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亲自下场送外卖,跑一下午赚27元,感慨兄弟们真不易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3 03:51 3

摘要:在春末的北京,一位穿着红色骑手制服的中年男子,穿梭在街头小巷之间。他头戴头盔,骑着一辆银灰电动车,神情专注又略显生疏——如果不细看,很难将他与亿万富翁—“京东创始人刘强东”联系起来。

在春末的北京,一位穿着红色骑手制服的中年男子,穿梭在街头小巷之间。他头戴头盔,骑着一辆银灰电动车,神情专注又略显生疏——如果不细看,很难将他与亿万富翁—“京东创始人刘强东”联系起来。

4月21日,刘强东以一名普通外卖骑手的身份,送了一个下午的外卖。事先没有公开行程,没有媒体随行,没有进行跟踪直播,只是以一个“新手”的姿态,实实在在地完成了几单任务。

由于对于业务不是很熟悉,他在第一家餐馆门口站了许久,不知道该去哪儿取餐,眼神游移,不敢贸然打扰店家。这种窘迫,对于千千万万刚入行的外卖员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既怕耽误时间,又怕触碰规矩。流程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也并不轻松。

他把餐送到顾客门口,大多数人都不开门,只让他“放门口拍照”,没有交流,没有致谢。他小声问了一句:“如果东西丢了,是不是骑手要赔?”
这不是质疑,而是第一次站在一线岗位的人才会本能发出的疑问。

一整个下午,刘强东送了几单,总共收入27块钱。唯一一次有人开门收餐,顾客当然也认出了他,激动地要求合影。照片传开后,人们才知道,这个亿万富豪,真的“下场”送外卖了。

送完单,他没急着离开,而是等到晚上,点了顿火锅,跟附近的骑手们坐在一起吃饭。没有演讲,没有发表意见,他只是听。听骑手们吐槽,聊接单系统、聊罚款、聊高峰期一小时跑七八单担心迟到的压力,也聊有时候骑到电动车趴窝、手机信号断掉、找不到门牌号时的崩溃感。

从视频上看的出来,刘强东没有一点董事长的架子,和众多骑手们相谈甚欢,不停的和大家碰杯,和骑手们一起分享各种趣事。

这一幕的背后,不只是企业家“接地气”的姿态,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归来。

作为一个草根企业家,刘强东出身宿迁农村,靠奖学金念完人大,白手起家打下京东帝国。他不是含着金汤匙出身的商界精英,而是真正从底层爬上来的创业者。所以他对“送外卖赚27块”这件事,有着别人难以真正体会的熟悉感。他可能忘不了自己年轻时摆地摊的辛苦,深夜卸货的疲惫,那种“干一天才赚几十块”的生存紧张。

正因如此,不管这次外卖体验中有没有市场考量、品牌包装,他愿意放下身份,重新骑上电动车去直面这个行业的底层真实,这件事本身就值得肯定。

我们更该看到的,是这次“下场”所引出的另一层现实——在美团几乎一家独大的格局下,京东正在尝试突围进入即时配送市场。刘强东的这一动作,不只是“个人调研”,也是一次商业上的切入点。

他要了解骑手制度的短板、用户交互中的障碍、系统判罚的灰区,也要知道一个新平台如果想立住脚,靠什么留住人,靠什么赢得骑手的信任。平台之间的竞争,最终都会回到“人”的竞争——谁能让基层劳动者过得更体面,谁就更可能建立起可持续的商业生态。

截至2023年,全国外卖从业者超过1300万。他们大多没有正式合同、没有社会保障,日夜穿行在城市缝隙里,用速度换生存。在这一庞大却制度边缘的群体中,最缺的不是热情,而是保护——是一套能真正让他们活得下去、活得安心的制度设计。

如果刘强东的骑行,哪怕只是让更多平台开始正视骑手的保险机制、超时判责规则、工作节奏控制问题,那这27块钱就不是象征性的“体验费”,而是一种撬动现实的锚点。

我们不需要神化一个企业家“送几单外卖”的行为,但我们确实需要更多像他这样愿意俯身向下、重新进入基层逻辑的人。

未来的外卖平台之争,注定不只是算法和补贴的较量,更是看谁能为最辛苦的人留出喘息空间,搭建一套能真正托住他们的社会结构。

这些年,美团在外卖市场一家独大,几乎成为行业的代名词。但垄断带来的不是舒适,而是成本的全面外溢。

对商家来说,是居高不下的抽佣比例,动辄20%、25%,很多中小餐饮店利润微薄,却不得不“上车”交保护费;对骑手来说,是系统冷冰冰的效率算法,超时一分钟、站错楼层、绕远十米,都可能扣钱、降权,背后没有温度、没有解释空间。

平台鼓励“灵活用工”,表面是自由,实则是卸责。几百万骑手穿行在城市的毛细血管中,却难以享受基本的职业保障。事故之后,没人负责;迟到之后,全由个人扛。人被当作数字使用,也被数字轻易替代。

尊严从不是大话说出来的,它藏在每一个骑手不会被轻易罚款的下午,不会被系统压得透不过气的雨天。

也许刘强东送外卖只是一闪而过的新闻,但如果这个动作能成为行业回头看人的起点,那它的意义,就远比27元本身重要得多。

来源:燕有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