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担任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老年营养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营养标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特医食品与保健食品评审专家,中国科协老年营养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上海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兼临床营养主任委员,上海市食疗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亚太临床营养学会理事。
作者:孙建琴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学科带头人,上海市老年营养健康质控中心主任。
担任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老年营养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营养标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特医食品与保健食品评审专家,中国科协老年营养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上海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兼临床营养主任委员,上海市食疗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亚太临床营养学会理事。
擅长各种疾病的营养支持治疗、营养评估和健康管理,主持完成数十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科技成果奖4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主编营养学专著和营养科普书10多本。牵头组织制定多个膳食营养相关的国家卫生行业标准、肌肉衰减营养与运动干预中国专家共识,担任多本学术杂志编委。
文章来源:孙建琴营养工作坊
已授权《临床营养网》发布
奶昔、西兰花加清咖,掉秤后,肌肉为什么也“不辞而别”……
“方案今晚必须定稿!”39岁的陈妍替儿子盖好被子,回到书房,继续缩在转椅上敲击键盘。桌子上,咖啡杯里的咖啡早已冷掉,陈妍苦笑着摇了摇头:为了年前立下的Flag,她已经连续3个月用代餐奶昔替换午餐,晚餐则是西兰花等各种水煮蔬菜加清咖,体重确实每日居下。想到这里,陈妍立刻来了精神,起身拿文件去边上打印,突然腿脚发软,整个人重重磕在写字桌上,这已不是第一次了……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检查报告显示,陈妍的骨骼肌量比同龄人低40%,肌力也大大退步,医生诊断她患上了肌少症。深夜,她翻看着儿子幼儿园家长群里的视频——上周家长接力赛,她甚至跑不过穿高跟鞋的玲玲妈。
肌少症并非老年人的“专利”
调查表明,肌少症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同样会受到威胁。人体肌肉量受年龄影响,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一般维持 5年便开始逐渐丢失。此外,肌肉的丢失还与运动、营养、患病等多种因素有关。中青年人发生肌少症的风险增加,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久坐少动:很多上班族每天久坐时长不低于8小时,下班后看电视、玩手机、看书等休闲活动也增加了久坐时间。研究显示,在健康的青年人中,运动量过少可导致胰岛素抵抗和瘦组织(除去脂肪的骨骼、肌肉等组织)丢失。
不当减肥:有些中青年人通过盲目节食或吃素减肥,殊不知这样减去的重量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肌肉,而非脂肪。蛋白质营养不良会使机体更多地动用肌肉蛋白质储备,使肌肉合成速率下降,分解速率上升,导致肌肉流失。
② 因急性疾病或创伤性疾病,如车祸、严重创伤、重大外科手术、入住 ICU等导致的急性肌少症,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
③ 肌少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已知众多因素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除老龄化外,内分泌功能变化、体力活动量下降、营养失衡、基因遗传、各种原发疾病和全身慢性炎症等,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导致肌少症的进展。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肌少症对年轻人的危害
肌量和肌力下降对中青年的影响在短期内可能尚不突显,因而被很多人忽视。但随着时间的累积,肌少症会带来一系列危害。
① 运动功能下降: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主要成员,也是力量的来源。肌肉减少和力量下降,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便是中青年人运动功能变差,如以前跑50米只需7秒,现在却做不到。值得注意的是,越懒得运动,肌肉就越少;肌肉越少,就越不想运动,如此易形成恶性循环。
② 死亡风险增加: 肌肉力量下降与多种不良结局相关。一项纳入14 万人的研究显示,握力越低,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和卒中风险越高。一项纳入 50 万人的研究显示,低握力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这种相关性在较年轻的人群中更为显著。
③ 免疫功能受损: 骨骼肌细胞对诱导机体免疫应答十分重要,还能调节免疫反应的微环境。研究表明,人体瘦组织减少10% ,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增加;人体瘦组织减少20%,会导致伤口愈合减缓、皮肤变薄、感染及虚弱;人体瘦组织减少30%,会导致难以坐立。
④糖脂代谢紊乱: 约75%的葡萄糖在骨骼肌中代谢,肌肉减少会导致机体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造成胰岛素抵抗,这是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重要驱动因素。骨骼肌也是脂质氧化和基础能量 代 谢的重要部位,肌肉丢失会影响机体脂质平衡,降低基础代谢率,进而造成脂肪堆积和代谢紊乱。
快问快答
Q:中青年如何减脂不减肌?
A: 一般而言,人体体重的减轻通常会伴有 20%~40%的瘦组织丢失。多项研究表明,低能量、高蛋白质饮食联合运动,能有效减轻减脂期间造成的肌肉流失。要求在目标能量摄入基础上,每日减少能量摄入500~1000千卡,蛋白质占总能量20%~30%。每日所需的蛋白质宜优先从天然食物中获取,如鸡蛋、牛奶及奶制品、禽类、鱼虾等水产品,必要时进行蛋白粉补充。运动与减重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减肥期间应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其中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运动的形式最佳。为了确保安全性,建议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个性化的营养与运动干预。
《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本站动态栏:
来源:潮流荣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