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数据显示,超过3亿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人却能在夜晚自然入睡,睡得沉、醒得晚,甚至不用闹钟都能精神抖擞起床。
失眠症,在临床上被称为“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影响着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人群。
在我国,数据显示,超过3亿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人却能在夜晚自然入睡,睡得沉、醒得晚,甚至不用闹钟都能精神抖擞起床。
为什么同样是人,差距却这么大?作为一名长期接诊失眠患者的临床医生,今天就为大家揭开这背后的医学真相和健康密码。
人的睡眠,是一项极其复杂且精密的生理现象。它由大脑多个区域共同调控,涉及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生物节律等多种系统。
失眠的本质,不仅仅是“睡不着”,更是身体内部某种生理机制紊乱的表现。而这些机制,往往与现代生活方式、精神状态、饮食习惯,甚至遗传背景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长期失眠不仅让人白天疲惫、情绪低落,还显著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抑郁症、老年痴呆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失眠”两个字,它背后可能隐藏着一连串严重的健康隐患。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为什么有些人一到晚上就“精神抖擞”,而有些人却一沾枕头就睡着。这其中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关键变量:
第一,生物节律的差异。人的身体有一个内在的“生物钟”机制,也叫昼夜节律,这个节律由大脑的视交叉上核调控。
正常情况下,白天褪黑素分泌减少,晚上褪黑素分泌增加,帮助我们进入睡眠状态。
但如果一个人长期熬夜、轮班工作、频繁旅行跨时区,生物节律就会被打乱,导致大脑在该睡觉的时候依旧兴奋。
第二,精神心理因素。焦虑、抑郁、压力过大,这些在现代社会非常常见。一个长期处于焦虑和压力中的人,夜晚思维活跃,大脑难以“关机”,自然就很难入睡。
而心理状态稳定、情绪平稳的人,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第三,神经递质的调节异常。睡眠的生成依赖于多种神经递质的协同作用,如5-羟色胺、γ-氨基丁酸(GABA)、去甲肾上腺素等。
其中,GABA是最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它能让大脑“安静下来”。很多失眠患者的GABA水平偏低,导致大脑持续兴奋,难以入眠。
第四,疾病状态的影响。像甲亢、心律失常、慢性疼痛、呼吸暂停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等疾病,都会干扰睡眠质量。而某些药物,如激素类药物、抗抑郁药、利尿剂等,也会影响睡眠节奏。
第五,个体体质与中医角度的解读。中医认为,失眠多与心、肝、脾、肾失调有关。
如心脾两虚、肝火旺盛、肾阴不足等证型,都会导致夜不能寐。而那些“易睡”的人,往往是心神安宁、阴阳调和、气血充足的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中医强调“养心安神、调肝理气、健脾养血”对改善睡眠至关重要。
在临床上,失眠的治疗并非一味依赖安眠药。西医常用的药物,如苯二氮卓类(如劳拉西泮)、非苯二氮卓类(如唑吡坦)、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等,虽然能短期改善睡眠,但长期使用会产生依赖性、记忆力减退、白天嗜睡等副作用。
因此,我们更提倡结合中医调养、睡眠行为治疗、心理干预等多种手段综合处理。
中医方面,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耳穴压豆、艾灸、中药调理等。例如:中药方剂中的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归脾汤,均在临床中获得良好反馈。
常见药材如酸枣仁、远志、柏子仁、茯苓、龙眼肉、百合等,具有安神助眠之效。配合规律作息、清淡饮食、适量运动,可显著提高睡眠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误以为“吃了安眠药就能高枕无忧”,殊不知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真正的治疗,应该是从源头上改善睡眠驱动力,重建昼夜节律,使身体恢复自我调节的能力。
有研究数据显示,长期失眠者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高出正常人3倍以上。
因为在深度睡眠中,大脑会清除β-淀粉样蛋白等代谢废物,如果没有高质量睡眠,垃圾堆积,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随之上升。
这也解释了为何一些“终年失眠”的老年人,记忆力和判断力下降特别明显。
那么,如何才能一觉到天亮?这不是“天赋异禀”,而是科学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心理状态+合理的生物节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养成良好睡眠习惯,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应该重视的课题。比如:
晚上十点前上床,睡前避免使用电子产品,保持卧室安静、避光、适宜的温度,睡前不吃高糖高脂食物,避免饮用咖啡、浓茶和酒精。
坚持白天规律运动,但避免临近睡前剧烈活动。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带着焦虑和烦恼入睡。
必要时,可以选择中药调理或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治疗。
最后,送给所有正在被失眠困扰的人一句话:
睡眠不是强求来的,而是调养出来的;不是靠药物维持的,而是靠身体本能恢复的。愿你早日从失眠的“黑夜”中走出,迎来健康的“晨曦”。
参考文献
[1]王晓燕,王素云.中国成人睡眠障碍患病现状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5):681-686.
[2]李玉洁,张晓燕.酸枣仁汤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4,31(10):12-15.
[3]朱旭东,陈丽丽.失眠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3,22(3):245-24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