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对胰腺有什么影响?如何进行检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7 22:20 3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过度饮食及体力活动的减少,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导致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不断攀升,糖尿病流行形势及其严峻,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过度饮食及体力活动的减少,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导致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不断攀升,糖尿病流行形势及其严峻,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

在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递趋势,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糖尿病主要由基因表观遗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共同作用使胰岛细胞分泌缺陷或生物作用损伤导致胰腺β细胞分泌功能减低或丧失。

糖尿病起病隐蔽,病程较长,到晚期其并发症较多,尤其是中枢神经、心血管方面的并发症造成的死亡率及残疾率居高不下,过早且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甚至提高了后代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对2型糖尿病胰腺功能或者具体为胰腺β细胞功能评价方法有很多,多是通过血液实验室检查来测定。

如测定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血胰岛素浓度、血C肽浓度、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高糖钳夹实验等,上述方式多为有创,部分需要多次采血检验,患者恐难接受及难以推广。

另外一个原因,由于胰岛自身的储备及代偿功能,通常只有当胰岛β细胞数目减少一半以上时,才会引起胰岛素浓度及血糖水平变化,因而这些方法难以反映早期的胰岛β细胞损伤,会低估患者的病情度等。

目前国内外对糖尿病胰腺相关影像学改变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表明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群间胰腺的形态、密度及信号等之间存在差异,在胰腺功能的评估中有着无限的潜力。

目前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有超声检查、CT检查、MRI检查。

现在人们所共识的是胰腺内外分泌部是一个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整体,腺泡细胞是外分泌部的主要功能细胞,胰腺内分泌部即胰岛,散在于胰腺组织中,组织学研究已表明,邻近和远离胰岛的胰腺泡在形态和功能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糖尿病患者在出现内分泌功能紊乱的同时伴有外分泌功能低下,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

①局部缺乏高浓度胰岛素的营养作用已经高水平的抑制性激素、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抑素,导致胰腺外分泌的萎缩;

②胰岛激素对胰腺外分泌组织的调节功能受损;③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使外分泌胰腺灌注不足、局部缺血,组织纤维化;

④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可导致肠神经反射受损。CT对胰腺体积研究准确性早已得到验证。

既往已有很多学者利用多层螺旋CT方法观察了胰腺在糖尿病患者中形态学的改变,结论基本一致,糖尿病患者胰腺较正常人群退变更明显,其胰腺形态学改变在CT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腺体大小的改变,CT表现为胰腺的萎缩,萎缩的程度与糖尿病类型、胰岛细胞的功能、治疗方式及病程长短有关,萎缩的程度也存在个体差异,其出现的时间和部位亦不同步。

有文献报道:胰腺头部萎缩出现较晚,可能与胰多肽细胞在胰头腹侧钩突部位分布最多有关,而胰多肽与胰岛素同样对胰岛腺泡细胞有营养作用,故糖尿病胰头萎缩程度轻且出现较晚。

其二为胰腺实质的退行性改变,胰腺脂肪浸润及纤维化,脂肪浸润往往导致胰腺体积和径线的增大,实质密度降低,后期可导致胰腺体积缩小。

纤维化在CT上表现为胰腺结构密度不均、胰管扩张及轮廓呈分叶状、羽毛状改变,边缘切迹较深。

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灌注成像研究

随诊科技及经济的发展,多层螺旋CT得以全面普及,CT灌注成像技术临床运用越来越广发、成熟。

CT灌注成像是指在静脉团注对比剂的同时对某一选定层面或脏器进行连续多次同层动态扫描,并获得该层面内每一体素的时间一密度曲线(TDC),其曲线反映的是对比剂在该器官中的时间浓度变化,从而间接反映了组织器官血流灌注变化。

胰腺是集内外分泌一起的器官,血管丰富,常规CT平扫及增强在胰腺疾病诊断中比较广泛,近年CT灌注在胰腺研究也常有报道。

胰腺是腹膜后位器官,受运动、呼吸及肠道蠕动伪影较小,灌注成像有较高的可行性,但目前胰腺CT灌注方法尚不统一。

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关于正常胰腺、胰腺肿瘤、胰腺炎灌注结果也不尽相同,但均提示胰腺灌注能反映正常胰腺、胰腺病变的微循环状态,间接反映了胰腺的功能状态。

黎锦波研究发现,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能够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的功能状态,和正常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血容量更低,但不除外年龄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糖尿病病程,胰腺的灌注也存在不同,糖尿病患病病程>5年时胰腺灌注出现异常。

随着病程延长,胰腺微循环阻力逐渐增大,平均通过时间(MTT)延长,同时也发现不同病程患者间胰腺形态学存在差异,患病时间越长,胰腺缩小越明显。

邢千超研究同样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胰腺体部的血容量差值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但他研究认为胰腺的灌注差异和糖尿病病程无相关性。

CT胰腺灌注扫描,因设备不同、注射点对比剂剂量、浓度及水化方法、图像采集方案的不同,结果不尽统一,CT灌注扫描辐射剂量较大。

从辐射安全角度看,难以大规模的临床推广,大剂量注射碘对比剂,也会对肾损伤、过敏带来风险。

磁共振灌注操作复杂,对患者、操作人员及设备要求较高,不同于CT,磁共振对呼吸、肠道蠕动干扰更敏感,临床难以全面普及。糖尿病患者胰腺磁共振灌注相关研究鲜有报道。

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其原因既为肥胖或高脂饮食造成脂肪在胰腺的沉积,由其介导的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诱因,研究糖尿病患者胰腺的脂肪含量,对了解胰腺功能、病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对于胰腺脂肪含量的测定主要有定量CT、磁共振两大类,磁共振多个序列可进行脂肪含量测量,如氢子磁共振波谱(1H-MRS)、化学位移成像(CSI)技术、Dixon技术、MRI非对称回波三点法水脂分离-定量图(IDEAL-IQ)技术等。

有研究利用磁共振化学位移、磁共振Dixon技术对正常人群和糖尿病患者胰腺的脂肪含量进行测量,均认为2型糖尿病患高于正常人群。

此结论与公认的无创检测器官脂肪含量金标准的1H-MRS方法研究一致,但MRS扫描方法、后处理要求更高,难以大规模临床推广。

近年IDEAL-IQ定量技术在糖尿病胰腺脂肪沉积改变逐渐增多,结果也表明正常人群、糖耐量异常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间脂肪含量存在差异,与糖尿病发生具有相关性,但胰腺脂肪含量与年龄具有正相关。

近年研究不断细化,纳入糖耐量异常患者,研究发现糖耐量异常及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脂肪的增多,糖耐量异常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胰岛素等血糖水平与胰腺脂肪沉积指数正相关,胰腺脂肪含量多少与年龄具有相关性,糖尿病与胰腺脂肪含量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探明。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同样被用于糖尿病患者胰腺功能的测定,其原理与糖尿病患者胰腺脂肪沉积有关。

糖尿病患者胰腺脂肪变性,在一定程度会产生脂毒性,使胰腺β细胞的功能受损,内环境及细胞等微环境产生变化。

此外既往研究糖尿病患者血容量减低,细胞缺血也可使水分子运动受限,对胰腺的ADC值有所影响。

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出现纤维化,纤维化病造成胰腺内氢离子含量减少,导致胰腺的ADC值下降。

目前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胰腺组织ADC值与正常人群存在差异,糖尿病患者中随着糖尿病程延长胰腺的ADC值逐渐降低,一定程度上反应胰腺细胞一些功能变化。

目前关于胰腺相关疾病影像组学研究较多,多集中在胰腺肿瘤、胰腺炎方面。

对于胰腺肿瘤的研究,影像组学着重对非胰腺癌类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生物学行为评价及肿瘤风险分层,对非胰腺癌类胰腺肿瘤的术前诊疗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而在肿瘤预后的研究主要集中与胰腺癌。

胰腺炎方面,影像组学主要对急性胰腺炎复发、并发症、严重程度及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鉴别等方向,较传统影像方法,影像组学能提供早期不可见的高维信息,有助于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鉴别。

也有学者利用影像组学对急性胰腺炎预后进行研究,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对于糖尿病的患者胰腺的改变,研究甚少,国外学者对不同临床背景的慢性胰腺炎磁共振纹理分析研究中发现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患者间的纹理存在差异,但对单纯糖尿病患者胰腺CT纹理的研究鲜有报道。

综上,糖尿病患者胰腺在形态学、微环境上均与正常人群不同。CT形态学、CT灌注、定量CT及磁共振脂肪测量序列、磁共振DWI序列对并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功能观察、监测有临床意义。

但上述所用各类技术具有一定局限性,如有CT辐射剂量、磁共振技术操作性难度大等难以临床大量推广,研究的感兴趣区、测值存在人为选择差异,缺乏客观性。

随着影像组学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将其用于糖尿病胰腺功能的研究有较好的前景,需要未来的研究者们不断开拓思路,进行更大体量、更多中心的的基础研究探索。

同时未来底层算法的迭代,相信将会有更先进的技术出现,与临床建立一个对糖尿病患者可靠的防治体系,更加有效的对糖尿病的治疗与监测。

来源:李粒粒LiLiLi

相关推荐