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明有很多事情要做,却迟迟下不了决心;明明知道努力的重要性,却总在犹豫和焦虑中消耗了自己。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明明有很多事情要做,却迟迟下不了决心;明明知道努力的重要性,却总在犹豫和焦虑中消耗了自己。
生活中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外界的困难,而是自己心里的拉扯。
很多人并不是输在资源的贫乏上,而是被自己困住了。
内耗,是一种看不见的自我消耗。
它不会立刻让人崩溃,却能在日复一日中,慢慢磨掉一个人所有的意志和热情。
停止内耗,才是普通人走向改变的真正起点。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著名主持人杨澜在年轻时,曾被邀请去海外深造。但面对这样难得的机会,她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了巨大的焦虑中。她担心自己的英语不够好,害怕文化差异无法适应,甚至一度想要放弃。
后来,她在一次深夜独自散步时,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放弃,是我真的不能胜任,还是我害怕自己不能胜任?”
答案很明显,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内心不自信。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因为真的不行,而是因为太容易自我否定,把想象中的困难无限放大,把自己的价值感一点点削弱。
于是,一边否定,一边内耗,一边越来越远离原本可以触手可及的机会。
真正能走出来的人,靠的不是一下子变得无比强大,而是能在犹豫和怀疑中,逼自己迈出第一步。
脚下生风的前提,是先肯迈出脚步。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拖延悖论”。
越是害怕失败的人,越容易拖延,因为只有不开始,就可以暂时逃避面对失败的风险。
张小龙,微信之父,在一次演讲中分享过他的做事方式。他说,自己从来不会把一个想法憋太久,只要觉得可行,就马上动手做起来。
哪怕想法不完美,也宁愿在实践中不断调整。
微信的诞生,就是这样一种行动驱动下的结果。
反观很多人,想了无数个夜晚,做了无数次计划,却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怕做不好,怕被笑话,怕这怕那,最后一事无成。
其实真正拖垮一个人的,不是失败,而是无尽的等待和自我怀疑。
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时机,能让你万事俱备。最好的时机,永远是此刻。
从这一分钟开始,做一件小事,积累一个小成果,让行动代替纠结,让过程去修正方向。
记住一句话:“开始做事的人,永远赢过只在脑海中模拟的人。”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一天什么也没干,却感觉疲惫不堪。
脑子里想了成千上万件事,每一件都像一块小石头,压在心上,让人喘不过气。
这种无形的疲惫,就是典型的情绪内耗。
曾国藩在仕途上并不算天赋异禀的人,甚至多次考试落榜,但他却能在动荡的时代中脱颖而出,靠的是一种近乎笨拙的自我管理。
在他的日记里,经常记录自己每天要做什么,每件事情完成得怎样。他不去纠结太多未知的恐惧,只专注于当下手里的每一件小事。
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形容他:“不问成败,只问耕耘。”
情绪枯竭的人,往往把时间耗在了担心和比较上,早早地就消磨了热情和力量。
而真正的强者,早已学会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把情绪拉回来,把注意力放在能掌控的事情上。
因为,任何时候,情绪稳定,都是一个人最大的竞争力。
内耗的本质,是把注意力消耗在了“担忧、怀疑、害怕”上;而行动导向的人,把注意力放在“目标、步骤、反馈”上。
两种心态,走出的路,截然不同。
想要停止内耗,普通人可以从三个小步骤开始:
第一,把大目标拆成小任务。不要想着一口气完成所有事,哪怕每天只前进一点点,也是在向前。
第二,设定行动时间,而不是思考时间。规定自己在固定时间内必须动手,不给大脑过度纠结的机会。
第三,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与其追求每一次都做得最好,不如追求每一次都能做得完。
最重要的是,不要用情绪做决定,而要用行动做答复。
人生的每一次成长,都是一点点咬牙坚持出来的,不是靠想象,也不是靠感动自己,而是靠一件又一件具体的事情累积起来的。
正如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的:“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停止内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却是普通人最值得投资的一场自救。
当你停止无休止地怀疑自己,停止一遍又一遍地幻想未来,停止为还未发生的失败感到焦虑,你就会发现,生活的河流开始变得清澈而有力。
不要再困在自己的脑海里,去做,去试,去积累,哪怕跌倒,也比原地踏步更接近目标。
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从来不是起点,而是一个人停止内耗后,能走多远。
每一次果断的行动,都是给自己未来的一次加码;
每一次跨出的步伐,都是在挣脱束缚的锁链!
来源:沐阳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