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重庆这座山水交融的城市,幸福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交织在街巷烟火与政策脉络中的具象图景。从幼有所育到老有所养,从城市公园建设到交通缓堵促畅,从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到应
编者按: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重庆这座山水交融的城市,幸福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交织在街巷烟火与政策脉络中的具象图景。从幼有所育到老有所养,从城市公园建设到交通缓堵促畅,从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到应急救护能力提升,从“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到社区智慧养老站,重庆的民生叙事始终在流动的时光里生长,在折叠的空间中绽放。
一年来,重庆于贴心处落地,于细微处着眼,以绣花功夫穿针引线,用立体化的民生实践直击“最后一公里”的民生褶皱,那些散落在8.24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民生拼图,正在重构3200万重庆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想象维度,重新定义超大城市的美好生活。
在这场幸福叙事中,每个重庆人都参与其中,城市的治理智慧与百姓的日常期盼达成了奇妙共振,当民生工程从政府文件走进大街小巷,幸福生活的宏大命题便具象为菜篮子的重量、通勤时间的刻度、急救响应的分秒。为此,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记者特深入一线,从共富、教育、就业、医疗等角度,精心采写了一组百姓故事报道,在娓娓讲述中道出重庆这座现代化城市的民生逻辑和幸福内涵。
青山满目,云雾缭绕。
2025年3月31日,晨雾未散,张达金就和妻子冉绍兰前往自家的玉米育苗地。白色的地膜上,露珠晶莹剔透。
老两口小心翼翼地将玉米苗从育苗地捧出,移栽到大田里。
“我们年纪大了,想回到家乡,守着土地,总归饿不着。”张达金擦了擦额头的汗说。
在村民眼里,张达金和冉绍兰老两口是勤快人,两个人不仅将自家的自留地打理得井井有条,有时间还管护村集体土地,同时还去村里的黄花菜种植基地、茶厂和茶油厂务工。
张达金所在的樟木村是重庆市奉节县五马镇下辖的一个小村子。这里曾和不少村庄一样,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只有老人和小孩。这个户籍人口近3000人的村庄,常住人口却不足600人,土地撂荒、闲置问题日益凸显。
樟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本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地荒了,村里的精气神也跟着散了,不能这样下去。”
2021年,樟木村集中打造了300余亩高标准农田,但这片高标准农田怎么使用,张本元心中也有疑问。一直到2024年,在奉节县农业农村委员会的指导下,樟木村将300余亩高标准农田进行统一管护,又盘活了400多亩撂荒地,打造出马铃薯、玉米、大豆套种的“薯玉豆”示范区,既守住了耕地红线,保障了粮食安全,还助力村民增收。
“村民在忙完自家农事后,还能到示范区打零工。”张本元说,“去年一年,示范区为村集体经济创收40余万元,参与管护的村民人均增收近5000元。”
张达金一家就是直接受益者。老两口靠流转土地、管护农作物,去年多挣了近1万元。说起这事,张达金黝黑的脸上堆满了笑意:“干了就有收入,这日子有奔头!”
眼下正值春耕好时节,樟木村层层叠叠的梯田上,村民挥锄开沟、覆土起垄、播种施肥,忙得热火朝天。
张本元站在田埂上,望着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盘算起今年的计划:“今年,我们增种了春作马铃薯,预计年底能再添10万元收益。”
忙完自家地,张达金夫妻二人挎上布包,直奔重庆夔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包的茶山。
采茶对人工的需求量大,每逢采茶季,夔春农业公司负责人黄胜国便会通过乡村广播、微信群等方式召集村民前来采茶。
千亩茶园翻涌着碧浪,上百名村民辛勤劳作,将一芽芽嫩叶收入布袋。
“勤快点一天能挣百来元。”张达金话音未落,冉绍兰便已挎着布包隐入茶垄。
去年,老两口光靠采茶就增收了近6000元。
蜿蜒的山道上,村民采茶、送茶,络绎不绝。夔春农业公司的院坝里,黄胜国正在检验茶叶品质,合格的茶青即刻过秤。制茶车间,机器轰鸣,工人有条不紊,摊青、杀青、揉捻、烘干,一片繁忙景象。
茶香氤氲中,樟木村村民王金平站在杀青机前熟稔地翻动茶叶:“在家能挣钱,孙儿放学回来还有口热饭吃,这日子踏实。”
走出茶厂,漫步在村道上,道路两旁油茶树新叶舒展。张本元指着油茶树说,“这是村民自发种植的油茶树,待到秋冬季结果,村民又能多份收入。”
霜降前后,是油茶果采摘的好时节。农户可以将采摘到的油茶鲜果直接卖给奉节县凯威油茶种植有限公司,价格为每公斤4元;将鲜果晒干,剥出的油茶籽,收购价可达每公斤16元。
“春耕、夏管、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村民都有活儿干,都有收入,大家的腰包逐渐鼓起来了。”张本元的话语间满是自豪。
田坎边,黄花菜肆意生长。去年10月,奉节县芷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驻,村民解锁了增收“新密码”——管护黄花菜,每人每年能增加近2000元的收益。
樟木村的产业越来越红火,不仅为本村的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还惠及五马镇下辖的其他15个村(社区)。
来自大竹村的张达余攥着刚结的采茶钱说:“前些天大雪压坏地里的油菜,幸好我还能通过采茶挣钱,补贴家用。”
从“靠天吃饭”到四季生“金”,随着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村民一年四季都有了盼头,春制茶、夏榨油、秋管油茶树、冬育马铃薯,增收渠道越拓越宽,在“家门口”便能实现天天有进账、月月有收入。
暮色初临,樟木村油茶小苑的提档升级工作仍在继续。不久后,游客们便可来此品茶听书、餐饮休闲。
“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径,村民的日子才能越过越有滋味,幸福指数才能越来越高。”张本元感慨。
樟木村的共富故事,恰是重庆扎实有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注脚。
“抓牢抓实粮食生产,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2024年,重庆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0.3万亩,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生命线;助力巫山脆李、涪陵榨菜等巴渝特色名优“土特产”跨山出海,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高质量推进“小县大城”“强镇带村”等试点项目,深化区县间的对口协同发展;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民营企业与乡村结对帮扶……先富带后富、促共富,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新图景跃然眼前。
来源:七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