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好卖豆腐的人,创造出了臭豆腐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5 08:31 2

摘要:实际上,中国也是大豆的故乡。在古代,大豆可以帮穷人熬过饥年;如今,大豆油的市场份额也远超其他食用油。

提起“中国的粮食”,很多人会马上想到水稻和小麦,而不是大豆。

实际上,中国也是大豆的故乡。在古代,大豆可以帮穷人熬过饥年;如今,大豆油的市场份额也远超其他食用油。

放眼全球,富含蛋白质的大豆如已经在各地的饮食文化中生根发芽。回头看,许多豆制品都是在偶然中被创造的,大豆的命运也经历了由主食变副食、由出口到进口的跌宕起伏。

从“大豆”的故事中,我们也得以一窥人类绵延的历史。

下文摘选自《谷物的故事》,经出版社授权推送。小标题为编者所拟,篇幅所限内容有所删减。

01

大豆,是“地里长出来的肉”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并称帝。相传曹植曾和他争封太子,对此耿耿于怀的曹丕有意除掉曹植,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
在悲愤之中,曹植七步成诗。这首寓意兄弟相残的诗让大豆流传千古。

说来有趣, “煮豆燃豆萁”是我少年时的一桩乐事。

放学路边有一大片种大豆的农田。在收获的季节,淘气的男孩子们会顺手牵羊,从地里拔出几棵成熟的豆株,在路边席地而坐,用火柴把秸秆点燃。随着 “噼噼啪啪”的响声,豆香很快飘散开来。

等秸秆燃尽,大家把火踩灭,开始在草灰中挑拣烧熟的豆粒,吃得嘴巴和手指沾满黑色的炭灰。

在起源于中国的众多谷物中,小米和糜子已经蜕变为杂粮,水稻的影响力也局限于亚洲,只有富含蛋白质的大豆在最近的100多年阔步走向世界。

尽管在谷物家族中大豆是后起之秀,但它通过饲料转化成餐桌上的肉蛋奶,赋予了人类肌肉和力量。

大豆植株的身高约30-90厘米,在谷物家族世界里算是矮小的,亩产量也远不如水稻、小麦和玉米。然而凭借富含蛋白质这 “一技之长”,大豆就可以立足田野、走遍世界。

大豆生长图

今天地球上种植着1.3亿公顷(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8%)的大豆。

纵观历史,大豆是中国送给世界的最好礼物,然而大豆的命运经历了由主食变副食、由出口到进口的跌宕起伏。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早期出土的大豆考古遗存主要分布在北方。

在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考古学家发掘出土了8000年前的野生大豆遗存。距今4000年,栽培大豆在形态上和现代大豆已经非常接近。

到了西周和春秋时期,《诗经》中记载:“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菽”就是今天的大豆,而 “豆”在当时并不是指豆类,而是一个象形字,指盛放食物的高脚器皿。

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七雄逐鹿中原,大豆随着军队的脚步四方扩散。战乱频仍,民生凋敝。大豆的亩产相当于小米的三四倍,在灾年产量也很稳定。

煮熟后做成豆饭和豆粥,可以帮助穷人熬过饥年。古代典籍中,“菽”有时甚至出现在“粟”(小米)之前。

豆饭和豆粥虽可充饥,但肠道细菌在分解大豆低聚糖时,会产生各种气体,让人感觉胀气。

大豆中的脂肪氧化以后,还会产生一种特别的腥味,为人所不喜。然而兵荒马乱、青黄不接之时,人们饥不择食,大豆还是会被摆上餐桌。

相对于游牧民族,华夏农耕先民缺少肉食,而大豆的蛋白质含量高达35%,堪称“地里长出来的肉”,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丰富的蛋白来源。

今很多人依旧喜欢吃毛豆,也就是灌浆期的大豆,豆荚上长着细毛,口感鲜嫩。

到了秦汉时期,小米成为主粮,“低贱”的豆饭被边缘化。到汉武帝时代,大豆在农作物中的种植比例已由战国时期的25%降到8%左右,逐渐蜕变为杂粮。

02

豆腐,曾经难登大雅之堂

不过汉朝以后,磨盘出现了,大豆被磨成豆腐后再次走上餐桌。

据说豆腐的发明者是汉武帝的堂叔淮南王刘安。相传刘安信奉道家,一直琢磨怎么能长生不老。他召集了一群道士在安徽八公山上炼丹修仙,先用山中的清泉水磨制豆浆,再用豆浆培育丹苗。

有一次,他不小心将石膏撒到豆浆里,柔腻白嫩的豆腐横空出世。歪打正着,刘安也就此成为豆腐的祖师爷。

这一说法最早源自南宋理学家朱熹,他在一首《豆腐》诗的自注中说,“世传豆腐,本乃淮南王术”,很多文献沿用此说。也有学者提出质疑,因为同期的古代文献中并没有关于豆腐的记载。

如果刘安真的在西汉时期就用上了磨盘,那也是贵族才有的“限量版”。直到东汉晚期,磨盘才走入千家万户,此后的人们才可能吃上石磨豆腐。

甚至有学者认为,豆腐直到宋朝才开始全面流行。因为从汉到唐的千年文献里,找不到关于豆腐这种食物的记载。

在记录北宋汴梁风物的《东京梦华录》里,描绘了京城繁荣的饮食业和300多种食物,但书中仍无“豆腐”的相关记载。

1274年,在描绘南宋末期杭州风物的《梦粱录》里,开始有了售卖豆腐的店铺。但在吴自牧笔下,这里“乃小辈去处……下等人求食粗饱,往而市之矣”。

很显然,当时的豆腐还属于不登大雅之堂的市井之物。

日本第一次出现豆腐的记载,是公元1183年奈良春宫的神职人员中臣佑重日记中的“唐符”,为当天供奉天照大神的御用蔬菜祭品之一。

这一时间虽比《梦粱录》的记载早了约100年,但据说大豆和豆腐传到日本是因为唐朝高僧鉴真的东渡。

与在中国餐桌上廉价平民的形象不同,这种名为“唐符”的食物在日本是供奉贵族的高级食品。

“腐”字在汉语里有贬义色彩,北宋典籍《广韵》对“腐”字的注解是“朽也,败也”,将其作为一种食物的名称,非常罕见。

一个大胆的猜测是,在学习中国豆腐的粗加工技术后,日本人进一步完善了点卤和压榨去水技术,制作出了形似符牌的、一块块规整的豆制品。

因为技术来源于唐朝,故名“唐符”。而中文里的“豆腐”,则是宋元时期发达的海上贸易,把这种食物传回中国后的日语音译。

纪录片《豆腐味道》

詹姆斯·弗林特是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名商人兼翻译,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还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洪任辉”。他曾经向乾隆皇帝“告御状”,并最终促使清政府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的政策。

1770年,他写了一封信给美国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信中提到了一个词,据考这是豆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英语世界里。

1876年,晚清名士黄遵宪游历日本,看到了一系列的豆腐制品。在他后来写的 《日本国志》一书里,有过如下关于豆腐的文字:

“亦有豆腐。以锅炕之使成片为炕腐,条而切之为豆腐串,成块者为豆腐干。又有以酱料同米煮,或加鸡蛋及鲣鱼脯,谓之豆腐杂炊。缸面上凝结者揭取晾干,名腐衣。豆经磨腐,以其屑充蔬食,曰雪花菜。”

1930年代,日本人又发现用葡萄糖酸内酯作为凝固剂,不用重压即可得到晶莹柔嫩的豆腐。这种豆腐后来传到中国,就是深受南方人喜爱的“内酯豆腐”。

03

最早的“预制菜”工厂

明清时期,豆浆、腐乳、腐竹等豆制品已走入中国千家万户。

清康熙八年(1669年),安徽举子王致和进京赶考,不幸名落孙山。他决定在京师“复读”。然而境遇窘迫的他必须解决吃饭问题,就操起了祖辈擅长的豆腐生意,在北京前门外的安徽会馆内做起了石磨豆腐,半工半读。

盛夏某日,他做的豆腐没卖完,又舍不得扔掉,就将豆腐切成四方小块,晒干入坛后又配上盐、花椒等佐料。

此后他专心读书,竟把这件事给忘了。入秋后天气转凉,王致和猛然想起放在墙角的那缸豆腐。

打开坛子后, “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就此问世,并很快在寻常百姓中有了口碑。

清末,经多次改进的臭豆腐传入宫廷御膳房,成为慈禧太后的一道日常小菜。据说慈禧太后不喜“臭豆腐”这个名字,赐名“青方”。

咸丰十一年(1861年),成都万福桥边开了一家“陈兴盛饭铺”。后来店主陈春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操持。因为脸上有麻子,人称 “陈麻婆”。

来这里吃饭的多是挑油脚夫,这些穷苦人舍不得花钱吃小炒,于是我买点肉,你买点豆腐,他买点蔬菜,再刮点油桶里的残油给陈麻婆,付点加工费,就能饱餐一顿。

日子一长,陈麻婆摸索出一套烹饪技巧,烹制出来的豆腐色香味俱全,“麻婆豆腐”就此扬名。

100多年过去了,这道街头美食征服了无数人的味蕾,成为世界了解川菜的一扇窗口。

俗话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豆腐与“头福”“都福”谐音,寓意吉祥美好。

记得小时候,我家自制过几次传统豆腐,工艺很是繁杂——磨豆滤浆、煮浆点卤、压模切块。所幸后来村里有人开了家豆腐坊,男主人经常骑着三轮车,走家串户,吆喝着卖豆腐。

就此而言,豆腐坊算得上最早的“预制菜”工厂。高温蒸煮去除了大豆中的腥味,也更容易消化吸收。

中国人采用不同的烹饪方式,搭配各地特色食材,将大豆制成各式精美的菜肴:四川麻婆豆腐、湖南臭豆腐、上海油豆腐、扬州干丝,还有豆腐脑、豆腐干、豆腐皮、豆腐乳(红方、糟方、青方)等,品类数以百计。

作家林清玄在《先知豆腐》中说:

“豆腐对一切的食物都保有包容和欣赏的态度,这世上再也没有一种食物像豆腐,完全没有排斥的性格。它和鲍鱼排翅同席,不以为贵;与青菜萝卜共煮,不以为贱;在富豪的酒宴中,与龙虾同烹,不以为喜;在穷人的大锅里,兴剩菜杂烩,不以为悲;与竹笋青菜做朋友,它不显露;与红鲟九孔结伴走,它不隐藏……”

04

大豆的用途,比想象中还要多

西汉时期,还出现了一款以大豆为原料的发酵调味品——大酱。

将大豆煮熟捣碎,发酵风干,放在酱缸中加盐加水,二次发酵,就有了大家熟知的大酱。传承千年,演化出今天的炸酱面、京酱肉丝和黄瓜蘸酱。

在制酱的同时,人们发现酱的汁液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就是最早的酱油。

纪录片《豆腐味道》

酱油的英文名是soy sauce,顾名思义,就是用大豆做成的酱汁。不过最初酱油被称为“豆豉”,直到南宋时期, “酱油”一词才正式出现。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完整记载了酱油的酿造工艺。不过由于大豆短缺,直至明代酱油仍是富人家的食物,一般百姓吃不起。

到了清代,山东和河北农民到东北开荒,大量耕种大豆,并销往全国各地。有了充足的原料,酱园成为很多城市的街景,酿造工艺也不断成熟,酱油的使用超过了大酱。

宋元时期,人们开始将大豆和其他作物间作,充分利用空间、光照和养分,起到增产的效果。

1169年,诗人陆游经苏州到无锡,其间 “至望亭小憩”,见运河两岸 “皆长冈高垄,多陆种菽粟”。

今天我们知道了大豆和根瘤菌的共生原理:大豆根系皮层能够分泌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吸引土壤中的根瘤菌在根系周围大量繁殖,形成根瘤。

在根瘤里,大豆把自己吸收的一部分养料和水分供给根瘤菌,而根瘤菌可以固定氮素,提高土壤肥力,相当于大豆为自己和其他植物建了一个 “地下化肥厂”。

在大航海时代,欧洲水手在海上航行时难以见到陆地。吃不到蔬菜会得坏血病,也就是维生素C缺乏症,症状是牙龈肿胀,关节肌肉疼痛无比。

达伽马开辟欧亚新航线时,半数以上的船员患坏血病死去。

郑和的船队却没被坏血病困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船员给养中有茶叶和腌渍的蔬菜,可以帮助船员补充维生素C;其二,船队基本上近岸航行,有机会从港口补充新鲜的果蔬;其三,船员们把黄豆装在木桶里面,不需要土壤,淋水后即可发芽,再做成菜品。有学者做过研究,300克发芽3天的黄豆芽中含有约100毫克维生素C,可以满足正常人一天的需求。

明清时期,榨过油的豆饼还被开发出新用途——肥料和饲料。

江南地区大面积种植双季水稻和桑棉,传统的绿肥、人畜粪便以及河塘污泥不能满足养分需求,开始使用豆饼作为肥料。

随着康乾时期的人口增长和农业开发,南方肥料需求急剧上升。富含蛋白质的北方豆饼沿着运河南下,和草木灰(钾肥)、骨头(磷肥)混合后,帮助南方稻田和桑田提高了肥力。

江南水乡养鱼喂鸡,豆粕也成为很好的饲料。

江南饼肥的使用提升了大豆在北方农田中的地位,绿豆、红小豆的播种面积不断受到挤压,逐渐沦为 “小杂粮”。

传统油坊采用木榨工艺榨油,用人畜作动力,劳动强度大。

大豆出油率低,豆油主要用于“点油灯”照明。

与豆饼相比,当时的豆油反而处于从属地位。到了19世纪晚期,机械榨油机开始在东北油坊推广使用,出油率大大提高,豆油很快成为北方重要的食用油品种。

记得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拿着五花八门的容器去粮油店“打油”。

豆油被存放在200升的铁皮桶中,买回家后再灌入玻璃瓶或塑料桶。当年施行配给制,每人每年的食用油供应量还不到5斤,换作今天只够做两份沸腾鱼片。

纪录片《豆腐味道》

到了1990年代,生活条件改善,中国出现了小包装食用油。2020年,我国人均食用油年消费量超过50斤,其中一半是大豆油,市场份额超过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橄榄油和葵花籽油等。

今天,我们在超市中买到的豆油几乎都采用浸出法工艺。

先将大豆打碎、膨化,再用溶剂将豆油浸出,脱出溶剂可以循环使用。通过高温蒸馏获得的“毛油”再进行精炼脱色,去除磷脂和脂肪酸等杂质,成为可以进入厨房的食用油。

这种工艺出油率高、成本低,但高温工艺会导致一些营养成分的损失。

东北是大豆主产区,有些小型榨油坊仍采用压榨工艺,用螺旋挤压机将豆油榨出,直接出售。因为加工温度低,这种“笨豆油”营养成分损失少,保持了“原汁原味原色”,很受当地百姓喜欢。

不过“笨豆油”没有精炼工艺,存在少量的杂质。因为出油率低,价格也比浸出法高出约50%。乡村中偶尔还可以见到一种更笨重的液压榨油机,挤压出来的豆饼如脸盆一样大小,硬得像板砖。

民间甚至有这样一种调侃:也不搬块豆饼照照自己。

本文节选自《谷物的故事》作者:崔凯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副标题:读解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

编辑|草儿主编|魏冰心出版年|2025-3

新版微信修改了公号推送规则,不再以时间排序,而是根据每位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算法推荐。在这种规则下,读书君和各位的见面会变得有点“扑朔迷离”。

来源:凤凰网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