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2025年热播的“伪甜剧”代表,《难哄》的争议恰恰映射出“霸总剧”这一题材的全面溃败。从晋江IP改编到流量演员加持,它几乎踩中了所有霸总剧的雷点,也成了观众对这类题材“忍无可忍”的导火索 。
作为2025年热播的“伪甜剧”代表,《难哄》的争议恰恰映射出“霸总剧”这一题材的全面溃败。从晋江IP改编到流量演员加持,它几乎踩中了所有霸总剧的雷点,也成了观众对这类题材“忍无可忍”的导火索 。
1. 内容同质化:工业糖精的“馊味”
《难哄》的槽点核心在于“旧瓶装馊酒”:男主桑延仍是“不工作、不社交、24小时围女主转”的古早霸总人设 ,女主温以凡则从原著独立记者被魔改成“职场小白兔”,靠性骚扰剧情堆砌矛盾,职场戏漏洞百出(如采访被抢摄像机、毫无反击能力) 。这种套路与近年的《以爱为营》《逃出大英博物馆》等剧如出一辙——霸总必须“多金+冷漠+专情”,女主必须“平凡+柔弱+善良”,冲突全靠误会和反派使坏 。观众早已看腻这种“流水线式发糖”,正如网友吐槽:“《难哄》的糖精味,像隔夜奶茶加了十斤工业甜味剂。”
2. 价值观崩塌:性别刻板印象的“复辟”
霸总剧最致命的硬伤,是价值观与时代脱节。《难哄》中,女主被性骚扰后竟安慰施害者家属,职场困境全靠男主“开挂”解决,完全消解了女性成长线 。这种“王子救公主”的叙事,与当下倡导的独立女性精神背道而驰,反而强化了“女性=弱者”“爱情=依附”的刻板印象 。正如官媒批评:“把性骚扰当流量密码,是对女性尊严的消费。” 而剧中桑延带男性友人进女主浴室洗澡等情节,更是将“霸总特权”凌驾于现实逻辑之上,暴露出创作者对性别平等议题的漠视 。
3. 观众觉醒:从“造梦”到“祛魅”
如今的观众早已不是“傻白甜”收割对象。社交媒体上,《重生之我在霸总剧当保姆》等解构短剧爆火,揭露了霸总剧的荒诞逻辑:比如总裁不工作却家财万贯,女主升职全靠恋爱脑 。这种“祛魅”直接反噬了《难哄》——观众发现,自己不是“被宠溺的温以凡”,而是“被霸总PUA的打工人” 。正如莫言评价霸总剧:“虚拟世界的满足是一时的,现实中的努力才是长久之计。” 当年轻人更愿为《逃出大英博物馆》这类现实题材买单时,《难哄》的悬浮剧情自然成了“过期货” 。
4. 监管重拳:劣币驱逐良币的终结
广电总局2024年对霸总剧的整治,加速了这一题材的消亡。《难哄》恰好撞上枪口:剧中“霸总”标签化营销、拜金价值观(如男主随手解决女主经济困境),均踩中“宣扬不劳而获、制造阶层对立”的红线 。政策要求微短剧“压缩数量、提升质量”,《难哄》却逆流而上,用狗血剧情挑战监管底线,最终沦为“行业反面教材” 。
结语:霸总剧的棺材板,由观众亲手钉上
《难哄》的翻车证明:霸总剧的没落绝非偶然,而是观众觉醒、监管出手、市场转型的必然结果。当“女性独立”成为主流叙事,当“真实感”取代“玛丽苏幻想”,霸总剧若仍沉溺于“支票随便开、反派随手灭”的幼稚套路,只会被时代狠狠抛弃。或许正如网友调侃:“2025年还拍《难哄》,不如改名叫《难救》。”
来源:小智影视大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