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借命而生》剧终时的字幕“纪念高亮”,真是让很多观众感动得泪水夺眶而出。
最近,高亮在《借名而生》里表现得相当出色,这部剧正在热播中。
高明儿媳妇那句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大家都心知肚明。
希望你能再生,真是让人感动得泪目啊。
这句话出现在妻子在丈夫去世两个月后发布的长文中。
内容里满是对他的怀念和留恋。
01
两个月前,高亮因肝病不幸去世,享年仅50岁,
遗留下一个未完的剧本《父子》,还有84岁的父亲高明。
2025年4月24日,
《借命而生》剧终时的字幕“纪念高亮”,真是让很多观众感动得泪水夺眶而出。
他的妻子第一次发文悼念,
字里行间透着对表演的真挚热爱和对家人的深厚情感。
从话剧舞台到影视荧屏,高亮用他半生的时光诠释了什么是演员的真谛。
遗孀坐在高亮的书房里,手指轻轻划过《父子》剧本那泛黄的纸张。
剧本的扉页上写着:“献给总是说我不够好的老爷子”。
字迹虽然潦草,却透着一股力量,仿佛那高亮还在桌边急促地挥洒笔墨。
两个月前,高亮在成都的一家医院突然去世。
家人选择低调处理后事,所以消息没有被传播出去。
等到《借命而生》正式上线,
刑警队长苏队的离开让观众心痛不已,
屏幕上那行白字“纪念高亮”才让大家明白,
这位已年满50岁的演员已经去世。
4月24号晚上,他的妻子发表了悼念,字字都带着深情厚意。
文中描绘了高亮对演艺事业的热爱与坚持,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目前演艺圈的无奈与失望。
他的璀璨演艺生涯是从话剧舞台起步的。
他在总政话剧团当小角色已经整整十年了,
在舞台上,他经常只是角落里一闪而过的小影子。
在话剧《男人兵阵》中,他第一次担起了重要角色,
演绎一位平凡的士兵。
虽然台词不多,但得用眼神传达出在战火中那份坚韧。
为此,他花了很多时间翻看抗战的历史资料,甚至还特意跑到军营去体验生活。
排练时,他一次又一次地摔倒在坚硬的舞台上,
膝盖磨破了也不叫停。
演出结束后,观众们都记住了那个沉默却又倔强的士兵。
行业内的人们也开始留意这个话虽不多却很有才华的年轻人。
几年后,他在《华夏大地》中担任主演,更进一步,
在剧中,他扮演了一位为了土地拼搏一生的农民,
佝偻的身影和粗糙的手掌让观众完全忘了那是演戏。
每一次演出,他都仿佛将自己化身为角色,真切得让人感动。
谢幕的那一刻,全身是汗,眼神却亮得让人惊掉下巴。
这种对演出的痴迷,使他在话剧界稳稳地扎了根。
也让他与浮躁的演艺圈越来越疏离。
流量明星争先恐后上热搜,综艺节目邀约接连不断,
可是高亮却始终不买账,拒绝了所有与演艺无关的活动,
就想默默地打磨自己的角色。
02
那种纯粹的光辉,不止是在舞台上闪耀。
一旦进入影视圈,他依旧是那个埋头苦干的匠人。
在《借命而生》的拍摄现场,他已经瘦得不成样子。
却依然在和导演探讨苏队的眼神该如何控制。
导演陆川事后提到,拍摄最后一场戏的时候,
高亮硬是撑着把最后一场戏拍完,下了戏后就靠在墙边喘气,连水都喝不下去。
他从来不发牢骚,就一个劲地问:“这场戏怎么样?还要再拍一遍吗?”
这种心态始终贯穿在他每一部作品里。
他从没想着抢主角的风头,可总能巧妙地让配角闪闪发光。
在《打狗棍》中,他饰演了一位平凡的抗日志士。
虽然戏份不多,但他每次一上场就透着一股硬气,让人印象深刻。
《光荣年代》的多门,外表看似轻松随意,
《光荣年代》的角色,外表看着轻松随意,其实内心十分真诚,高亮的表演让这个角色成了整部剧的亮点。
《驻站》里的铁路警察大刘,性格坚韧,务实踏实,总是全心全意维护铁路的安全和乘客的利益。
临终前那句“肩章见证担当”,如今依然在观众心中回荡。
03
那座明亮的家,实际上埋藏着他心底最深的遗憾。
84岁的高明,现在和老伴一起住在北京的老家里,
高明在世时,他和儿子的关系可不是一直那么和睦。
高明是一位资深的老戏骨,毕生都在演绎那些硬汉角色。
对儿子的要求可真是蛮严格的,始终坚持着那套严肃的家教理念。
在演艺事业和家庭教育方面,真是表现得独具一格。
在《打狗棍》的拍摄现场,高明曾当着全组的面训斥高亮,
觉得他状态调整得太慢。
高亮默不作声,回去后彻夜修改表演。
第二天重拍的时候,高明硬是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父子之间的争吵可不是第一次了。
年轻时,高亮为了自导话剧,竟然把房子给抵押了。
高明气得一个月都没跟他说话,觉得他实在太不靠谱了。
但是高亮坚信的事,绝不会改变主意。
那出话剧虽然没啥票房,却让高亮感受到了表演的真谛。
后来他着手准备《父子》这部作品,
想借着这部自传体的话剧跟老爸聊聊心里的话。
剧本写到一半,高亮却晕倒了,
扉页上只剩下那句未完的献词。
深邃的悲伤藏匿在无声之中。
2月11日,高亮去世的那天,
高明签完病危通知书后,就再也没公开露面了。
4月25号,有媒体捕捉到他在北京一座公园里。
走路有点不稳,手里的保温杯还冒着热气。
他低着头走,脸上木木的,仿佛在避开所有的目光。
知情人士透露,高明每天都在家里看《驻站》。
每当大刘出现的镜头就会暂停。
把那几分钟的片段一遍又一遍地重新看。
失去独生子的心痛,只有他心里明白。
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人,他必须撑起来,绝不能倒下。
只靠沉默的力量来支撑这个家。
遗孀也在努力照顾着家里的人。
她在悼念的文章中提到,
公公婆婆的晚年就由她来照顾,孩子也是她来养大的。
前不久,她还发布了一段视频,
视频里,高明和他的妻子坐在一起吃饭,脸上流露出些许忧伤,
尽管高明戴着帽子,他本就一头银发。
戴上帽子,也遮不住那一头白发。
瞧这模样,他确实显老了不少。
她在整理那些闪亮的遗物时,
看到他在除夕夜仍在修订《父子》的剧本。
就算腹部疼得厉害,她还是嘱咐她别告诉高明自己的病情。
04
《借命而生》的热播,又把高亮的故事拉回了大家的视野。
苏队在剧中的退场,带着一股难言的宿命感,真的让人心里一紧。
苏队心中满是愧疚,拼了命想要弥补,结果还是无奈倒下。
这个角色真像极了高亮自己——一辈子都在为演出拼劲儿。
可就在最想表达的时候,却突然被打断了。
观众在回顾他的作品时,才逐渐意识到每次他亮相都是那么引人注目。
都有如在拼命演出一样。
《男人兵阵》的士兵,眼神中透着坚韧。
《中国地》的农民,身影中流露出岁月的沧桑。
《打狗棍》的英雄,手握愤怒,心中燃烧着不屈的斗志;
《光荣年代》的多门,笑声里流淌着真情。
这些角色构成了璀璨的半生:一位不图名利、只想把戏演好的演员。
在这个流量时代,鲜亮的纯粹显得十分突兀。
他一直保持低调,绝不迎合市场。
有朋友建议他去参加综艺,拍些热门的电视剧。
他只是回答:“演戏是我的职业,不是做生意。”
他放弃的那些邀请,足够让别人火好几年的。不过他倒是丝毫不在意。
拍《驻站》那会儿,他花了整整半个月时间去研究铁路警察的资料,
连肩章怎么佩戴,他都琢磨得特别到位。
拍《借命而生》的时候,他病得都快站不住了,
仍在琢磨苏队走路的样子。
这种态度,让业内人士佩服不已,观众也都看得很清楚。
他的作品从不靠流量博眼球,
却总能让人难以忘怀角色,而不是演员本身。
遗孀写的悼文,激起了观众对高亮的深切怀念。
她提到,高亮就像位老匠人,把自己的灵魂注入到每一个角色里。
他不想追逐那些明星的光辉,只希望能成为传递人间喜怒哀乐的使者。
这句话让人忍不住想到《借命而生》的结尾那一幕,
苏队倒下的那一刻,眼神中流露出满满的不甘与遗憾。
戏里戏外,高亮的生命就像交织在一起一样。
他花了50年的时间,向所有人传达了一个信息,
演员的价值不在于聚光灯下的风光,而是在于他们在角色背后倾注的真情。
05
导演刘雪松曾对高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在演艺事业中的表现非常出色。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赞誉。
他的作品深受大家的欢迎,
生命虽短,但他留下的作品依然流传。
来源:小熊娱乐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