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读《资治通鉴》内容是:项梁者,楚将项燕子也,尝杀人,与兄子籍避仇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其下。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籍长八尺
今天读《资治通鉴》内容是:项梁者,楚将项燕子也,尝杀人,与兄子籍避仇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其下。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器过人。会稽守殷通。闻陈涉起,欲发兵以应涉,使项梁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籍是时年二十四。
读后感想是:
公元前 209 年,当会稽郡衙的青铜门环被叩响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普通的秋日将成为改写历史的起点。项梁手按剑柄站在台阶上,身后跟着二十四岁的项羽,两人的身影在青石板上投下长长的影子。这对避难吴中十二年的叔侄,即将在这片江南水乡点燃反秦的烽火。
一、吴中:楚魂觉醒的江南沃土
项梁选择吴中绝非偶然。这片位于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自春秋时期便浸润着吴越争霸的血色浪漫。《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曾在此 "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阖闾大城。到了战国末年,楚国春申君黄歇疏浚河道,使吴地成为 "江东都会"。当项梁带着项羽流亡至此,眼前的景象依然是 "水行山处,地广人稀" 的江南秘境。
但在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早已涌动。秦始皇五次东巡,在会稽山刻石 "禁止淫泆",却激起楚人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的誓言。吴中作为楚国故地,百姓对秦朝的苛政积怨已久。项梁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他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在为乡人操办丧事时观察人才,在疏浚河道时训练部众。正如《史记》所载:"吴中贤士大夫皆出其下",这位楚国名将之后,已然成为江南士族的精神领袖。
二、吴中起兵:八千子弟的血色黎明
当陈胜吴广的起义烽火照亮中原,会稽郡守殷通也想趁机割据江东。他召见项梁:"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史记・项羽本纪》)殷通的算盘打得精明,却低估了项梁的野心。
项梁的应对堪称权谋典范。他假意配合:"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资治通鉴》)待项羽持剑守在门外,项梁突然使眼色:"可行矣!"(《资治通鉴》)寒光闪过,殷通的头颅滚落阶前。这场精心策划的刺杀,既除掉了潜在对手,又夺取了会稽郡的兵权。
接下来的行动更显项梁的政治智慧。他 "佩其印绶",召集 "故所知豪吏",宣布 "所为起大事"(《资治通鉴》)。吴中子弟久慕项氏威名,纷纷响应。短短旬月,八千江东子弟兵集结完毕。这些来自太湖畔的渔民、丘陵间的猎户,在项梁的调教下,即将成为横扫中原的劲旅。
三、江东文化:项家军的精神图腾
项梁的成功,离不开吴中独特的文化滋养。这里既有 "卧薪尝胆" 的坚韧,也有 "鱼肠剑" 的刚烈。项羽 "学万人敌" 的豪言(《资治通鉴》),与吴地尚武传统一脉相承。而项梁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的兵法教学(《资治通鉴》),则暗合吴越兵学 "因敌制胜" 的精髓。
更重要的是,吴中百姓对项氏的支持。当项羽在湖州收服野马、打造兵器时,当地人自发为他铸造 "霸王枪";当项梁在吴县起兵时,"少年豪吏" 争相依附。这种军民一心的景象,正是江南文化 "重然诺、轻生死" 的体现。正如后世诗人所咏:"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四、清平乐・江东怀古
秋风萧瑟,吴越山河阔。十二年间磨一剑,终破会稽城阙。八千子弟同袍,青锋直指咸阳。莫叹英雄气短,江东自有华章。
站在苏州古城墙远眺,太湖烟波浩渺。两千年前的项梁或许未曾想到,他在吴中播下的火种,不仅点燃了反秦的烽火,更在江南大地留下了 "敢为天下先" 的精神印记。从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到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担当精神始终流淌在江东子弟的血脉中。当我们重读《资治通鉴》,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风云际会,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传承。
来源:第一人称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