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4年9月,《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提出,为便利中心区的交通,并使中心区和全市的各个部分密切联系,计划将南北、东西两条中轴线大大伸长和加宽,其一般宽度应不少于100米。东西长安街、前门大街、地安门大街是首都主要的街道,将要展宽到100至110米,
庆寿寺双塔 | 拉里贝的中国影像记录.By Firmin Laribe.1900-1910年
1954年9月,《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提出,为便利中心区的交通,并使中心区和全市的各个部分密切联系,计划将南北、东西两条中轴线大大伸长和加宽,其一般宽度应不少于100米。东西长安街、前门大街、地安门大街是首都主要的街道,将要展宽到100至110米,并且向外延伸出去。
西长安街上始建于金代的双塔庆寿寺,元大都修筑城墙时遵元世祖忽必烈诏令:“远三十步环而筑”,使之得以保存。但在1954年,它碍了马路的事,被令拆除。梁思成建议将其保留为街心环岛,以丰富道路景观,遭到众人反对,特别是遭到交通工程师的强烈抵制。在这种情况下,梁思成提出了他称为“缓期执行”的方案,建议将双塔寺保留一段时间,看看效果如何,再定存废。这也未获成功。很快,这处珍贵的古建筑即被拆毁。
梁思成双塔保护想象图 | 1988年.关肇邺《积极的城市建筑》
马连良在《四进士》里唱道:“上写田伦顿拜首,拜上了信阳州顾大人,双塔寺前分别后……”这个故事便取材于北京的延寿寺原来叫庆寿寺但是大家习惯叫双塔寺的地方。
️ 【元一统志】载,该寺的前身是金朝的庆寿宫,创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元朝改称大庆寿寺。【宸垣识略】载:“双塔寺在小时雍坊西长安街,金章宗建,即元庆寿寺。专有塔二:一九级,一七级。九级者额曰‘特赠光天普照佛日圆明海云佑圣国师之塔’,七级者额曰‘佛日圆照大禅师可庵之灵塔’。”至元四年新建上述两座砖塔,故该寺俗称“双塔寺”。
️ 双塔寺即元庆寿寺,在西长安街。塔二:一九级,一七级。【春明梦余录】
延寿寺双塔建于金代大定年间(1161-1189年),原属庆寿寺(后称延寿寺)的一部分。位于北京西长安街,是金中都城内重要佛教建筑。元代重建,明代存续,1954年因扩建长安街被拆除。
西单路口,往东能看到双塔 | 1954年.长安街拓宽工程启动后
️ 西长安街双砖塔,若长少而肩随立者,其长九级而右,其少七级而左。九级者,额曰特赠光天普照佛日圆明海云佑圣国师之塔。七级者,额曰佛日圆照大禅师可庵之灵塔。或乃曰:『地元之旧狱,夜多冤苦鬼声,塔以镇之。』又曰:『地唐悯忠寺之坟院,二师者,悯忠寺一二代祖。』非矣。双塔地,元庆寿寺也,海云、可庵,元僧也。【帝京景物略】
寺中还有碑亭两座,碑上分别刻有金章宗御笔“飞虹桥”、“飞渡桥”,嘉靖十七年毁,碑亭前有溪水,四周古木苍翠。
有“大蒙古国燕京大庆寿寺西堂海云大师碑”,已毁。
另有庆寿寺碑,金党怀英八分书,最妙。正统年间毁。
双塔寺.北京內城圖 | 清乾隆12年至41年间绘制
电报局.新华电台 | 北京市街道详图.亚光兴地学社出版.1950年
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兴建元大都南城墙时,庆寿寺正好在南城墙所在的直线上。元世祖忽必烈降旨,将此处城墙向南移,“远三十步环而筑之”,通过让南城墙拐弯而保留了庆寿寺。
️ 成祖朱棣即位,授道衍太子少师,赐名广孝,命蓄发三,不肯。赐宫人二,不近。永乐六年朝北京,欲为其建第,广孝固辞,居庆寿寺,后居天宁寺。【江南通志】
可庵禅师石塔铭 | 1257年.首都博物馆藏
️ 明朝正统十三年(1448年)二月,太监王振言其朽敝,上命役军万人重修,费至巨万,既成,壮丽甲于京都诸寺,改赐大兴隆寺,树牌楼,号第一丛林。【明英宗实录】
️ 兴隆寺有八景,询之寺僧,罕有知者。【人海记】
嘉靖九年,右春坊右中允廖道南奏:太庙功臣配享,永乐以来,附以姚广孝。今大兴隆寺有广孝影堂像,削发被缁,不可上比圣祖开国功臣之例,乞为厘正......广孝配位相应撤去。但系先朝功臣,载在祀典,合无移祀于大兴隆寺祠内,每岁春秋,遣太常官致祭。
除了前朝的“三武一宗”灭佛,嘉靖十四年,又命京师内外毁寺宇,迁走姚广孝牌位,废大慈恩寺(原延寿寺),改为射所,以金鼓声徹于大内,又改演象所,亦毁于火。
乾隆二十九年,重修。民国时期,仅余双塔。
1955年4月,为拓宽西长安街,连仅剩的双塔也要拆除了,施工前,梁思成建议保留双塔,建成街心环岛,未获采纳。双塔终遭拆除,海云和尚塔前道行碑迁至法源寺,塔内出土文物转存首都博物馆,其他石刻散入民间。
双塔之东塔 | 1952年.罗哲文摄
赵孟頫庆寿僧舍诗:白雨映青松,潇飒洒朱阁……客居秋寺古,心迹俱寂寞——不佳。
另有韩邦靖饮兴隆寺诗曰:纷纷明日事,潦倒夜深归。亦不佳。
庆寿寺双塔 | 中国的建筑和宗教文化.Die Baukunst und religiöse Kultur der Chinesen.Vol.03.宝塔.BY Ernst Boerschmann.德文.1931年
梁思成特别指出其密檐层数与收分比例具有典型金代特征,介于辽塔的雄浑与元塔的秀丽之间。
两塔并立,一为九级密檐塔(高约40米),一为七级密檐塔(高约30米),均为八角形砖塔。
- 须弥座饰有壸门浮雕,雕工较辽代更为精细。首层塔身较高,四面设券门,另四面为假窗。
- 砖雕仿木构细节(如斗拱、阑额)比例精准,梁思成认为体现了金代工匠对宋代《营造法式》的继承。叠涩出檐,檐角悬风铎,保存辽代遗风。
梁思成通过对比山西朔州崇福寺(金)与辽阳白塔(金),确认其金代特征:
- 斗拱比例较辽代更纤巧
- 须弥座束腰部分加高
- 檐部收分曲线更为柔和
在《中国建筑史》中将其列为 **"金中都现存最完整的佛教建筑遗存"**(考察时尚未拆除),强调其对于研究:
- 金代砖塔的演变
- 宋金建筑技术交流
-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
梁思成带领营造学社对双塔进行详细测绘,留存了珍贵的图纸和照片。1954年拆除时,梁思成曾竭力劝阻,并记录下塔内发现的元代经卷、舍利函等文物。
️【梁思成】庆寿寺双塔之比例秀美,砖作工精,犹存辽制而更趋精巧,实为金中都建筑之瑰宝。其九级者尤显金代密檐塔之典型特征,七级者则可见时代演变之迹。
庆寿寺塔 | 1954年.西长安街改造已启动
* 2017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曾提议复建双塔作为历史记忆节点。
来源:张氏道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