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四川广元苍溪县江南初级中学的一通举报电话,撕开了校园管理的一道裂口。一名学生因向教育局反映“晚自习时间过长”“食堂饭菜吃出蛆虫”等问题,竟遭值班人员辱骂“狗杂种”“整你狗日的”,事件经网络曝光后迅速发酵,引发全网对校园食品安全、教育管理以及学生
2025年4月,四川广元苍溪县江南初级中学的一通举报电话,撕开了校园管理的一道裂口。一名学生因向教育局反映“晚自习时间过长”“食堂饭菜吃出蛆虫”等问题,竟遭值班人员辱骂“狗杂种”“整你狗日的”,事件经网络曝光后迅速发酵,引发全网对校园食品安全、教育管理以及学生权益保护的激烈讨论。
一、事件始末:举报背后的“双重困境”
据知情学生透露,江南初级中学作为当地一所寄宿制学校,长期存在晚自习时间过长的问题。学生每日18:30开始晚自习,21:30才结束,22:30熄灯就寝,实际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更令学生难以接受的是,学校食堂多次出现卫生问题——饭菜中混入蛆虫、霉变食材等异物,但学生投诉后往往石沉大海。
学生小李(化名):
“有次午饭的土豆丝里爬出蛆虫,整个食堂都臭气熏天,但老师却说‘不影响健康,吃完才能走’。”
面对校方的漠视,学生选择向教育局求助。然而,4月20日的一通电话彻底点燃了矛盾。该学生拨通苍溪县教育局值班电话后,工作人员范某某不仅未对举报内容进行调查,反而情绪激动地辱骂:“你个狗杂种,读不好书将来扫大街!我代表你爹妈来骂你!”录音片段在网络流传后,舆论哗然。
二、官方回应:停职与“查无实据”的争议
4月27日,苍溪县教育局发布通报,确认范某某存在“言语失范”,已对其停职检查。然而,关于学生举报的核心问题,官方回应却引发更多质疑:
1. 食堂卫生问题:
官方称“实地检查未发现异物异味”,但家长质疑:“为何只有学生投诉,陪餐教师和家长却‘毫无察觉’?”有家长表示,曾多次目睹食堂工作人员未按规范处理食材,甚至将隔夜剩菜二次加工。
2. 睡眠时间争议:
教育局以“21:30就寝、6:30起床”符合国家规定为由,否认学生睡眠不足。但学生晒出的作息表显示,实际睡眠时间被作业、内务等压缩至6小时,远低于教育部建议的初中生9小时标准。
三、家长怒斥:教育者的底线在哪里?
事件曝光后,家长群体集体发声。一名家长王女士(化名)表示:“孩子在学校吃坏肚子,投诉反被骂,教育局难道成了学校的‘保护伞’?”更令家长愤慨的是,范某某辱骂学生时多次强调“好好读书”,被网友讽刺为“以爱之名施暴”。
教育学者张教授评论:
“工作人员的辱骂暴露了教育系统内部对投诉的漠视。举报机制本应是学生维权的最后防线,如今却成了二次伤害的源头。”
四、制度漏洞:投诉渠道为何形同虚设?
根据《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及四川省教育厅规定,教育部门需在18个工作日内处理群众投诉,并明确要求“畅通渠道、主动公开”。然而,现实中学生的投诉往往陷入“踢皮球”困局:
校内投诉无门:学生反映,食堂问题曾多次向班主任反映,但校方以“影响团结”为由拒绝处理。
教育局态度敷衍:有学生称,此前拨打教育局电话时,常被要求“找校长沟通”,或被告知“正在调查,请耐心等待”。
五、舆论追问:如何守护校园的“舌尖安全”?
此次事件折射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的深层矛盾。尽管《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学校需公示食材来源、建立陪餐制度,但现实中仍有学校心存侥幸。以苍溪县为例,尽管教育局声称“未发现异物”,但周边居民透露,该校食堂承包商曾因卫生问题被处罚,且长期存在“以次充好”现象。
律师李女士建议:
“应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邀请家长、媒体参与食堂检查,并公开食材采购台账,杜绝暗箱操作。”
六、反思:教育者的责任与学生的权利
从“范某某辱骂事件”到食堂卫生乱象,苍溪县教育局的回应暴露了两个关键问题:
1. 权力傲慢:部分教育工作者将学生视为“管理对象”而非“服务对象”,对投诉缺乏敬畏之心。
2. 制度空转:尽管有完善的投诉处理流程,但执行中常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维权无门。
七、结语:让每一声举报都有回响 苍溪县学生的遭遇绝非个例。在全国范围内,校园食品安全、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屡见报端。当学生鼓起勇气发声,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停职一个范某某”,更是一个能真正倾听、敢于问责的教育环境。
网友热议:
“如果连教育局都不可信,孩子在学校还能信谁?”
“建议全国学校食堂装监控,直播做饭过程!”
教育是百年大计,学生的每一句呐喊,都应成为推动改革的契机。苍溪县教育局的下一步行动,或将定义公众对教育公平的信任底线。
(本文部分信息综合自官方通报及公开报道,持续关注事件进展。) 引用来源:
苍溪县教育局通报;学籍管理及投诉处理机制;教育局投诉流程相关法律解读。
来源:飞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