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国·行耕记|桃花源来了“洋农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6 15:51 1

摘要:前段时间,一档名为《我在中国当农人》的节目在芒果TV播出。节目邀请了6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组成“跨国创业团”,在中国沉浸式体验田园生活。在多元语言、文化、认知的碰撞下,这些国际新农人发挥所长,探索适合当地的乡村创业新模式,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中国乡村全面振兴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丁美栋

在湖南省常德市桃花源管理区白麟洲村,几位外国青年戴上草帽、挽起裤腿,在田间地头开荒耕耘。他们还制作销售非遗米粉,开发乡村研学项目……

前段时间,一档名为《我在中国当农人》的节目在芒果TV播出。节目邀请了6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组成“跨国创业团”,在中国沉浸式体验田园生活。在多元语言、文化、认知的碰撞下,这些国际新农人发挥所长,探索适合当地的乡村创业新模式,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中国乡村全面振兴的包容与活力。

“从‘体力活’变‘技术活’”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约1600年前,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记》,尽描世外桃源之美。

“风光无限好”,是跨国创业团成员、美国小伙宋安居对桃花源白麟洲的第一印象。在这个四面环水的江心洲上,村舍炊烟袅袅,渔舟泊岸,山水相依。“与自然相融的美景和宁谧的生活氛围让我着迷,我们白天劳作,晚上散步看星星。”宋安居还惊讶于当地的交通便捷程度,“道路网络四通八达,回归向往的田园生活触手可及!”

参与传统农耕是这些国际青年在白麟洲的“初体验”。他们扛起锄头,在一片长满杂草的荒地中开垦,晚上回到住处已筋疲力尽。慢慢熟稔各项农耕技能后,他们发现,原来当地实际农业生产并没有体验得那么费劲,而是技术含量满满。

在一片水稻试验田之中,这些国际青年结识了来自湖南农业大学的水稻专家吴德志教授,学到了很多稻米生产和农业技术知识。“吴教授团队在中国各地收集稻种,通过在试验田中种植,培育了不少优质稳产的新品种,帮助农民实现粮食增产增量。”来自英国的周书亚说,除了水稻种植技术,他还了解到5G、大数据、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在当地的应用,“科技风”劲吹在中国田间。

“来到白麟洲之前,我以为这里的生产方式比较传统。踏上这片土地后,我感受到的不仅有农耕文明的沉淀,还有新技术带来的生机。大家沾着泥土、带着稻香创新,农业从‘体力活’变‘技术活’。”周书亚感慨。

“在这片热土创业的最好见证”

“桃花源里可耕田”,在桃花源的一片田地中,立着这样一句话。

随着逐渐融入当地生活,这群国际青年发现,桃花源里除了能耕田,还发展着不少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有的村民将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有的村民改造屋前屋后闲置空间,发展庭院经济;还有的村民干起了乡村旅游,民宿生意越做越红火……

“做好新农人,需要把传统乡村和现代新业态融合。”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区柏铨说,“这里多元化的农业模式给了我们启发,我们希望能够参与其中,在这里创业。”

经过多次讨论,他们决定从当地出产的特色大米入手,将其加工成常德米粉,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米粉看似平常,里头的门道却不少。”宋安居回忆,常德米粉制作技艺作为湖南省级非遗项目,有十余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讲究。“比如在挑选原料大米时,不能用新米,选好之后要泡米,稻米发酵后风味更足。制作过程中,还要关注加面粉的量,揉米团的时间和力度,这些都决定了成品质量。”

团队还积极开发学生研学等文旅项目。“我们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两天一夜的研学方案,希望学生们能够透过语文课本,来到桃花源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感受现实美景。”区柏铨说。

研学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宋安居对其中的种地环节印象深刻。“当时,我们和游客一起在田里种下油菜苗,如今春暖花开,花香四溢,是我们在这片热土创业的最好见证。”

“节目结束后,跨国创业团留下的‘归园田居’民宿小院和‘桃花源国风研学’产品都还在持续运营,希望能为促进当地乡村发展持续贡献力量。”《我在中国当农人》节目组总导演陈霏琪说。

“一场‘情感过山车’的旅行”

“英国人不容易流泪,可我却在离开白麟洲时止不住哭泣。”回忆起与村民告别的场景,周书亚动情地说。

“这段新农人的经历是一场‘情感过山车’的旅行。”周书亚直言,“一开始,我以为只是‘玩一下锄头就回家’,没想到和村民们成了莫逆之交。”

区柏铨回忆,他们刚到白麟洲时,由于缺乏物资,决定向邻居借几个鸡蛋。“当我们向隔壁的爷爷奶奶开口求助时,他们二话不说便取来满满一盒蛋,往我们手里塞,还说‘要多少就拿多少,管够!’”区柏铨当即被邻居的热情大方打动,初到异地的局促之感一扫而空。

跨国创业团还和村民们一起采摘柑橘、揽客卖菜、跳广场舞……创业阶段,村里给小伙子们提供了一辆三轮车,方便他们活动。“当我和伙伴们一起在乡间小路坐着三轮车,和经过的村民打招呼时,我们感到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周书亚说,即使现在创业项目已告一段落,他还会经常回到这里,和村民们团聚,一起聊天、串门、打麻将。

谈到对村民的印象,宋安居直言,这里的邻里关系亲密,大家互帮互助,有浓浓的人情味。“当节目结束,我们离开村子去码头时,我紧紧握着一位邻居吴叔叔的手,直到登船才松开。吴叔叔对我说,我和他朝夕相处了这么多个日夜,而他对我的思念,或许也要用相同的时间才能缓和。”宋安居感触良多,“从村民打开篱笆院门的那一刻起,我感受到了现代版《桃花源记》的真正内核。”

“很真实、很正能量的文化交流体验”

去年底,周书亚回到了英国曼彻斯特,和家人团聚。在晚餐桌上,除了英国传统美食,还摆上了湖南甜酒和蒸包子。“妈妈听我讲述了我在白麟洲的新农人故事,表示也想去当地看一看。”周书亚说。

文化理解不是单项输出,而是美美与共,区柏铨对此深有体会。在开发常德米粉产品的过程中,他发现当地经典的做法是干拌,而马来西亚处理类似食材时,喜欢用咖喱调味,便提出了“咖喱常德粉”的概念。区柏铨经过试验,最终调制出了保留常德米粉口感,但又具有东南亚风味的全新吃法,村民们纷纷评价“吃了一辈子常德米粉,没想到还能这么吃”。“文化差异并不一定导向冲突,只要在加深了解的过程中不断交流学习,也可以碰撞出别样火花。”区柏铨说。

陈霏琪介绍,节目在海外优兔平台(YouTube)播出,让海外观众看到了中国乡村的生态治理成果和创新活力,许多国际网友评价“真实的中国村庄如此温暖有魅力”“想试着用节目中的经验,给自己家乡带来改变”……节目组还收到了很多国家年轻人的报名信息,他们表示“看到了外国人在中国乡村创业的可能性”。

对于未来想投身中国乡村建设的国际青年,区柏铨建议要做到真听真看真感受:“在这片热土中生活,和村民们拉家常、问冷暖,你会发现这里蕴藏着的无限发展机遇。”

“我们从世界的天南地北而来,却在中国乡村稻田间找到共同语言——关于泥土的温度,创业的热情,以及人与人之间毫无保留的真诚。”宋安居正计划通过社交媒体,向世界传递他眼中的中国新农村形象,“我一定会多分享,这是很真实、很正能量的文化交流体验!”

来源:中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