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炸弹落入胡塞之手,美媒“小心眼”:万一交给中国,就麻烦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7 18:49 3

摘要:照片显示,一枚叫“风暴破坏者”的高科技炸弹,完好无损地躺在也门东南部沙卜瓦省的一片沙滩上。

最近社交媒体上传出一张照片,让美国军方和媒体都慌了神。

照片显示,一枚叫“风暴破坏者”的高科技炸弹,完好无损地躺在也门东南部沙卜瓦省的一片沙滩上。

美国媒体“战区”4月25日报道了这事,语气中透露出浓浓的担忧。

啥是风暴破坏者?

说白了,这就是美军最先进的炸弹之一。

它的正式名字叫GBU-53/B,也被称为小直径炸弹II。

这玩意儿虽然只有204公斤重。

但价格可不便宜,每枚大约要48万美元。

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能精准地打中移动的目标。

这款“风暴破坏者”炸弹啥来头,竟然这么厉害?

简单来说,这就是美军花了大价钱、费了老鼻子劲儿研发出来的"智能炸弹"。

从2010年开始试验,折腾了快10年。

2019年才算正式定型,2023年才真正用到实战中。

美军为啥这么较真?

就是想解决一个打仗时的老大难问题:怎么才能准确打中正在跑的目标。

这炸弹最牛的地方,就是它有三双“火眼金睛”:

毫米波雷达。

这个厉害了,不管是大雾、乌云还是沙尘暴,它都能“看”透。

就像是给炸弹装了一副能透视的特殊眼镜。

红外成像。

这个就是靠感应热量工作的。

只要目标有温度(比如坦克发动机的热量),晚上黑灯瞎火也能看见。

半主动激光制导。

地面部队或飞机用激光笔“照”着目标,炸弹就跟着这道光走。

精确度能达到“门缝里砸牛”的程度。

历史上看,打仗用的武器是越来越“聪明”了。

二战时期,飞行员投弹基本靠猜,打中全靠运气。

越南战争时,美军开始用上激光制导炸弹。

但一到阴天下雨就歇菜。

到了1991年海湾战争,GPS制导炸弹让人眼前一亮,但这种炸弹只认地址不认人,目标一动它就懵了。

而这款风暴破坏者,就是为了解决“目标会跑”这个难题。

它不但能看见目标,还能自己“思考”。

你想想看,平常的炸弹一旦扔出去,就是“死”的,路线已经定好了。

但这款炸弹扔出去后还跟飞机保持“电话联系”,接收最新情报。

比如说:“嘿,你要打的那辆卡车往右拐了!”

这炸弹立马调整路线:“收到!我这就追过去!”

里面的“黑科技”

这种技术在历史上是个大突破。

以前的炸弹要么看不清目标,要么只能打固定的东西。

照片显示,这枚风暴破坏者炸弹完好无损,里面的“黑科技”估计一点没少。

这可把美媒吓坏了,他们脑补出了一条“技术泄露链”:

先是胡塞武装捡到炸弹,然后交给他们的金主伊朗,接着伊朗再把这个“宝贝“分享给中国和俄罗斯。

这种担心靠谱吗?

历史上看,类似事情还真不少:

1960年,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在苏联上空被击落,飞行员加里·鲍尔斯成了苏联的座上客。

苏联人顺便也研究了一番这架当时最先进的侦察机。

越战期间,北越军队缴获了不少美军的新型武器,包括最新的“猎鹰”导弹和AN/APG-63雷达系统。

这些东西很快就通过苏联军事顾问的手,送到了莫斯科的实验室。

还记得1999年科索沃战争吗?

美军的F-117"夜鹰"隐形战机被击落,残骸据说被中国得到并研究。

这可能,帮助中国加速了自己的隐形技术发展。

再往前看,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弹,苏联通过间谍网络获取了部分机密,加速了自己的核武器研发。

战场上的尖端武器,总会以各种方式在对手间传播。

就像1940年代初,英国人把磁控雷达技术送给美国人那样,技术迟早会扩散。

一个国家的先进武器落入对手手中,往往会导致技术扩散。

二战后苏联得到德国V2火箭技术、冷战时期美苏互相研究对方的战机残骸,都是这样的例子。

一位退役的专家说得直白:

“把一枚完整的'风暴破坏者'给别人,就像是把我们的技术秘方直接送人。这种炸弹最值钱的不是它能炸多大,而是里面的那些芯片和软件。”

现在还不知道,这枚炸弹是不是已经被也门当地武装拿走了。

美国也没正式承认照片是真的。

但这事,确实给美国在中东的军事行动敲响了警钟:

在现代战场上,丢失一件高科技武器,有时候比丢掉一场战斗还要命。

简单说,这不仅仅是丢了一枚炸弹,而是可能丢了一堆军事机密。

难怪美国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了。

不过,美媒的担忧也有点过于夸张。

胡塞武装,能不能保护好这枚炸弹,不被美军空袭摧毁还是个问题。

从一枚炸弹中“偷师”出整套技术也没那么容易。

就像你得到一部iPhone,但还是造不出同样的手机一样。

而且,各国之间的技术合作也有限度。

伊朗,不一定会把所有“好东西”都分享给朋友。

美国的焦虑,某种程度上也是霸权心态的一种表现——害怕自己的“独门绝技”被别人学去。

美国媒体这种想法,确实有点“被害妄想”的味道。

每次有军事装备丢失或技术泄露,他们第一反应就是“中国要偷我们的技术”。

这种思维模式在冷战后尤其明显,几乎成了条件反射。

美媒把那枚“风暴破坏者”炸弹的可能流向,编得跟谍战片一样:

先是胡塞武装捡到,然后交给伊朗,最后流到中国和俄罗斯手里。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

现在的中国军工,已经不是那个只会“拿来主义”的学徒工了。

没错,那枚GBU-53/B"风暴破坏者"炸弹确实是个好东西,它的三模导引头技术很先进。

但,中国真的会为了一枚炸弹的“残骸”而兴师动众吗?

这就像认为苹果公司,会花大力气去研究一部摔坏的三星手机一样。

听着就不太靠谱。

回顾历史,中国军事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明显的阶段:

“拿来主义”阶段(1950-1970年代)。

那时候中国确实主要靠仿制苏联装备,从米格-15到图-16,从T-54坦克到卡秋莎火箭炮,基本上是拿图纸就造。

“消化吸收”阶段(1980-1990年代)。

这时中国开始尝试在引进基础上改进。

比如把苏联的米格-21改进成歼-7,开始研制自己的导弹系统。

这个阶段,确实会关注国外先进技术。

创新发展阶段(2000-2010年代)。

中国开始有能力自主设计主战装备。

比如歼-10战机、052C驱逐舰等,虽然在发动机等关键技术上还有短板。

“部分领先”阶段(2010年至今)。

在某些领域已经处于世界前列。

比如高超音速武器、无人机群、电磁炮等技术。

歼-20已经服役多年,而最近首飞的歼-36、歼-50更是代表了中国航空工业最新水平。

想想看,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还在研究怎么把苏联的导弹复制出来。

而现在,中国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已经成为美军最担心的武器之一。

这种跨越式发展,靠的可不是研究别人的“炸弹残骸“。

就拿精确制导武器来说,中国早已形成了自己的技术路线。

从最早的“激光制导炸弹”,到后来的“雷石”系列卫星制导炸弹,再到最新的复合制导武器。

中国,已经建立起完整的研发和生产体系。

2020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多种新型精确制导武器,已经不输美国同类产品。

与其担心,一枚掉在沙滩上的炸弹会泄露多少“机密”。

美国媒体不如多想想,为啥他们的高科技武器会落到敌人手里。

那枚美军炸弹的最终命运如何?

来源:南斋孤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