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夫泰岳苍苍,汶水汤汤,莱芜北境,苗山屹立,乃齐鲁形胜之要冲也!此地襟连齐岱,控扼鲁疆,齐鲁古道青石关、文字岭二路如双龙盘卧,自春秋以降,车马辐辏,驼铃相闻。昔长勺之战、艾陵之战,皆因古道而兴,鼓角争鸣犹萦耳畔;商贾往来,店铺鳞次栉比,驼队蜿蜒如龙,财货通乎南北
夫泰岳苍苍,汶水汤汤,莱芜北境,苗山屹立,乃齐鲁形胜之要冲也!此地襟连齐岱,控扼鲁疆,齐鲁古道青石关、文字岭二路如双龙盘卧,自春秋以降,车马辐辏,驼铃相闻。昔长勺之战、艾陵之战,皆因古道而兴,鼓角争鸣犹萦耳畔;商贾往来,店铺鳞次栉比,驼队蜿蜒如龙,财货通乎南北,富甲一方,名门望族林立,堪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所。
然溯明清六百余载,苗山虽钟灵毓秀,然科举之途,寂寂无闻。虽有累世簪缨之家、富甲连城之族,然科甲不兴,士人寒窗苦读,终难折桂。直至明万历年间,李公九官横空出世,若彗星经天,石破天惊,一举夺魁,蟾宫折桂,为六百年间苗山首登进士第者!此诚李氏之荣光,苗山之盛事,自此之后,苗山之名,因公而显,四方传颂,莫不交口称赞。
公讳九官,字相虞,号雍时,诞于明万历七年八月廿三。其始祖李率,字天明,大明定鼎,自枣强迁徙莱芜北境。公身材伟岸,倜傥不群,胸怀磊落,志比鲲鹏。其先祖李率曾团练乡勇,保境安民;后应召入京,与武将校技,力敌千钧,无人能撄其锋,遂获勅封“一朝人才”,官拜镇国将军。李率治军严整,征战四方,扫清寰宇,鞠躬尽瘁,寿至九旬有三,名德双馨,世所罕匹。遗屐二只,可卧赤子,传至公之子李玥,犹存珍秘,后因兵燹遗失,然其传奇轶事,至今仍在乡野间传颂。
公之父李邦佐,素怀仁德,阴行善事,名播乡里。年届不惑,始得麟儿,欣喜若狂,视若拱璧。倾资延请名师,督其力学,冀望光耀门楣。公幼承庭训,天资颖异,嗜学如渴,弱冠之年,即万历廿六年,一举考取秀才。中秀才后,随谭性教游学四方,二人如双璧联辉,朝夕切磋,共探经史奥蕴,文章辞藻,互相砥砺。时人慕其才,尊称为“谭李”。后与谭性教、孙士奇于莱城东厢千佛寺结社,三人雅集,谈诗论文,析理辩难,文采风流,名噪一时,诚为文坛佳话!
万历三十四年,公廿有八,秋闱折桂,高中举人,好友谭性教喜作《贺李相虞魁秋闱叙》,以颂其荣。翌年,公廿九,殿试登科,列三甲一百九十三名,旋授荆州推官,自此踏上宦海征程。初至荆州,任理官之职,公目光如炬,断狱如神,整饬吏治,雷厉风行。未及一载,荆州大治,黠吏遁形,狱无冤囚,商贾欢悦,市肆井然。时朝廷赋税苛重,公不畏强权,抗言直谏,拒不交纳银五千两,刚正之气,威震朝堂,天子嘉许,颁旨褒扬,令百官效之。
万历四十年,公三十又四,以荆州理官之职,分考南京应天府乡试,慧眼识珠,拔擢九名俊才。在任期间,公还力图改革,向朝廷提出多项建议,包括皇帝亲自批阅奏章,料理国家大事;罚赎之法要自上而下执行,否则应当革去;严格赋税的输纳,应当先清理拖欠;抚臣既要巡抚,又不忘摧收派征的税银等,展现出卓越的政治见解和担当 。次年,考绩优异,本可升迁,却遭父丧,哀毁骨立,依制守孝。万历四十四年,门生吴伯与连捷进士,公亦起补西安推官,莅任之后,政声愈著。
万历四十六年,授山西道御史,公秉持公心,弹劾权贵,不避斧钺,整饬纲纪,风宪凛然。天启元年,公四十三岁,巡按宣府、大同。边地军务废弛,公一到任,即雷厉风行,立保甲以安民心,缮亭障以固边防,清屯田以充军饷,励士卒以振士气。数月之间,边备焕然一新,胡虏望而胆寒!是年四月,好友钱谦益为撰《聊且园记序》,孙士奇亦赋《骢马行寄李相虞侍御》,以赞其风采。未几,因母丧归乡,守制尽孝。
天启三年,公补任江西道御史,三推而后复命。天启五年夏,奉命巡按浙江。途经肥城,为尹东鲁妻撰写节妇文,以彰其德。至浙江,公大刀阔斧,裁汰冗员,蠲除苛役,兴修水利,惠政频施,百姓感恩戴德。然因积劳成疾,是冬抱病归乡。归乡后,于莱城东半里店构筑“聊且园”,园内亭台楼阁,水木清华。公优游其间,与贤士唱和,著成《聊且园集》《聊且园续集》,其治学主张“心到、眼到、手到”,见解精妙,独树一帜。好友谭性教为其文集作序,盛赞不已。
天启六年九月廿六,公溘然长逝,年仅四十有八。噩耗传来,朝野震悼,浙地百姓巷哭三日,如丧考妣。挚友谭性教痛失知音,挥泪为其撰写墓志铭;门生吴伯与感怀师恩,应公子李玥千里之请,于次年冬,精心撰作墓表。明廷嘉其忠勤,于莱城立“代天巡狩坊”,以旌其功。清康熙十二年,知县叶方恒修《续修莱芜县志》,将公列入“乡贤附见”;同治十二年,李氏五修族谱,族人至北苗山老茔抄录其神道碑碑文;光绪十年,董怡为书墓表,李氏六修族谱,后人邀众修缮坊表。
嗟乎!公以清正立世,以仁政惠民,以忠直事君,其德业文章,与泰山同寿,与汶水共流,千秋万代,永为后世敬仰!若无李公,则明清六百年间,苗山科举之史,将黯淡无光;若无李公,苗山之荣耀,亦将失色三分!公之功绩,诚可谓光照千秋,泽被后世矣!
余虽后生晚辈,然每览李公九官之事迹,皆为其卓绝才略与浩然风骨所折服。公生于苗山望族,以过人之志摘科举桂冠,于朝堂之上刚正不阿,于地方任上仁政广施,实为千载难逢之英杰。今不揣浅陋,勉力作传,虽文笔粗拙,亦望能彰其风采于万一。苗山之地,历来钟灵毓秀,李公之功绩便是明证——此地绝非碌碌无名之所,其辉煌过往,足令后世敬仰。故附七律十首以颂先贤,冀望李公之精神长耀苗山,激励代代后人。
其一·苗山毓秀
苗山郁郁孕灵奇,六百年间待鹤姿。
铁砚磨穿寒夜月,云梯踏破早春枝。
一朝折桂惊齐鲁,四海传名耀阙墀。
自此文光昭故里,长留浩气贯虹霓。
其二·家世渊源
枣强徙脉肇莱芜,将种英风世代孚。
祖展雄才安北境,父怀仁德济乡闾。
庭前训子传经义,膝下承欢授典谟。
积善终期麟趾现,九官应运展宏图。
其三·少年砺学
弱冠才名动四方,谭李联璧韵铿锵。
千佛寺里谈今古,万卷书中探奥藏。
墨染寒毡磨铁砚,灯燃夜雨透芸窗。
蟾宫早立青云志,一骑春风踏御廊。
其四·荆州理政
荆州初仕震奸顽,铁面无私狱讼闲。
裁汰蠹胥清吏治,蠲除苛政悦商班。
敢违上命纾民困,独守丹心照宇寰。
五千税银挥手拒,朝堂嘉许美名颁。
其五·科场拔俊
应天分校鉴才明,慧眼如炬识凤英。
九子登科扬盛誉,三篇妙笔动神京。
但期桃李春风发,不负文星朗月情。
桃李成蹊天下颂,清名长伴岁华荣。
其六·巡边靖虏
宣大巡边胆气豪,保甲亭障固城壕。
屯田清蠹军粮足,砺剑磨戈士气高。
铁马冰河惊胡虏,寒沙衰草偃旌旄。
牧斋诗赋传佳誉,青史长铭汗马劳。
其七·浙地施仁
浙水扬旌惠政彰,冗员裁罢庶民康。
疏渠筑坝通漕运,减役蠲徭复稻桑。
但使苍生皆饱暖,何辞病体染风霜。
聊且园中留雅韵,一卷文章万世香。
其八·聊且园怀
聊且园中岁月悠,亭台水榭映清流。
诗吟竹径邀明月,墨染芸窗写素秋。
三到箴言传后世,两编雅集耀神州。
知音远去丰碑在,风动松涛忆旧游。
其九·哀荣身后
噩耗惊传涕泗潸,浙民巷哭动千山。
碑铭挚友情难尽,表撰门生意未删。
坊立莱城彰德业,名垂邑志耀尘寰。
苗山郁郁埋忠骨,长伴云霞映玉颜。
其十·千秋颂德
六百年间第一人,苗山仰止耀星辰。
清廉政事垂青史,俊逸文章泣鬼神。
铁骨铮铮担道义,丹心耿耿照乾坤。
英魂不朽丰碑在,万古诗坛颂赤臣。
来源:是历史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