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25日是我国第39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打疫苗 防疾病 保健康”。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进一步做好预防接种宣传科普工作,提高全社会参与预防接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历史中,疫苗的发明无疑是最伟大的医学成就之一。它让无数儿童免于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等致命疾病的威胁,为人类生命筑起一道隐形的保护屏障。然而,近年来,由于信息泛滥、公众认知偏差等原因,部分家长对疫苗接种产生疑虑,导致儿童免疫规划覆盖率下降,这样会增加孩子感染传染病的风险。
疫苗的本质是“模拟病原体”,通过灭活病毒、减毒病原体或基因工程抗原,在不引发疾病的前提下,激活人体的免疫记忆。儿童免疫系统如同一支未经训练的军队,疫苗则为其提供“实战演习”——初次接触抗原后,B细胞会生成抗体,T细胞建立特异性防御机制;当真实病原体入侵时,免疫系统可迅速识别并歼灭敌人。以麻疹疫苗为例,未接种者感染麻疹病毒后,病毒会攻击呼吸道、皮肤甚至大脑,而接种者体内早已储备抗体,能在病毒复制前将其清除。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机制,使疫苗成为预防传染病最具成本效益的手段。
同时,疫苗要及时接种,抓住免疫保护的“黄金窗口期”。儿童疫苗免疫程序的设计绝非随意安排,而是基于两大科学原则:疾病暴露风险窗口期与免疫系统发育规律。 百日咳、流脑等疾病对婴幼儿致死率高,百日咳在6月龄以下婴儿中的死亡率约是1-4岁儿童的70倍,因此接种计划从出生后2个月启动。 新生儿通过母体抗体获得短暂保护,但这些抗体会在6-8个月后逐渐消失。此时接种麻疹、流脑等疫苗,既能避免母体抗体干扰,又能抓住免疫系统成熟的时机。
疫苗的保护作用不仅限于个体。当人群中接种率达到一定阈值(如麻疹需95%以上),疾病传播链将被阻断,形成“群体免疫屏障”。这一屏障保护了因年龄、疾病无法接种疫苗的弱势儿童。每个孩子的接种都是一份社会责任。我国自1978年实施免疫规划以来,实现了消灭天花、消除脊髓灰质炎等里程碑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公共卫生工作者与家长的共同努力。
儿童的健康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每一次按时接种,都是为孩子穿上抵御疾病的铠甲;每一份对疫苗的信任,都在为构建无疫世界添砖加瓦。让我们以科学为指南,用行动传递关爱,共同筑牢这道守护生命的免疫屏障。
来源: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