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会用一种财大气粗的方式让你顿悟:图书馆只是它谦虚的自称,而非真正的本体。 十几元就能爽吃一顿的惠民食堂、免费供应的热水 Wi-Fi、还有比 WeWork 高两档的共享工位,都只是这里的基础配置。
曾经大家提到沪漂,总默认他们是最懂精致生活的一群人。但从去年到今年,他们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才是最懂如何过日子的特种兵。
沪漂先是把绿化带爆改成了露营基地,拎着一张防潮垫、一壶热水就能在路边躺一下午;后来连约会地点也从咖啡馆、美术馆,变成了去郊区挖野菜。
如今他们的周末也开始返璞归真,不再奔波于巨富长的酒吧与livehouse,而是扎进附近的公立图书馆, 把这里爆改成了顶配的免费度假别墅。
图源: 汤圆圆
就像江浙沪的服务区本质是商圈,而不是服务区一样, 上海的图书馆也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图书馆”的传统想象。
它会用一种财大气粗的方式让你顿悟:图书馆只是它谦虚的自称,而非真正的本体。 十几元就能爽吃一顿的惠民食堂、免费供应的热水 Wi-Fi、还有比 WeWork 高两档的共享工位,都只是这里的基础配置。
图源@ 唐尼克 Tonic
真正让人感叹上海公立图书馆巴适的地方, 在于里面还有各种你意想不到的配套。
“比如浦东图书馆,内部空间就像是一个文艺版的洗浴中心。 只不过把电竞房换成了摆满电脑的数字阅读中心,把KTV换成了隔音朗读室。棋牌区也被升级成了智能体验区,可以让象棋机器人陪你杀个昏天暗地。 这里的服务甚至比咖啡馆还贴心,随便一个沙发椅上都贴心预留了充电口,让人能舒舒坦坦待上一整天。”
图源: fleecy
或是上海最出名的图书馆之一上图东馆里,不但有被大家当作免费影院的放映室,还有配套的剧院,会不定期举办公益演出。 外面动辄上千元的 VIP 座位,在这里只要来得早,就能白嫖到正中那一排。
最懂薅羊毛的沪漂们,甚至早就把这里当成了“0元购”基地 :图书馆里的 3D 打印工坊,尽管只能打印三小时内能完成的模型,但足够打工人给自己的耳机、手机壳定制个壳子,或者做个手机支架、杯垫之类的实用小物件。
长久以来,沪漂圈子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叫—— “不上班的沪漂有三宝:帆布袋、迪士尼年卡和图书馆”。
其中帆布袋是大家逃离消费主义的精神勋章,迪士尼是假装上班时的秘密基地,而图书馆, 则成了一些人用来启动事业第二春的风水宝地。
大家不但把这里当作工位,甚至有人直接在馆内开启副业,发现自己被耽误的天赋点。“浦东图书馆的专业录音棚,最初谁都搞不清是做什么的。后来就有人抱着玩一玩的心态, 开始在里面录播客、录音乐,莫名其妙就从普通人变成了创作者或主理人。”
图源: 小小肉灰
经常有人会调侃,上海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每个行政区都会像在暗中较劲谁更有文化一样, 默默建起各种风格迥异,且装修豪华的图书馆。
“比如徐家汇书院,是在百年历史地标建筑上重建而成,走进去就像穿越回了民国时期大户人家的藏书楼;上图东馆则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内部设有七层通透的玻璃书塔, 让人乍一看宁愿相信这里是霍格沃滋城堡,也想不到居然是座图书馆。”
沪漂3年的小李,平时在广告公司当文案,经常熬夜加班。每周没有特殊安排的时候,他都会去上图东馆过周末, 觉得这里是最能让自己有效休息的地方。
他说自己去别处会玩得很疲惫,“但是在图书馆过周末,早上必须准点起床才能抢到座位, 相当于强制调整了我平时混乱的作息 。”
以前他周末在家躺平,总是等到中午才艰难爬下床, 等饿到发昏了再点外卖。
“但在图书馆,就像是重返了校园生活,饭点一到,自然就跟着人流去食堂吃饭。下午开始犯困了,也能去音乐区坐坐, 打开公共iPad听会儿歌。这样过一天,不仅充实,还一点都不用操心。”
一些外地游客,也早就把上海的图书馆们,纷纷当作必打卡5A级景点 ,还专门整理出了攻略。
"拍照出片可以首选上图东馆,里面七层玻璃书塔,可以把你衬托出一种985、211毕业的学霸美。想要找个地方单纯呆一天,可以去浦东图书馆,里面的空间更大配套更全。需要过夜, 可以去24小时营业的黄浦区图书馆。"
上海从来不缺好玩的地方,但对于已经被消费主义骗麻了的沪漂们来说, 图书馆就是他们的0元服务区、精神防空洞和隐藏富矿。
“在上海,如果跟着社交网络去各处出片地打卡,要么去人均几百块的bistro小酒馆,能看到落日的露台还有低消;要么就在游客胜地里人挤人,一天下来不仅人累趴了,钱包也麻了。”
而上海各区的图书馆,则是为数不多的、还未被消费主义入侵的净土。
两年前刚从北漂进化为沪漂的90后姑娘小叶,到了上海第一次被震撼是看到了上海的绿化带, 第二次被震撼则是跟朋友来到了上图东馆和浦东图书馆。
“在北京呆久了,以为去图书馆就是一场精神苦旅,奋斗就完事儿了。来了上海简直大震惊,原来上海人在图书馆里修室内花园,还有面对着小森林的落地窗景观位。 一进去发现0元的上海图书馆,和新加坡的花穹景点,也没有什么区别。”
小叶初次来上海的公立图书馆,是为了来大饱眼福,后来则把这里当成了奋战CPA的秘密基地。“不仅是因为这里环境好,更重要的是这儿能点外卖。学累了就去一层找个地儿充充碳。虽然图书馆里学习氛围浓厚, 但还是有中年人在这儿午休睡觉,主打一个松弛有度。”
“ 此外上海的图书馆里,连座椅都是国外的牌子货 ,价格颇为昂贵,在这里坐上一天也不会腰酸腿疼。”
如果说在上海过纸醉金迷的生活,是给自己加98号汽油, 那么来图书馆坐禅,则是给自己猛猛灌满柴油。
“来图书馆过周末,基本把你的消费念头掐断了,你要么点外卖,要么吃图书馆的食堂,一天下来花不到50块。适当过点这种糙日子, 发现不花钱也能过得很充实,连精神状态都没那么焦虑了。”
有人还把上海的图书馆,玩成了不用花一分钱的迪士尼乐园。家住徐汇的沪漂xixi,家附近就是徐家汇书院。“水晶灯、阁楼、玻璃雕塑,里面装修得简直像是卢浮宫。在小某书上, 徐家汇书院甚至有属于自己的网红机位,周末不乏有都市丽人前来打卡。”
对xixi来说,徐家汇书院的本质,其实和洗浴中心没有区别。“同样都是装修豪华、有人来拍照打卡、能让自己完全放松, 只是一个门票300,一个免费进而已。”
在徐家汇书院的露台上看日落,还是xixi隐秘的放空时刻。“图书馆露台的对面就是教堂,站在上面放空一会儿, 吹吹晚风,咱们沪漂有自己的lalaland。”
有人分析北京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的区别,是“一个空气里都飘荡着奋斗气息, 一个则更加松弛,人们有种不干正事儿也很坦然的美。”
浦东图书馆的原住民小黄自从失业后,一周至少要来这里3次。“一开始我还很焦虑,觉得自己是不是赶紧备考什么技能证书,或是准备简历面试。但图书馆里的磁场,自然而然就能让人平静下来。迷茫时抬头看看, 周围的人也都在悠哉悠哉干自己的事,我又何必急于一时呢?”
即使后来找到了工作,小黄也会在周末回浦东图书馆吃吃食堂,看看书,或是单纯地找个座位刷手机。“比起十平米的出租屋,这里的挑高将近有10米,待一会儿就心胸开阔; 落地窗外的景观,不输一些森林公园,学累了还可以直接出去吸两口氧。”
来源:老夏看商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