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脑空白是一种常见的体验,其定义多种多样,从“昏昏欲睡”到“完全失去意识”。4月24日,一篇发表于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认知科学趋势》的评论文章中,一组神经科学家和哲学家总结了我们对大脑空白的了解,其中包括他们自己观察人类大脑活动的研究成果。
大脑空白是一种常见的体验,其定义多种多样,从“昏昏欲睡”到“完全失去意识”。4月24日,一篇发表于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认知科学趋势》的评论文章中,一组神经科学家和哲学家总结了我们对大脑空白的了解,其中包括他们自己观察人类大脑活动的研究成果。
01
重新审视“心灵游移”
RESEARCH INTRODUCTION
“在清醒状态下,我们的思维在不同内容之间转换。然而,有些时刻似乎缺乏可记录的内容,这被称为思维空白,”该研究团队写道。“这些空白代表什么目前尚不清楚,这凸显了围绕思维空白的定义和现象学的模糊性。”
过去,人们对“心灵空白”的研究仅限于研究“心智游移”——一种类似的内在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我们的思绪“像溪流一样流畅无阻”。研究人员认为,“心灵空白”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会让人感觉更困倦、更迟钝,犯的错误也更多,应该受到“心灵游移”研究的启发,但应该将其独立看待。
02
空白背后的大脑机制
RESEARCH RESULTS
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
(1)大脑空白发生的频率在不同人之间差异很大,但一个人平均有5%-20%的时间会经历这种现象。
(2)被定义为“大脑空白”的常见体验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问题、内心言语停止等。
(3)大脑空白通常发生在长时间持续注意力任务(如考试)结束时,以及睡眠不足或剧烈体育锻炼之后,但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清醒状态。
(4)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DHD) 的儿童比神经正常的人更频繁地出现大脑空白的情况。
(5)大脑空白是《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5)中广泛性焦虑症临床描述的一部分。它还与其他几种临床疾病相关,包括中风、癫痫、创伤性脑损伤和克莱恩-莱文综合征——这种疾病会导致患者每天睡眠时间长达20小时。
(6)在持续注意力任务后的大脑空白期,受试者的心率和瞳孔大小会降低,大脑信号复杂度也会降低——这种状态通常出现在无意识人群中。在大脑空白期,他们观察到感觉处理过程的中断,以及缓慢的、类似睡眠的脑电图波。作者将这些大脑部分区域看起来像睡着的状态描述为“局部睡眠发作”。
(7)大脑皮层后部区域神经活动的增加也会导致思维空白,就像高速思考导致认知功能变慢的情况一样。
(8)当人们被要求主动“清空大脑”时,研究人员观察到下额回、布罗卡区、辅助运动皮层和海马体的活跃度降低。
(9)研究人员推测,不同形式的空白之间的共同因素可能与唤醒水平的变化有关,从而导致记忆、语言或注意力等关键认知机制的故障。
鉴于人们的“大脑空白”体验差异巨大——无论是主观体验还是神经活动——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框架,将“大脑空白”描述为一组由生理驱动的动态体验,这些体验由唤醒状态(或称生理“警觉”)介导。他们解释说,这意味着当大脑处于高唤醒或低唤醒状态时,更容易出现“大脑空白”。
03
清醒与意识的边界
RESEARCH SIGNIFICANCE
“‘大脑空白’的体验与思考一样私密而直接,”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作者詹妮弗·温特说道。“我们的目标是开启一场对话,探究大脑空白与其他看似类似的体验(例如冥想)之间的关系,”法国里昂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作者安托万·卢茨补充道。
“我们相信,对大脑空白的研究富有洞察力、意义重大且及时,”列日大学的主要作者托马斯·安德里隆说道。“它之所以富有洞察力,是因为它挑战了清醒状态包含持续不断的思绪的普遍观念。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大脑空白突显了个体主观体验的差异。总而言之,我们强调,持续的体验会因意识程度和内容丰富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层次。”
新闻来源:ScienceDaily
论文参考:DOI: 10.1126/science.adr2247
来源:启真脑机智能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