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0冬,路志正出生于河北藁城北洼村一个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熟悉药香诊语。年少时便随伯父行医于乡间,亲历过中医治病救人的神奇,也在一次次临危抢救中立下了“学医济世”的坚定志向。
1920冬,路志正出生于河北藁城北洼村一个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熟悉药香诊语。年少时便随伯父行医于乡间,亲历过中医治病救人的神奇,也在一次次临危抢救中立下了“学医济世”的坚定志向。
1954年,石家庄爆发乙脑疫情,病情急、传播快,医疗手段紧缺,众多医者束手无策。当时34岁的路志正支持同行郭可明大胆应用白虎汤清热解毒,并主动承担病例收集工作。他冒雨走访各村寨,整理出200余份治疗有效的典型案例,最终推动白虎汤方案获卫生部认可。
在随访这些患者的过程中,路志正敏锐地发现,大多数重症病例在热象平退后仍长期出现腹胀、食欲差、大便溏薄等症,明显与“湿困脾土”相符。于是,路志正由此提出“疫病之后调脾胃”的治疗理念,开启了他一生对脾胃学说的深入研究。
1973年,路志正调入北京广安门医院,面对当时以西医为主导的胃病治疗现状,他坚信中医在此领域大有可为。他最初接手的是一位患有中度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的患者,病人辗转多地求医未果,痛苦异常。
经过仔细望闻问切,路志正指出:“此非单纯胃疾,而是中焦虚寒之本。”他据症拟方,以理中汤为基础,加用石见穿、八月札以温中通络,三月后患者复查,胃镜显示肠化生显著减轻,数月后完全消退。这一病例被收录进《中医内科急症》,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成为中医介入慢性胃病治疗的一个里程碑。
随着研究的深入,路志正提出,脾胃不仅是“气血生化之源”,更是现代疾病中最易被忽略的根本所在。他指出,现代人饮食失节、久坐少动、情志不畅、久病缠绵,极易损伤脾胃气机。路志正曾比喻:“脾胃如农田,肥沃则百谷生,若滥用苦寒之药,犹如重施化肥,非但无益,反致板结。”
有一次,一位企业家因胃痛频繁就诊,经西医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多轮抗生素后反而体质日益虚弱,伴随失眠、乏力、食欲下降。路志正诊断后指出:“此为正虚为主,兼有湿浊困脾,宜补中兼化。”他开方以藿香、砂仁芳香化浊,佐以黄芪、白术以培土生金,调理半年后,患者不仅菌群检测转阴,失眠等全身症状也随之消解。
在数十年的临床探索中,路志正总结出治疗慢性胃病的“通化渗三法”:通,用苏梗、厚朴花宣畅气机,舒解郁结;化,以苍术、半夏燥湿运脾,化解内停;渗,选茯苓、薏苡仁利湿排浊,疏通内阻。该理论体系将中医对“湿”的辨治体系推向更高层次,并被纳入国家973计划研究课题,其所带领团队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率高达89%,显著高于同期常规治疗水平。
而在用药方面,路志正强调“药简而效专”,反对“堆砌式开方”。他曾批评某些中医滥用“驴马方”:“七八十味药堆一锅,驴马吃了也受不了!”有一次,路志正接诊一名术后体虚的胃癌患者,西医给予大量营养输液仍不见好转。他反而简用五爪龙、太子参补中益气,佐以石见穿清解余毒,患者三月后面色红润、体力恢复,癌胚抗原指标由8.46降至3.0,疗效显著。
即便年逾九旬,路志正仍坚持出诊,亲自查房改方。一次,他见年轻医生开出二十味药,他却笑着提笔删减至九味:“药如军队,兵贵精而不贵多。”路志正常对弟子说:“调理胃病,需持中央,运四旁,要像打理花园——松土健脾,施肥益气,除虫化湿,条理有序。”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路志正仍坚持修订《中医湿病证治学》,梳理自己数十年对脾胃与湿病交互机制的理解。他常说:“中医的魂,不在对抗,而在调和,胃病尤其如此。”
如今,路志正早已被誉为中医脾胃学界的一代宗师,更是无数后辈眼中“活着的经典”。从河北乡间跟随伯父熬药救人,到构建起以“脾胃为气机枢纽”的理论体系,他始终立足临床,深入一线,扎根方寸之间,躬身实践七十余载,既守传统之正脉,又开中医之新篇。
在无数临床实践中,路志正深刻意识到:胃病并非仅是一个器官的问题,而是全身气机、饮食起居、情志内伤等因素交织下的综合表现。尤其在现代社会,饮食失节、情志内郁、久坐不动、药物干扰等因素层出不穷,使得“脾胃为病”成为临床常见又最易被误治的领域。
路志正提出:“慢性胃病不是‘吃点药就好’,而是一个需要全身调理、长期守护的过程。中医看胃病,不止看胃,而是看气机的运行是否通畅,看运化的系统是否协调,看人这个整体是否平衡。”
在一次在医院公开授课时,一位年轻医生提问:“路老,您治疗慢性胃炎、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这么丰富,能不能总结一些简单易学的养胃方法?”
面对台下渴望的目光,路志正微微一笑,大大方方地说道:“其实很多人以为,养胃就是要清淡饮食、戒辛辣、油腻食物、戒烟戒酒。但其实,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我常跟病人说,除了这三样,还有三件‘不起眼却关键’的小事,只要做到,胃病自然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恢复,而且不会反复发作。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每个人都能看到效果...”
第一件事,是情绪压抑、心事憋在心里。中医认为,情志内伤是胃病的重要诱因。尤其是“肝郁犯胃”最为常见。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习惯了将委屈、生气、烦恼压在心里,不发泄、不表达。长期如此,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胃胀、嗳气、食欲减退,甚至出现胃痛、反酸、恶心等症状。
中医讲“百病生于气”,胃病更是气郁首当其冲。情绪上的压抑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在胃上,使胃本该舒展、升降有序的功能被打乱,久而久之,气滞血瘀、湿阻痰凝,各类胃病也就接踵而至。因此,养胃的第一步,不是改变吃饭方式,而是要学会“释怀”。保持情绪平稳、遇事不钻牛角尖、适度倾诉压力,才是打好养胃基础的关键。
第二件事,是饮食不规律,三餐无常、饥饱无度。很多人以为吃点“清淡”的就能养胃,却忽视了吃饭的节奏比内容更重要。中医强调“脾胃喜温喜润、恶寒恶滞”,更讲究“饮食有时”。现在不少人为了赶时间,经常不吃早餐,或者早饭凑合、午饭将就、晚饭暴食,甚至通宵不吃、早晨暴补,还有人一整天吃一顿,却顿顿吃到撑,这些都在无形中伤害着胃气。
脾胃的运化能力是有节律的,到了该消化的时候不吃东西,脾气空转;不该进食时暴饮暴食,又让脾胃超负荷运转,久而久之,胃气大伤,导致虚弱、胀满、食欲不振。养胃必须规律三餐,最好定时定量,八分饱为宜,不吃冷食、不空腹饮茶、不边吃边工作,让脾胃“按部就班”地完成消化任务,胃气自然充盈,疾病也就难以入侵。
第三件事,是久坐不动,缺乏运动。很多人不明白,养胃和“动”之间的关系有多紧密。中医讲“动则生阳,动则气行”。胃的运化功能,依赖脾胃之气的推动,而脾胃之气的运行,又需要全身气血通畅作为基础。现代人久坐办公、下班宅家、长期缺乏运动,导致气机壅滞、血脉不畅,消化功能自然下降。
很多慢性胃病患者,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只要保持适度运动,比如饭后散步三十分钟,或者每天快走半小时,胃胀、反酸、食欲差的症状都会明显改善。这是因为运动促进了气血流通,帮助脾胃完成运化,减少湿浊积聚。适度活动还能缓解压力、释放情绪,一举多得。相比之下,那些整天坐着、懒得动的人,即使饮食再健康,也很难真正养好胃。
综上所述,真正的养胃,不只是远离辣椒、油腻、酒精,而是从情绪、饮食节律和运动习惯这三方面入手。情绪通畅、饮食有节、气血调和,是养胃之本。很多人胃不好不是吃错了东西,而是“活错了方式”。
只有改变这些日常小事,胃才有机会修复,胃气才能充盈,真正实现从根本上远离胃病。如果你总是胃胀、胃痛、反酸、乏力、食欲差,不妨先问问自己:是不是这三件事,正在悄悄伤着你的胃?调整好了,你会发现,胃舒服了,人也轻松了。
资料来源:
1.王倩影,王燕,钟卓泰,等.基于国医大师路志正“顾润燥、纳化常”思想论治脾胃病探析[J/OL].中华中医药学刊,1-8[2024-12-25]
2.朱若维.路志正调理脾肾方治疗原发性1级高血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24.
3.贾元萍,李园,丁霞.基于国医大师路志正“十八字诀”探讨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中医药防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7(06):792-796.
(《纪实:国医大师路志正:最佳的养胃方法不是戒辣、戒酒,而是这3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