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邵阳大祥区城南街道台上村的联栋控温大棚,仅4亩大小的鱼菜共生科技示范基地里,正养殖着8000斤的丰富鱼类、种养着7000盆的新鲜蔬菜,鱼池涟漪与菜畦翠色交织成画,工作人员时而观察智能鱼池的温度显示屏、时而抬起立体蔬菜种植杯观察水质和根系,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
转自:人民网-湖南频道
走进邵阳大祥区城南街道台上村的联栋控温大棚,仅4亩大小的鱼菜共生科技示范基地里,正养殖着8000斤的丰富鱼类、种养着7000盆的新鲜蔬菜,鱼池涟漪与菜畦翠色交织成画,工作人员时而观察智能鱼池的温度显示屏、时而抬起立体蔬菜种植杯观察水质和根系,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画面映入眼帘。集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于一体的绿色农业,正在党建引领下以“生态窗口、共建平台、人才摇篮”的立体角色,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能。
从“看稀奇”到“懂门道”——党旗引领“新农课”
“已经压根不是以前那个在严寒酷暑下,脚踩泥巴种菜的年代了。”家住在体育星城的陈阿姨偶然带孩子来参观,然后在这里度过了充实的一天。“孩子在这里自己钓鱼、然后采摘喜欢的蔬菜做火锅吃,衣裤没弄脏,还能认真地听技术人员介绍这种新型农业知识,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劳动实践教育。”
看得见的循环、摸得着的科技、带得走的知识......城南街道党工委以推动农业生态化转型为核心,大力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科技示范基地,引导台上村党总支把大棚变身成“能摸能学的活课堂”,体验式餐厅则实现“从基地到厨房不超过五米”,打破壁垒,让游客近距离感受生态农业的优势。
当前,鱼菜共生项目一期的顺利推进实现了村内闲置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种养模式的生态循环,推动乡村农业向绿色、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预计每亩收益将突破50万元;二期和三期则在街道党工委、村党总支指导下将通过扩大规模、延链补链,推动新型农业与旅游、教育、深加工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组织搭台破壁垒
2023年,街道党工委指导村两委转型拓展新型农业,并全力促成村企与娄底鱼菜共生科技企业共建战略合作,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我们寻求发展之所,台上寻求发展路径,所以一拍即合,加上又是政府支持、村集体牵头、联合社推动,多方力量可以激活新型农业的巨大潜力。”技术合伙人贺总驻村半年,全程参与了多次村企座谈会、鱼菜共生项目专项推进会、党员意见征求座谈会,在街道乡村振兴办、农业农村办指导下,共同确立了“党支部领办联合社”“村集体+企业+基地”等协同发展的运作形式,构建起多方共赢生态圈。
此外,台上村联合社在支部推动下推出“共享农场”计划,城市家庭远程认领土地,通过app云端观察蔬果生长、在周末体验采收,目前已吸引200多户家庭参加。鱼菜共生项目的成功落地和加入,将进一步丰富产品和活动,增强用户黏性,推动农业向体验式、生态化转型,提高农业整体效益。除土地流转租金、务工等收益和覆盖全村脱贫户的产业分红红利等助农方式以外,基地的“农产品集市”免费为村内企业、农户带货卖货,邀请村内直播达人、优质农户共建“农创共富角”,不断扩宽产品销售渠道,完善产业化、品牌化链条。
从“走出去”到“雁归来”——田间课堂育新人
“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加拿大的6%,每次在国外吃蔬菜的时候我都在想,要是我们也能够高质高效高产的种植、养殖,那该多好!”刚从加拿大留学毕业回来的“95后”黄添骄是最年轻的一张面孔。从“海归”到“农业基地合伙人”,黄添骄在“有温度的现代农业探索之路”上,逐渐留下了自己的脚步。
在田间课堂上,黄天骄通过现场学习和技术交流,逐步探索把企业擅长的传统种植与引进的生态种植相融合,让基地建设更加切合台上实际;并发挥经济金融专业优势,制定了“订单农业+私人定制农业”的发展模式,预备通过精准对接餐饮、社区需求激活销售端,通过开发家庭套餐、深化“共享农场”实现差异化产品供应。
当前,台上村鱼菜共生科技示范点已对外开放参观近一个月,“示范点”也被纳入台上村“田间课堂”教学基地之一,吸引了数十个团队前来调研学习。黄添骄带领本村的新农人团队在支部指导、支持下从“学生”变“老师”,以“创业者”“讲解员”“推介员”的身份,为村内种植户、农业专业学生和其他团队等讲述基地落地的故事和未来规划,就“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业”“新农人的成长和培育”等课题开展分享、探讨,并号召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加入,共同探索生态农业的未来。
在这片被党建红照亮、被生态绿浸润的土地上,科技农业正演绎着崭新故事。未来在街道党工委助力下,台上村党总支将以“党建+生态”双核驱动模式,继续探索生态科技农业在乡村的生动实践,让这场“红”与“绿”的交响,谱写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乐章。(王域姗)
来源:农村稀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