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京李大钊故居展厅的陈列柜中,静静地躺着一页泛黄的薪水表,上面用会计记账方式记录了1918年李大钊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的工资收入,表上赫然写着李大钊二月份工资120块银元。
提起薪水表
您肯定不会陌生
这不就是今天的工资表嘛
但是有一张这样的薪水表
不仅仅是一张工资表
而是一段历史的记忆
一种精神的传承
今天
我就给您讲讲
这张薪水表背后的故事
在北京李大钊故居展厅的陈列柜中,静静地躺着一页泛黄的薪水表,上面用会计记账方式记录了1918年李大钊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的工资收入,表上赫然写着李大钊二月份工资120块银元。
120块银元是什么概念呢
在那个年代
1块银元便可以购买25斤面粉
400块银元就能在北京买下一处四合院
毛泽东第一次来京的时候,在杨昌济、李大钊等人的帮助下,曾在北大图书馆担任书记一职,负责第二阅览室的中外文报纸的管理工作,有时也做一些装订和印刷工作。毛泽东曾说过:“我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每月8块银元的工资,解决了生活问题。”
北大教职员薪金底册
1920年,李大钊任北大教授兼图书馆主任,每月收入达到了180块银元,后来他兼任朝阳大学、女高师、北高师、中国大学等校教授再加上稿费,月收入可达300块银元。这样看来,这样的月收入足以让李大钊和家人过上稳定且富裕的生活。
北大阅览室复原图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1927年4月,时年不足38岁的李大钊从容就义。他牺牲后,中外记者到其家中采访,都被眼前清贫的景象惊呆了!《晨报》《顺天时报》《东方时报》等纷纷报道,“李夫人回家后仅一元之生活费”,李宅“室中空无家具,即有也甚破烂”。由于家中没钱,无力安葬李大钊,六年后,李夫人不得不在北京大学的帮助下,为李大钊发起募捐、举行公葬。
《晨报》关于李大钊牺牲后
家庭生活情况的报道
难道是李大钊生前生活标准高,花费大?
事实是李大钊生活极为节俭。他不吸烟,很少喝酒,每天步行上下班,从不坐黄包车;他若是中午没有回家吃饭,便自带干粮,或是一张大饼,或是两个馒头或窝头,就点小菜和白开水下肚……
李大钊在北京工作生活将近10年,他不曾购置过一处房产,一直都是租房居住。现在我们熟知的北京李大钊故居还是倒座三合院,院子大门朝北开,没有南房,不成四合院规格。除正房是起脊建筑外,厢房和耳房都是平顶的,进院还要先下台阶,民间俗称“三级跳坑”,一般都是平民百姓在此居住。堂堂北大教授选择在此居住的原因居然是因为租金低廉!
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
北京李大钊故居
那么,李大钊的工资都去哪了呢?
原来,党组织早期活动经费十分紧张,李大钊便拿出自己的薪水进行资助。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之初,他先后购置了七八百本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供学习研究之用。
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部分成员合影
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他每月拿出80元作为活动经费,后来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也是李大钊帮助筹措资金解决了经费困难。这些花费占去了他近三分之二的工资。
除此之外,李大钊乐善好施,常常救济别人。每到北大开学季,一些贫困学生就会收到一个名叫“无名氏”寄来的汇款。时间久了大家才知道,这个“无名氏”,就是李大钊。
北京大学曹靖华、韦崇文为学俄文事
给李大钊写信请求帮助
即使手里没现钱,他也会写个条子,让人去北大会计科领钱。1920年,李大钊写过一个“借条”,“哲学系学生刘仁静君学宿等费,由鄙人担保”。像这样接受过李大钊救济的贫困学生还有曹靖华等许多人。每月发薪的时候,会计科总是能给他送来一大叠借条,扣除借条后,薪水就所剩无几了。
甚至有的时候,他的家人都到了要为吃穿发愁的程度。北大校长蔡元培听说此事,便让会计科每月先将李大钊的薪水支取一部分,直接给李夫人,防止家里揭不开锅。
李大钊被捕后,河北同乡300多人联名上书陈情,陈情书里这样说,李大钊“黄卷青灯,茹哭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所受之辛苦,有非笔墨所能形容者,如是者数载。”读来令人泣泪。
一张薪水表的背后
反映的是李大钊崇高的品德
光辉的人生
他不愧为清正廉洁、品德高尚的表率
这种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北京李大钊故居简介——
北京李大钊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与北侧的民族文化宫隔街相望,为民国时期民居建筑,质朴宁静。进门可看见李大钊同志半身铜像稳稳屹立,院内两株海棠生机盎然。
从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及家人在此居住近四年,这是他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这里见证了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工人运动、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等一系列最具代表性的革命实践活动,也是他俭朴生活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真实写照,具有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来源:北京西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