,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腿膝关节弯曲角度完全符合生物学特征,就连飞行时羽翼张开的17度仰角,都与空气动力学模型吻合。

宋徽宗赵佶《瑞鹤图》。图/视觉中国

前有具象到活灵活现的艺术,而后就有抽象到令人疑惑的审美:把苹果画成几何块面的“现代艺术之父”塞尚,把小便池搬上艺术展的马塞尔·杜尚的作品《泉》。

塞尚其实是在挑战我们的大脑识别机制,让你通过想象将静物画脑补出三维空间,一不小心在抽象艺术作品里也体会了一把“高阶审美”的快感;

马塞尔·杜尚其实是在打守旧派艺术家们的脸,当1917年的评委们对着工业制品争吵“这是不是艺术”时,他们脸上的困惑,又何尝不像山顶洞人第一次看见火光时的表情呢?

进入超炫酷的科技时代的我们,具象的,抽象的艺术玩儿的差不多了,AI也来凑个热闹吧。

AI绘画工具能瞬间生成媲美《星月夜》的绚丽图像,但这些作品总带着某种“完美塑料感”。算法可以拆解600年艺术史的数据,却无法复现毕加索《格尔尼卡》中那些扭曲人像背后的真相——画中每一道暴烈笔触,都浸透着二战轰炸下母亲怀抱死婴的颤抖。

毕加索《格尔尼卡》。图/视觉中国

从洞穴壁画到数字绘画,艺术本质上是生命经验的转译器,这些创作都根植于人类对世界的痛感与热爱。而AI生成的图像再完美,也只是数据库的排列组合,缺少了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手触碰生命温度的真实体验,这种由血肉体验滋养的创造力,永远无法被数据替代。

美与幸福的生物学密码

科学家发现,当我们欣赏美景或艺术品时,大脑会开启一场“狂欢派对”,视觉皮层快速解析图案,多巴胺系统释放愉悦信号,甚至连掌管记忆的海马体也参与其中,这就是“神经美学”揭示的真相——

审美快感本质上是大脑对特定刺激的“奖赏反应”。

我们的大脑有两种工作模式:一种是“自动模式”,比如饿了想吃饭、看到蛇会害怕,这些反应快如闪电,不用思考,它们是进化固化下来的“生存程序”,就像手机预装软件,专为解决吃饭、避险、找对象等基本问题;

图/《美是进化的奖励》书中插图

另一种是“思考模式”,比如解数学题或计划未来,需要主动动脑,耗能高且容易出错。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则揭示美把生存智慧包装成感官享受,蝴蝶翅膀的艳丽、人类艺术的震撼,本质都是进化筛选出的“有用信号”。

有人争论“艺术求真还是求美”,其实两者不矛盾,艺术展现的“真”不是数学公式,而是人性本能——比如母爱、恐惧、对自然的敬畏。

总结来说,美是一本用感官书写的生存手册,用愉悦感引导我们靠近有利资源,用厌恶感帮我们远离危险。当你被晚霞惊艳时,别忘了那是百万年前祖先刻在基因里的“生存点赞”——它提醒我们,所谓“美”,不过是进化用最优雅的方式,把生存智慧写进了我们的本能里。

就如这一本《美是进化的奖励》的书,它围绕“美是进化的奖励”这一核心主题,全书分为四大单元 力图展现美的起源和演化的主体面貌,回答并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

如果把美的演化史比喻为一棵大树,第一单元是其中的主干,回答最基本的三个问题:为什么美?如何美?什么是美?第二单元“艺术的本质”,聚焦艺术,回答艺术和审美的关系,艺术起源、艺术审美和进化的关系;

第三单元“审美和艺术的困惑”,着力于分析和回答审美和艺术中最常困扰我们的问题,包括审美的感性和理性纠葛、审美的功利性、审丑现象、当代艺术和抽象艺术;

第四单元“生之愉悦”,是对美的演化史的延伸,展示审美、艺术、爱情和幸福一脉相承的关系,美同样是生命演化和人生幸福的基础和追求。

这本书既不是正宗学术著作,也不是传统的科普书籍,但文风通俗易懂,从科学出发,揭示审美、艺术,乃至人生和幸福的奥秘,让我们一起探索世界,带着更开阔的视角。

从择偶时的心动到看展时的震撼,从听到音乐的颤栗到读完小说的怅然,所有审美体验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相:美不是虚无缥缈的玄学,而是进化打磨出的生存利器。

下次当你站在画前困惑“这到底美不美”时,不妨听听大脑深处的古老回响,那可能是百万年前某个黄昏,人类第一次望着篝火说出“真好看”时,刻进基因的永恒感动。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